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6杨聪聪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杨聪聪

(安阳工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从2007年春季开始,我校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被列定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纲要”课,让它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若干心得,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对《纲要》课的性质与特点的认识

(一)性质

《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政治课。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历史观。

(二)特点

《纲要》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论性、规范性、权威性。线索清晰,把握住了百年中国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具体有以下特点:(1)最大特点——理直气壮讲成就,实事求是谈挫折;(2)概括性强,有很强的条理性,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框架;(3)更加公正,更加理性,是真正的对历史的反映;(4)详略繁简处理比较得当,设置特点鲜明:每编下设综述,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基本国情。

明确“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师搞好本门课教学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校开设《纲要》课以来,在教学过程中陆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关于课程定位问题

《纲要》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这门课究竟是历史课还是政治课?毫无疑问,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来说,它是政治理论课;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个名称也很象是历史课,社会上也有某种“莫把历史课又开成政治课”的声音。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在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就无法完成教学目的。

(二)关于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较系统学习和基本了解,初中和高中时各有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两册,共60多万字,这种前期的教育教学既给《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作好了铺垫,又产生了心理定势和惰性心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这些内容都学过,没有什么意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影响;另外,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德定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政治意味过重,历史观点体现了制度压力的因素,有反感情绪。

(三)关于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问题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跨度大,教师需要用较多的课时对其中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虽然教材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但专题较多,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史论结合,情理有度,做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目前各高校该门课的课时普遍偏少,平均只有36课时,有的高校甚至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安阳工学院为例,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首次给大一本科生开设这门课,每周2节课,到第18周结课考试,真正有效的上课时间只有l3周26课时;2008年秋季调整为每周3节(实行单双周),总课时增加至36课时,但教师普遍仍感到课时紧张;2009年秋季又调整为26课时,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仍未解决。

三、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一)把握好《纲要》课的思想理论课的定位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纲要》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使其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拥护国家的统一和党的领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因此,尽管它讲的是历史,但本质上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承担是直接的、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纲要》课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个定位进行组织,教师应该从第一堂课开始,就明确地讲清课程的性质和使命,在以后的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回避和躲闪。

(二)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重复问题

要处理好与中学历史课的衔接与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纲要》一门,采用学习历史的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中宣部、教育部文件中提出的“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将教学思路从“是什么”转为讲“为什么”,即讲“历史是怎么过来的”转向着重讲“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这样就把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与中学区分开了。这样的讲授的确会使大多数学生耳目一新,受到大学确实与中学不同,进而产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

《纲要》与《概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做到“论从史出”,但相比而言,“纲要”更偏于“史”,而“概论”则侧重于“论”。要求任课教师对这两门课都要有较深的了解,才能避免课过程中的重复。从讲法上看,《概论》课讲的理论尽管也是历史存在的理论,但它是从历史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有益的经验和方法论原则。而《纲要》课则要讲历史的逻辑,即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果关系,《概论》课则要讲理论的逻辑。

(三)破解教学时间短与课程内容多的困境

破解教学时间短与课程内容多的困境有两个方法:第一是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教学时间短与课程内容多的突出问题。高校应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可将目前每周1次2节增加为每周2次4节,这样总课时量会达到48。虽然课时仍稍显紧张,只要安排得当,教师便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是开展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有很重要的优势:(1)主线突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2)针对性强——一是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二是除政治史外,加强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反映。三是充分运用比较教学(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全国高校增开《纲要》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使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得到体现。任课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善于观察和总结,从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使《纲要》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达到教育部开设《纲要》课程的预期目的,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左金平.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探析[J],法制与经济,2008,(12).

[5]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