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2010-08-15 00:52石梅兰李强翔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35期
关键词:大环内酯儿科抗菌

石梅兰,李强翔

(南华大学附属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

为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对本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6月住院全部患儿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6月出院病例3 721例,其中,男2 614例,女1 107例,年龄29 d~14岁。所患疾病:急性支气管肺炎1 485例、急性支气管炎52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8例、疱疹性咽峡炎136例、小儿腹泻病517例、病毒性脑炎86例、过敏性紫癜25例、其他242例。均属于原发性疾病。

1.2 方法

分别收集每个病例应用抗生素的情况资料,记录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用药剂量、规格、给药途径、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病原菌检测情况、疗效、更换抗生素的情况,结合临床诊断,按照儿科教材、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抗生素应用原则和处方管理规定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721 例患者中有2 925例使用抗生素,其抗生素的使用率为78.6%,其中急性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脑炎患儿全部使用抗生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过敏性紫癜、小儿腹泻病等有指征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共使用抗生素14种,前5位是阿奇霉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唑肟。主要以第三代头孢类为主,给药途径全部为静脉滴注。在使用抗抗生素的病例中有162例做细菌培养,送检率为5.5%,31例检出了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病原菌检出率为19.1%。

联合用药指征为诊断不明的严重感染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好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共有1 456例,其联合用药比例为49.8%。其中,1 48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581例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397例使用大环内酯+头孢菌素类,151例使用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

共有278例更换抗生素,更换比例为9.5%,其中212例是经抗生素治疗3 d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而又复发者。出院带药879例,带药量最多不超过5 d用量。其中872例带药为口服抗生素。

3 讨论

3.1 用药指征分析

由于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生素在儿科应用比较普遍。我院儿科用于抗菌药物治疗其指征较明确。但对于所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使用抗生素并不恰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药物治疗[1]。因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应当谨慎。医师不能自己过分依赖抗生素治疗疾病,也不能按患儿家属要求违反规定使用抗生素。只有对那些高度怀疑是细菌感染或病情严重者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病原检测分析

本组病例细菌培养送检率低,只有5.5%。抗菌药物的选择大多数是凭医师个人经验和习惯。主要是因为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在当地使用过抗菌药物,丧失了进行细菌培养的最佳时机,并且小患儿不容易配合医护人员,血标本采取比较困难;同时婴幼儿大多数疾病在住院治疗时间不长,一般只有3~7 d,而细菌培养则需要4~7 d,因此临床医师也不愿意进行病原菌检测而喜欢凭经验用药。

3.3 抗菌药物选择分析

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系繁殖期杀菌剂,有较高的稳定性,抗菌范围广,对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有效,且品种多、毒性低。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是对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此外对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强。近年来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除了抗菌活性外,还有免疫调节作用[2]。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在其他医院治疗过药物,由于疗效不佳转来本院,因此大环内酯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应用较多。由于患儿年龄太小口服药物困难且不适合病情较重患儿,住院期间都是选择作用的静脉给药,但应注意不溶性微粒[3]等毒副作用对婴幼儿身体产生的损害。

3.4 联合用药分析

3.4.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之间的联合用药:青霉素(包括半合成的)与头孢菌素其化学结构均属于β内酰胺类,其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相同。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不主张联合应用,因为这种联合应用的疗效没有证据说明优于单用一种抗生素,相反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因共同竞争作用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4]。但本组病例中仍有不少采用此方案治疗。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医学与药学专家们共同合作探讨此种联合用药的利弊,以进一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合理联合用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3.4.2速效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之间的联合用药:如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此联合方式基本集中在支气管肺炎的治疗,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5];但也有医师以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迅速阻析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使疗效降低,因此不建议二者合用[4]。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争议,建议根据病情选择,联合应用时尽量错开用药时间。

3.5 药物的更换及出院带药

抗菌药物频繁更换容易产生耐药。我院儿科对抗生素的更换较为谨慎,本组病例抗生素更换比例9.5%,而且是应用3~5 d后才更换,基本遵循了抗生素品种不宜频繁更换的原则。

出院带药是因为患儿在住院治疗时疾病没有完全治愈而患儿家属急于要求出院。带药一般是口服药,遵循了序贯疗法。

综上所述,本院儿科抗生素的使用比较规范,基本遵循了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减少毒副作用,医院要更进一步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和培训,特别要注意发挥临床药学部门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抗生素应用管理办法,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并采用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严格规范,使儿科的抗生素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以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1]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翟介明,张静.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我国呼吸科临床的应用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0):725-726.

[3]梅丹,李大魁.静脉滴注抗生素粉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70-672.

[4]李端.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5.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79-381.

猜你喜欢
大环内酯儿科抗菌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