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0例早期诊治分析

2010-08-15 00:52周香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6期
关键词:脂肪肝肝炎胆红素

周香云

(山东省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鄄城 274600)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是孕期母体肝脏特有的疾病,是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AFLP好发于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35周以后的初产妇。国内报道的妊娠急性脂肪肝发病率为1/1.3万~1/100万[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1年来收治的10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更好地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8年3月~2009年4月本院收治的10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发病孕周为31~38周,年龄22~33岁,均为初产妇;单胎妊娠8例,双胎妊娠2例;男胎9例,女胎3例。10例患者在本次妊娠前及妊娠过程中均无严重的内、外科或产科疾病,无肝毒性药物使用史。

1.2 诊断标准

①起病急,既往无肝病史及肝炎接触史,各种肝炎标志物阴性。②妊娠晚期突发无诱因的恶心、呕吐、上腹痛、黄疸。③肝、肾功能异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阴性,血尿酸、肌肝、尿素氮均升高。④持续重度低血糖。⑤白细胞升高,血小板下降。⑥凝血功能障碍。⑦超声检查符合脂肪肝显象。⑧肝穿刺活检是唯一确诊方法。

1.3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孕晚期均表现为突发、无原因的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和进行性黄疸、肝功能异常。其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例,低血糖2例,肝性脑病2例,产后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低蛋白血症4例。

1.4 实验室结果

10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全部患者均有白细胞计数、肝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胆红素阴性,血糖降低,尿素氮、血氨、肌肝、血清尿酸升高。

1.5 影像学及病理检查

1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腹部B超检查,8例发现肝区弥散的密度增高区,呈雪花状强弱不均(亮肝)。2例进行了腹部CT检查,均显示大片肝密度降低,由于患者病情较重,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患者及家属不愿意而未行肝穿刺组织活检。

1.6 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1 d内作出AFLP的临床诊断,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治疗,10例患者均在入院明确诊断后24 h内行剖宫产术,其中1例患者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血凝障碍,治疗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术后根据病情需要继续给予输血、血浆及凝血因子以控制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给予保肝、退黄、降酶药物,给予补充血容量,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血浆置换等对症处理,选用对肝肾损害最小的抗生素。

2 结果

10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术后病情加重,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9例经上述治疗后病情好转。12例新生儿中,4例正常;新生儿Apgar评分≤7分8例,经新生儿科积极治疗后痊愈6例,死亡2例。全部患者中,孕产妇死亡1例,治愈9例,新生儿死亡2例,存活10例。

3 讨论

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儿死亡率的关键。若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AFLP:①妊娠晚期突发无诱因的恶心、呕吐、乏力、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②继消化道症状后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③孕妇无肝炎病史及肝炎接触史,各种肝炎标志物阴性。④肝、肾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阴性,ALT、AST轻到中度升高,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均升高。⑤持续性严重低血糖,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功能障碍。⑥B型超声提示肝区弥漫性密度增高,呈雪花状,强弱不一,称“亮肝”,有肝萎缩者可见肝脏缩小。CT显示肝脏脂肪浸润肝实质密度衰减。⑦肝组织学检查是唯一确诊方法,但是,由于患者常常合并DIC,肝穿刺活检在临床上受到限制,实用性较低。迄今为止,AFLP尚无产前康复的先例,大多数患者的肝功能在产后迅速改善,立即分娩已使母儿生存率明显升高。因此,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AFLP,无论病情轻重,病程早晚,均应尽快终止妊娠[2],对于终止妊娠的方式多主张剖宫产终止妊娠[3],术中应采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不采用全麻以免加重肝损害。⑧AFLP可引起多脏器的功能衰竭,因此抢救时组织包括消化、血液、肾脏、内科及产科医师在内的小组共同协作,对抢救成功是十分关键的。

处理方法主要有:①早期加强支持治疗,给予低蛋白、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保证足够热量,纠正低血糖,保肝治疗;晚期患者如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胃肠道营养。②防治休克,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低蛋白血症,给予成分输血如大量冰冻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等。③其他支持治疗,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应尽早血液透析及血浆置换。④预防感染,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广谱抗生素。⑤保肝、退黄、降酶等治疗措施应尽早开始,避免过早停药而导致病情反跳。

本病产后临床症状约数周可逐渐消失,但各脏器病理改变约需月余才能恢复,故产后仍需严密观察及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慎用避孕药物及肝损药物,经过积极治疗,多数产妇病情改善,预后良好。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6-547.

[2]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02-2107.

[3]姚穗,历碧荣,朱付凡,等.急性妊娠脂肪肝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45-346.

[4]罗虹.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69-70.

[5]杨亮亮.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59.

猜你喜欢
脂肪肝肝炎胆红素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脂肪肝 不简单
《世界肝炎日》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