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小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2010-08-15 00:52宁,曲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6期
关键词:先心病导管静脉

王 宁,曲 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北京 100045)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约占出生婴儿的1.5%,占所有先心病的20%,其中膜部VSD占80%左右[1]。以往外科手术是治疗VSD的唯一方法。外科手术需开胸,行体外循环,创伤大,危险性高,且易出现手术本身及输血后的各种并发症,有一定的死亡率。住院时间长、术后留有瘢痕等可能使患儿留下终生阴影。而介入治疗是指在局麻或全麻的状态下,通过X线、心脏超声等技术的引导,将特制的导管及装置,由外围血管插入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以替代手术治疗,称之为介入性导管术[2]。选用特制的像蘑菇状小伞样的封堵器堵住异常血流通道,从而彻底根治先心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无排异现象、死亡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无瘢痕等优点,越来越为更多的患儿家长所接受,并在各大医院普及开展,护理起来也比较简单。本院2010年1~4月收治5例VSD患儿,使用Amplatzer封堵器行介入治疗,配以积极有效的护理,术后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VSD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5岁,VSD直径5~7 mm。

1.2 介入治疗

1.2.1 室缺封堵器及输送系统

不同型号Amplatzer封堵器,输送系统包括装载器、输送钢丝、递送导管、输送长鞘及扩张管。

1.2.2 步骤及注意点

在全麻或局麻下常规作左心室造影以观察经室缺分流量,进一步明确室缺大小、建立动静脉轨线:通常应用导管经股动脉、主动脉至左心室,探查后导管头端经室缺入右心室,经导管插入右心室并推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由股静脉经端孔导管插入圈套器,套住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的导丝,由股静脉拉出,建立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股动脉轨线。选择大于室缺1~2 mm的封堵器,将Amplatzer封堵器通过传送装置,送至室缺左室侧,在经胸超声 (TTE)、食管超声(TEE)导引下,结合X线透视观察后,左盘完全释放后,回撤与室隔相贴,观察有无分流,再释放封堵器右盘。心脏彩超观察封堵器位置,无残余分流、心电示波无心律紊乱后,封堵器与传送装置分离,彻底治愈先心病。手术完毕撤出导管、导丝及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1.0 mg/kg。此后约3个月,心内膜上皮细胞就会像爬山虎一样顺着封堵器的表面渐渐长好,形成一层光滑的内膜,彻底治愈先心病。通过了解介入治疗的过程,对护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 结果

本组5例封堵器选择4#2个、6#2个、8#1个,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3个月复查TTE,无一例残余分流,心功能明显改善。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对住院患儿最理想的护理模式[3]。护理人员要为家长提供照顾住院患儿的机会,使家长参与治疗和护理。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由于治疗技术专业性强,患儿家属顾虑较多,对手术的风险性、成功率存在疑虑,对术后并发症等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具体情况予以心理疏导,向患儿家长解释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优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使其了解相关知识并以放松、理解的心态接受手术,并为术后协助医护人员陪护好患儿做出充分的心理准备。护士和家长对患儿采取讲故事、画画、做游戏等通俗的方式讲解手术的好处,使患儿产生安全感,消除患儿的紧张与恐惧心理,能够安静配合术前及术后的治疗护理工作。

3.1.2 一般护理

由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血较多,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整洁安静,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50%~60%。预防交叉感染,看护好患儿,保证其安全,避免发生坠床、烫伤、碰撞等意外伤害。根据患儿年龄合理安排术前饮食,由营养科统一配餐,如配方奶、婴儿饭、幼儿饭、儿童饭等,以保证患儿术前饮食卫生,营养摄入均衡。

3.1.3 术前准备

3.1.3.1 实验室检查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静脉采血、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各项检查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

3.1.3.2 皮肤准备 常规术前备皮,清洁皮肤范围为脐部至膝盖之间,两侧至腋中线(重点清洁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行介入治疗前4~6 h禁饮食,以防止术中出现呕吐而引起误吸发生危险。术日晨建立静脉通路,予以静点液体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左上肢,并进行碘过敏试验。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心电监护24 h,鼻导管氧气吸入,无创血压测量,每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T、P、R、BP、SpO2)1 次;抬高术侧肢体,下垫软枕,使术肢稍高于胸廓,促进静脉回流;观察穿刺部位防止出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出血,及时处理。其中1例回病房时出现伤口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止血。观察24 h后若伤口无渗血、出血,则解除弹力绷带。同时观察术肢血液循环情况:穿刺点以绷带卷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合适,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观察术肢皮肤有无肿胀、触痛,皮肤青紫、瘀斑等,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冰冷等动脉栓塞征象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患儿术后需安静卧床6 h,可以在床上适当行下肢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4 h后方可下床活动。患儿麻醉清醒后先少量饮水,无恶心、呕吐、呛咳可进食流质饮食,稍后可给予正常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

3.2.2 特殊护理

3.2.2.1 心律失常 少数患儿术中出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术后出现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过性或永久性传导阻滞,并可伴有阿斯综合征。护士应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率的变化,认真做好病情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其中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连用3 d激素(地塞米松0.2 mg/.kg.次,q12h)静脉滴注,减轻水肿[4],连续7 d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营养心肌。

3.2.2.2 封堵器脱落 术后常规听诊心脏有无杂音,X线胸片检查了解封堵器的位置。术后患儿安静平卧6 h,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脱落。对术后烦躁患儿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咪唑安定0.1 mg/kg静推,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其中2例患儿术后给予水合氯醛灌肠,使其保持安静状态。一旦发生封堵器脱落,应采用经导管或外科手术方法将封堵器取出。

3.2.2.3 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血栓成为脑梗死或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5]。封堵器是网状结构的异物,在封堵器周围内皮细胞尚未完全覆盖封堵器之前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积极抗凝。通常术中静脉注射肝素钠0.5~1.0 mg/kg,术后静脉注射肝素钠0.5~1.0 mg/kg,q8h。术后第1天起口服阿司匹林 3~5 mg/(kg·d),连续服用 3~6个月,并将服用抗凝剂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儿家长,引起患儿家长足够的重视。

4 出院指导

嘱患儿在1~3个月不要做剧烈运动,预防封堵器脱落,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因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堵闭器,运动可不受限制。注意抗凝,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3~6个月,将抗凝剂的重要性交代患儿家长,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引起患儿家长足够的重视。6个月内避免感染,防止发生心内膜炎。术后1、3、6、12个月定期门诊复查。

[1]江泽熙,胡延泽.小儿胸部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院技术出版社,2008:291.

[2]徐志伟.小儿心脏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1.

[3]何萍萍,唐研.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期管理与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05.

[4]丁文祥,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50.

[5]李静,董燕.房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26.

猜你喜欢
先心病导管静脉
11 366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检出情况分析▲
先心病患儿营养评估及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延吉市296例先心病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