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模式与矿难救援新理念

2010-08-15 00:45白妙春冯春燕刘元周
中国全科医学 2010年32期
关键词:矿难坑道灾害

白妙春,冯春燕,刘元周,林 静

矿难救援相比于社会救援的独特性正在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讯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大型意外灾害事故、恐怖袭击、战争等事件的发生、演变、救援等信息已越来越被广大受众熟悉与接受。文献显示,涉及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 1 052名,其现有急救知识来源有 36.80%来自媒体,22.40%来自单位,20.80%来自学校,20.00%来自医疗机构[1];120名大学生现有急救知识来源有 48.34%来自书籍自学,44.48%来自电影、电视、新闻报道,7.18%来自临床医学课程学习[2]。因此运用叙事性研究手段,充分利用媒体资讯,是研究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灾害学及灾害救援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山西省王家岭煤矿 “3.28”透水事故中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进行分析,研究矿难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的模式。

1 王家岭煤矿 “3.28”透水事故中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模式

通过报道可知:115名坚持 8天 8夜后成功获救的山西省王家岭煤矿 “3.28”透水事故中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模式为,在危机时刻打开了一个与外界相通的通风口;尽可能的息身高处;保持身体处在干燥环境;尽可能找到可补给的水源;灾害发生后正向思维方法,面对被困于地下,积极谋求求生之法;顽强的求生欲望,坚定的求生信念,坚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忍耐力等。

被久困人员成功获救模式揭示灾害发生时受困于灾害现场人员的自我救援对于成功获救起决定性作用。自我救援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灾害现场受灾者减少身体损伤,保障重要脏器功能,减少二次损伤,延长等待救援时间,增加获救机会等。据此,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自我救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自我救援能力培训课题是今后救援医学必然重点关注与研究课题之一。

2 矿难救援新理念

2.1 “自救是第一救援资源”理念 灾害救援与院外急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灾害救援已从 “急救要从现场开始”前移到“急救要从自救开始”,这是由灾害救援学灾害要 “以预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的原则决定的。“自救是第一救援资源”理念的明确提高了灾害救援的急救水平[3]。

2.1.1 坑道作业特点 坑道作业如采煤业、采矿业、开通隧道作业、地铁施工等关系国计民生行业,其特点是: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高风险因素客观存在;人员密集型行业,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矿业坑道作业生产条件及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对灾害发生预测预警、人员撤离调度的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给坑道作业被困人员成功获救带来诸多困难,成功救援的努力常处在被动局面,坑道作业被困人员成功救援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公众预期。因此,矿难救援客观要求坑道作业人员的自救、互救成为灾害事故现场救治的重中之重。坑道作业人员的自救、互救不但极大提高灾害救援的成功率,而且对受灾获救人员重要生命功能的保障、灾后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坑道作业人员的自救能力、掌握自救技能技巧,具有广泛的救援学价值、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

2.1.2 全民灾害自救意识 灾害救援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民灾害自救意识的形成与建立。建立了灾害自救意识,就能在灾害尚未发生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灾害发生时,运用掌握的减灾自救方法技能自救互救,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建立了灾害自救意识,就能主动地寻求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掌握之中,该类社会培训才不会流于形式,而真正达到效果。在这方面,现有的应对火灾发生的消防求生技能培训、应对地震发生的防震求生技能培训等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1.3 自救行为扩充急救资源 经过自救培训并掌握自救技能技巧的坑道作业人员,在灾害发生的现场具有充分的思想与技术技能准备,减少了由于持续性恐慌、紧张、甚至绝望造成的体能大量消耗,减少了由于手足无措造成的致命性错误行动,并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快地明确与运用灾害现场,创造暂时利于生存的条件,延长生存时间,最终赢得获救机会。因此,自救行为的有效实施是外来救援赶到之前灾害现场最宝贵的救援资源,是急救资源的扩充,是第一救援资源。

2.2 对灾害发生进行逆向思维是科学灾害救援学的新思路

2.2.1 灾害发生与灾害救援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人类在灾害发生的面前却不是无可作为。充分地利用每一次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加以科学的研究,转化为人类预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的本领,这既是灾害发生对人类提出的课题,也是人类了解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

2.2.2 灾害发生的不可避免性与可预防性 灾害发生的不可避免性与可预防性同样是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就要打破国家、地域界限,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利用每一份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学习每一个成功的经验,对灾害发生与救援的过程进行双向推理及缜密的科学分析与研究,建立灾害模型、救灾模型,形成指导性的可共享资源。

2.3 灾害救援应科学救援

2.3.1 灾害救援应针对所发生的具体灾害类型施展针对性科学救援 灾害救援的科学救援性体现在对造成灾害现场损害程度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对灾害现场内被困人员受损害程度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对当前救援能力及后续救援需求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对灾害救援时间窗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对灾害救援时间极限的科学分析与判断等方面。灾害救援的科学救援性既来自于专家学者的科学判断,也来自听取矿产行业坑道作业专家与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科学判断,还应参考世界上的成功救援经验。灾害救援学是真正涉及多学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灾害救援能力是其科学发展水平、社会综合实力最直接、最无可回避、最无可掩饰的体现。灾害救援学涉及政府支持、政策督导、地质、矿产行业、通讯、警察、消防、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运输、人民军队等多部门、多团体齐心合力与协作。在灾害过后,开发灾害救援设备、建立灾害模拟实验室研究,开展救灾人员教育与培训,开展全民、特别是高危人群教育与培训,达到全社会收益,提高全社会文明进程。以上即是灾害救援学的任务与学科宗旨。

2.3.2 灾害救援的中国特色 灾害救援学的充分发展既有学科的客观需求,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民心,人民群众特别是被困人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国家一定会使被困人员得到解救的坚定信心,有力的提高了被困人员对受困灾害的耐受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了思想动力与生机,为成功获救赢得宝贵时间,为救援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 刘杰雄,罗炎光,李小利,等 .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岭南急救医学杂志,2007,12(1):58-59.

2 桂丽,曾友燕,陶红 .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3 王野,李运,杨彬 .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探讨 [J].西藏医药杂志,2001,22(3):19-21.

猜你喜欢
矿难坑道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战时指挥所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灾害来临怎么办?》
矿难
等……再……
改进矿难报道的N个建议
大平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