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多部位脑出血1例报道

2010-08-15 00:51朱求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基底节小脑下腔

朱求庚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内科 合肥 230011

脑出血是指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内的出血,其一般多为单一部位出血,多部位同时出血较少见,现将笔者所遇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

患者,男,40岁,出租车司机,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1 h入院。入院前1 h在饭店饮白酒(约3两)后突发头痛,频繁呕吐,随即意识不清,小便失禁。既往有高血压史1年余,最高血压180/100 mmHg,未正规服药治疗,有血脂异常史,无糖尿病及脑卒中病史,无外伤史。有饮酒史,每周3~4次,2~3两/次。体格检查:T 36℃,P 100次/min,R 18次/min,BP 220/120 mmHg,深昏迷状态,双瞳孔不等大,右4.0 mm>左1.5 mm,形圆,固定,光反射消失,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不配合,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颈强直,凯尔尼格征(-)。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19.0×109/L,N 86.7%;生化示:TG 6.18 mmol/L,TC 7.05 mmol/L,LDL-C 4.47 mmol/L,HDL-C 1.9 mmol/L,Glu(随机)18.77 mmol/L;颅脑CT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右基底节区出血,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入院后,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病情未见改善,且呈进行性加重,4 d后死亡。

2 讨论

脑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脑出血系由脑血管壁病变、坏死、渗出、破裂导致的出血。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畸形、夹层动脉瘤、淀粉样脑血管病,以及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抗凝或抗栓治疗、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动脉炎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绝大多数出血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各占约10%。一般多为单一部位出血,反复多次出血可能涉及多个部位。本例为青年患者首次脑出血,且单次出血血肿同时累及基底节区、脑桥、小脑、第三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等多个部位,涉及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支及小脑上动脉等数条血管,临床较为少见。该患者发现高血压1年余,未经系统正规治疗,平时血压不稳,可能导致血管张力增大,动脉平滑肌纤维变性,同时可使小动脉内膜损害,而患者血脂异常使得过多血液脂质通过受损的内膜进入内膜下,导致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加之长期饮酒及从事驾驶职业,使得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引发多部位脑出血。

猜你喜欢
基底节小脑下腔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动动小手和小脑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