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下产业的探析——以千岛湖区为例

2010-08-15 00:46方震凡丰炳财徐高福
中国林业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千岛湖林业森林

方震凡,丰炳财,徐高福

(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浙江 淳安 311700)

千岛湖座落于浙江西部与安徽南部交界的淳安县境内,位于东经118°20′~119°20′,北纬29°11′~30°02′,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泊,因湖内有1 078个岛屿而得名,周边群山环绕,林木昌盛,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岛屿及其周边林区茂密的森林植被为千岛湖水源涵养和增进旅游起着重要的生态公益保护作用,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较丰富的物质与经济财富,因此林业用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一直是千岛湖区森林经营的重要任务[1]。

1 林下产业的内涵与意义

1.1 林下产业的内涵

林下产业是指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以林地为依托,以林木资源为背景,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动植物和空间资源,从事林下养殖、种植、游憩等立体经营,从而使农林牧渔和旅游等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林业生态经济模式。

1.2 发展林下产业的意义

1.2.1 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林业是碳储存的主力军,森林覆盖率与碳储存成正比;林业是农牧副渔健康发展的前提。林内间作对林木生长可以起到以耕代抚效果,林下种植与养殖,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物、生态链,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快速、高效转换与立体利用,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

1.2.2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产业,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是提高林业经营企业、农民造林积极性,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林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或区域显得特别重要。

1.2.3 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林木和林下经济动植物立体发展,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高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1.2.4 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2 我国林下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林下种植产业

2.1.1 林下药材种植

随着林业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需求,近年来林下药材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林下人参仿生栽培研究和产业化培育,为野山参开辟了种植人参新途径。东北细辛在落叶松林下推行规范化种植;湖北巴东县大力发展林下黄连产业;药用植物淫羊藿在长白山等北方林区开展林下仿生栽培;河北唐山丰润区针对自2002年以来建设的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形成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和油松林中幼林,在林下发展白术种植,这些地方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林下种植贝母、草珊瑚、玄参、半夏、金银花、金线莲、杭白菊、玉竹、何首乌、霍山石斛、绞股蓝等药材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报导。

2.1.2 林下食用菌培育

为增加林地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林下食用菌生产积极展开。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和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在北京通州等地建立林下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林下栽培香菇、平菇每667 m2每年纯收益可达万元以上;四川省荣昌县利用麻竹笋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在麻竹林下栽培蘑菇;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推广河谷林下种植黑木耳,实施空间立体利用;海南农垦科技创新中心等在橡胶林下套种竹荪实现食用菌和橡胶双丰收;云南南华县五街镇政府大力推行林下松茸栽培。此外还有林下栽培凤尾菇、双孢菇、鸡腿菇、秀珍菇等食用菌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报导。

2.1.3 林下野菜栽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蔬菜结构也发生悄然的变化,群众季节性采挖的森林野菜也由过去的自采自食转向林下人工栽培。北方林区发展龙芽楤木林下栽培,刺嫩芽质量、产量得到提高,而且增加了林地利用率[2]。林下栽培蹄盖蕨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并提高猴腿菜的商品率与经济价值。在北方林区还普遍利用林下空间培育山芹、羊角芹、蕨菜、唐松草等森林野菜。在广东、广西、四川、浙江、安徽等南方林区,在林下栽培菜蕨、马蓝、山葵、鸭儿芹、土人参等森林野菜。山东省郯城县林业局开展银杏林下种植菜用百合获得较好效益。

2.1.4 林下牧草和绿肥种植

林草复合栽培是发展林下产业的又一着眼点。山西省壶关县在通道绿化中,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发展林下苜蓿牧草种植,建成优质苜蓿基地1 333.33余 hm2,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余万元,同时为该县奶制品企业提供了优质、绿色的饲料。为改良土壤,改善林地环境,提高林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林下套种绿肥和牧草等也非常普遍。

2.1.5 林下育苗和经济林培育

利用森林的自然蔽荫和林下特殊的温湿小气候环境,开展林下三尖杉、红豆杉、香榧、桧柏、乳源木莲等经济和绿化苗木的繁殖与培育。香榧采用林下造林,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证了造林后能成林结实[3]。在林下三尖杉育苗比大田育苗节省用工、节省荫棚材料等开支,降低生产成本2.25万~3.00万元/hm2[4]。浙江省天台县林业特产局在柿树林下开展柿茶复合立体经营模式取得了明显生态和经济效益。浙江省临安市林业技术服务总站等在杉木林分和毛竹林分下套种杨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林下养殖产业

近10多年来,林下养鸡产业发展迅速。河南柳江公司从1998年提出并实施 “荒山育林、林下牧养蛋鸡”模式以来,利用林地规模化牧养罗曼商品褐壳蛋鸡取得了显著成效[5]。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科所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指导蚕农利用桑园,采用轮牧方式,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林下养鸭和林下养鹅的推广应用效益报导也相当不错。浙江泰顺县司前镇开发利用林下草场资源发展林下养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吉林省桦甸市二道甸子镇农民王开臣利用林下草地资源走上了养牛致富之路;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局通过7年林下养殖中国林蛙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林地三维空间潜力,探索出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优良模式;河南濮阳县在林下半自然条件下养殖金蝉也取得较好的效益。

2.3 林下游憩产业

森林旅游业的兴起为林业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和大量的新鲜空气,步行或在森林下休闲娱乐,对增进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通过山水一体化经营,千岛湖的山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每年吸引300多万游客观光旅游,推进了千岛湖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6]。

3 千岛湖区林下产业发展状况与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经济林种养结合得到重视

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经营千岛湖周围3.73万hm2森林,其中各类经济林533.33 hm2。目前公司形成以柑桔、茶叶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公司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各经济林经营户实施放养与舍饲相结合养鸡、养猪,聘请农业局专家进行指导,联系鱼味馆等宾馆、饭店定点销售,形成了经济林种养结合产业化雏形。

3.1.2 毛竹复合经营取得成效

毛竹与园林苗木立体复合经营是一种优良的竹类空间立体经营模式。公司自2004年开始,在十八坞、界首、梓桐口、威坪、姥山林场开展了毛竹与园林苗木立体复合经营,实施面积达133.35 hm2,2008年获杭州市农业丰收奖三等奖,为进一步在淳安县推广树立了样板。

3.1.3 森林野菜产业正在兴起

2009年,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申报并获得杭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千岛湖特色森林野菜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千岛湖优美山水为背景,针对森林野菜栽培、加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林下生态型栽培、良种制种、干制加工和功能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目前已在公司的羡山林场童家畈林区井坑坞,建立面积1.5 hm2的森林野菜林下生态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在马褂木等高大落叶深根性乔木树种下,种植马兰、败酱等森林野菜。

3.1.4 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

利用千岛湖秀美的山水风光,积极开展森林旅游。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于1986年10月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多样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丰富而多变化的森林景观。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景区5个、高档次、高品位的景点17个,形成了以森林、岛屿、湖泊为主体,兼有史迹、溶岩、洞瀑,山青水秀、洞奇石怪、野趣浓郁,可开展多种游览和休闲度假的大型多功能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千岛湖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0.2万人;实现门票收入1.53亿元,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38.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区也应运而生,形成了15个乡村旅游板块。2009年,新建淳安县云濛溪乡村旅游等景点15个,接待乡村游客10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收入1.07亿元。

3.2 存在问题

当前千岛湖区林下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林下种养规模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不全;组织化程度低,林下产业类型发展不匀,缺少龙头带动和典型引导;科技支撑力度不大。除旅游产业外,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 千岛湖区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以促进职工(林农)增收、企业增效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整合林业资源,按照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最大程度地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

4.2 发展原则

①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的林下资源。

②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③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与专业市场。

④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示范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

4.3 发展对策

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看待,把开发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成立林下产业开发的领导组织,出台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引导林下产业深入发展。

②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③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一是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林下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形成成熟技术。二是推进科技协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④统筹规划,规模发展。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把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招商引资、千岛湖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配套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基地+承包户(农户)”的产业化利用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1]丰炳财,徐高福.生态景观林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理论与千岛湖区实践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2):9-13.

[2]赵科研.刺嫩芽林下半野生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0(1):39-40.

[3]邵可满.香榧胚芽接容器育苗林下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3(1):20-21.

[4]李士坤.三尖杉繁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79-82.

[5]许殿明,张小雷,黄铁强,等.毕节地区大规模林下饲养蛋鸡的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10(2):39-40.

[6]徐高福,邵建强,彭方有,等.千岛湖山水资源保护实践与启示[J].防护林科技,2010(2):59-61,72.

猜你喜欢
千岛湖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千岛湖-2》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杭黄铁路沿线车站探营
——千岛湖站
联手骑友网 千岛湖以体育赛事促进旅游经济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