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33例

2010-08-15 00:44孟宪刚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医院内科1615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23期
关键词:疫毒滴度血尿

孟宪刚 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医院内科(161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33例

孟宪刚 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医院内科(161500)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炎是指乙肝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并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所证实,并除外肝、肾两种疾病无关同时存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病因引起肝肾病变的一种疾病。HBV相关性肾炎至今无特效药物,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无效,而上述药物应用可延迟中和抗体产生,并促进HBV复制,加重病情,故应用此类药必须慎重,只有肾病病情需要,且血清HBV复制指标阴性时才宜应用,且需密切监测HBV复制指标及肝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充分发挥了中医之特长,提高了治疗效果。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治愈率将会明显提高。

乙型肝炎;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隶属于中医学水肿、血尿、胁痛、黄疸等范畴。人体的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素体肝肾亏虚,疫毒之邪侵袭肝肾。肝肾同源,疫毒之邪入于血分,深入肝体,邪毒久蕴,与湿热瘀毒互结下沉于肾,损伤肾脏,肾失封藏,出现血尿和蛋白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间在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病例66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43岁,平均29.2岁。病程最短者一年,最长者六年,平均3.7年;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42岁,平均30.1岁。病程最短者一年,最长者五年半,平均3.4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6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2006年北京座谈会上提出的诊断必备条件[1]: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患肾小球肾炎并可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切片中检测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甘利欣胶囊保肝治疗,3次/d,每次150 mg;严重者静点甘利欣150mg,阿托莫兰1.2g,1次/d,HBV复制指标阳性的病人给予α-干扰素治疗,每次300万U,隔日1次。配合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及对症处理,水肿重者给予利尿剂,高血压者合用卡托普利,有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肝肾汤治疗,每日1剂,开水冲服,疗程3个月。药物组成:丹参30 g,苦参20 g,白术25 g,五味子15 g,山药30 g,黄芪30 g,牛膝10 g,茯苓15 g,柴胡10 g,甘草5 g。湿热重者合用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有血尿者可加白茅根、茜草、仙鹤草、小蓟,尿蛋白重者加芡实、薏苡仁,高血压者加用夏枯草、钩藤,阴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恶心呕吐者加用清半夏、陈皮等。服药期间少饮酒,少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肝肾功能正常,血清HBsAg转阴,HBV-DNA滴度转阴,血尿常规正常;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肝肾功能正常,血清HBsAg阳性,HBV-DNA滴度较治疗前下降>50%,尿检镜下红细胞3个/HP,24h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清HBsAg阳性,HBV-DNA滴度较治疗前下降<50%,红细胞减少,24h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25%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血清HBsAg阳性,HBV-DNA滴度、尿蛋白、尿红细胞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33例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l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33例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乙肝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并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所证实,并除外肝、肾两种疾病无关同时存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病因引起肝肾病变的一种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简称乙肝肾炎,是指HBV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或HBV无直接侵袭肾组织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肾病综合征,典型病理改变为膜性肾病。HBV感染伴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约为6.8%~20.0%,儿童多见[1]。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起病年龄多为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居多,临床表现多样。所有病人均出现镜下血尿或蛋白尿、起病隐匿,多在查尿时发现。部分病人可以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起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伴有不同程度水肿、可有大量腹水,表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者,40%有血压升高,20%肾功能不全。本病隶属于中医学水肿、血尿、胁痛、黄疸等范畴。人体的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素体肝肾亏虚,疫毒之邪侵袭肝肾。肝肾同源,疫毒之邪入于血分,深入肝体,邪毒久蕴,与湿热瘀毒互结下沉于肾,损伤肾脏,肾失封藏,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本病为瘀毒互结,肝肾同病。治疗上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补益脾肾。益肝肾汤方以白术、黄芪健脾利湿,配伍山药、茯苓以增强补脾作用,丹参、牛膝活血化瘀,苦参、甘草清热解毒,五味子滋养肾阴,柴胡疏肝解郁。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补益脾肾之功。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充分发挥了中医之特长,提高了治疗效果。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治愈率将会明显提高。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座谈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3.143

1672-2779(2010)-23-0173-02

2010-08-25)

猜你喜欢
疫毒滴度血尿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惊闻疫毒(新韵)
两手
肠道病毒71型中和表位肽SP55、SP70及VP2-28在人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特征研究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美满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及血清滴度随访观察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
血尿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