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选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博士研究生(100700)
患者夏某,女,36岁,1个月前,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咳嗽,咯少许白粘痰,无发热,于当地医院门诊予“头孢”抗炎治疗 1个月,咳嗽加重,出现连声咳嗽,夜间及闻刺激性气味时明显,咯少量白粘痰,咳剧引胸痛,胸闷气短,微恶风寒。随即住院治疗,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具体不详),心肌酶升高,胸透、肺部CT均正常,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予静点头孢美唑、左氧氟沙星,及舒利迭吸入治疗8天,咳嗽有所好转,仍有白粘痰,伴胸闷、心慌、喘促。
患者因感受风寒起病,咳嗽迁延1月余,刻下恶风寒不明显,而见咳嗽,咯白粘痰,胸闷、心慌、喘促,考虑病情由太阳表证转为少阳证,以致心胸气郁不舒,气逆而咳。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疏解胸膈气机,佐以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茯苓等振奋胸阳,温化痰饮之药。处方如下:柴胡 6g,黄芩 10g,党参 15g,姜半夏 6g,芦根 20g,当归 10g,炒枳壳 6g,桂枝10g,干姜3g,五味子10g,细辛1g,茯苓10g。
上方服用2付后,患者胸闷、心慌、气短好转。但仍咳嗽,遇冷及夜间明显,痰白清稀,伴畏寒。考虑为寒痰水饮,上逆致咳,改用小青龙汤合四逆散,处方如下:炙麻黄5g,桂枝10g,干姜10g,五味子6g,白芍10g,姜半夏 6g,柴胡 6g,炒枳壳 6g,当归 6g,芦根15g,桃仁6g,党参10g,患者服药一付后,自觉躁热,心率加快,失眠,咽干、咳嗽,夜间数次起床饮水,随停药,数日后诸症自行消失。
徐荣谦教授指出:此为学生寒假期间给其姐姐治疗的真实病例。从治疗思路来看,辨证过程中基本上抓住了主证,立法、选方都是正确的。从治疗反应来看,问题出在第二方对于干姜用量把握不准,用量偏大,导致气机壅塞而表现出燥热,心率加快,失眠,咽干、咳嗽,夜间数次起床饮水的临床现象。更何况本案例患者初起时咳嗽,咯白粘痰。寒象并不十分明显。干姜大辛大热,临证使用一定要慎重。若没有明确的虚寒证,则一般不用。临证即有使用干姜的适应证,也应注意干姜使用的剂量和使用的时间,以防过剂,反为不美。本案例在使用干姜3g获效后,寒症已经有所减轻,原量继服既可获取全功,何须盲目加大剂量,以至于化热,使气机壅塞。此教训应牢记在心,杜绝再犯。切切!!!
中医自古有“传方不传药,传药不传量”的说法,可见在总体治病思路正确的前提下,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对用药、药量等“细节”的把握上。若想准确掌握这些具体细节,则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踏踏实实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提高临床经验。“失败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不断地变得聪明起来。”我们就是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的和失败两个方面的经验,来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认真总结误诊、误治病案的教训更为重要,它会使我们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促使我们不断地走向成熟,将来必定获得成功。同时,也需要勇于剖析和报道出来的勇气,让更多的人吸取教训,则其精神更值得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