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0-08-15 00:48李光辉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校企学校企业

李光辉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对安徽省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李光辉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近年来,安徽省校企合作蓬勃发展,但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在安徽省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凸显了观念淡薄、企业积极性不高和服务配套跟不上等问题。只有明确校企合作目标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合作。

安徽;校企合作;分析与思考

1 安徽省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比重日益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志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于通过缩短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与职场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搭建学生实践教育的平台。安徽省职业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安徽新华学院与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公司、芜湖风雪橡胶有限公司、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深入联系、达成共识,首次组建学院的“就业黄埔班”,在学院一年级中选录学员、组建合作班,校企双方共建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大学期间共同跟踪、培养学员,以“企业未来的管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促进在校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全面的提升,实现学院较高岗位层次定向就业。2009年4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在这之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中海物流已共同建设了省内一流的物流模拟实训室,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涉及物流活动的有关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讲边做、讲做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今日所学即为明日所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强化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但安徽省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与我国沿海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其一表现为校企合作观念比较淡薄。大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是自身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合作项目功利性较强,操作性差,而最终流于形式。其二表现为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差异性大、地区差异明显。校企合作做得比较成功的行业(或专业)大多都集中在工业领域,以重工业为主;从区域分布来看,校企合作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市和为数不多的几个较大城市,其它地区校企合作发展缓慢。但随着我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行知联盟”(主要由14所新建本科高校组成)也积极倡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极大拓展我省校企合作的范围与内容,极大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笔者预计新一轮校企合作的高潮即将到来。

2 安徽省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省校企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校企合作观念比较淡薄

主要表现为大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是自身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即使有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也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解决几个学生的就业。这种做法功利性较强,操作性差,而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2.2 校企合作整体水平不高

其一,校企合作层次差异性较大,劳动密集型明显,缺乏在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其二,合作项目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交互性不够。当前,最典型的做法是:学校将学生带到企业走走看看,了解了解情况,外加一个讲解导师,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疑问,然后返回学校(有时学生还有机会参加义务劳动,与工人们一道干活)。这种模式致使企业、学校、学生本人之间相互不知对方所需,缺乏交互性,整体效果不理想。目前,由于我省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有限,校企合作的深层次状态还未达到。在沿海发达地区,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放”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2.3 “拉郎配”现象严重

当前,我省公办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厅属单位,与许多厅属企业是“亲兄弟”。为了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号召,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将相关学校和企业“拉郎配”的现象经常发生。“强扭的瓜不甜”,合作效果自然大打折扣[1]。

2.4 企业积极性不高

除了“拉郎配”导致企业被动参与校企合作而缺乏积极性之外,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并没有表现出该有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与学校是一种双赢的政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依然保持在接受几个毕业生实习或者开几场专场人才招聘会之类的,几乎没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合作。而校企合作的另一方——高校却对企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寄希望于校企合作能够为学校和企业搭起一座金桥,彻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理想和实践的落差致使本来就步履维艰的校企合作雪上加霜,难以有更大的作为。

2.5 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服务支撑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如果有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主体的存在,由第三方主体对校企合作进行全程推介、协调、监督和服务,这对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业协会和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主体的作用[2]。

3 对安徽省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3.1 学校育人主导作用仍需加强

首先就要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企业在培养大学生成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混淆了企业和学校的本质区别,也有违社会分工基本规律。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层次学校因为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要不同程度地实施实践教学,与企业界或多或少的接触和合作是不可避免的。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企业不可能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道理很简单,企业和学校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不妨作换位思考,难道学校密切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就必须参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吗?显然不是,也没必要。作为学校,应当不断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全面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而不断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作出调整。而企业对这种调研是积极欢迎的。企业也愿意配合学校,向学校提供决策咨询。他们甚至愿意投资教育,但这种投资必须是联合培养、联合开发,前提是有利于企业发展。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其校企合作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但其教育的主导者依然应该是学校。历史上以失败告终的企业办大学和“文革”时期工农兵大学的失败,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3.2 校企合作应更加强调优势互补

自古以来,不论是商务合作还是其它类型的合作关系,都是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校企合作也应如此,只有双方优势互补,才能促成校企合作关系向深层次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说,其优势首先集中表现在“产成品”(指学生)拥有较夯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严谨科学的实验训练,建立起了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部分掌握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的优势还集中表现在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实验器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等等。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界首先蕴含了未来人才需求信息。这对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办学特色都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这使学生感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在企业文化熏陶下,培养树立了学生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企业还为教师提供了经常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教师走出实验室,带领学生下厂实习的同时,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课题,找到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最后,企业科研平台的作用。最深层次的合作,就是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开展技术革新,从而达到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谋求发展的利益双赢。

3.3 “批发”式合作亟待向“零售”式合作转变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是粗放型的,对接的双方一般分别为企业或企业某车间和学校某二级学院或某个专业。学生进企开展实习实训一般采取集体参观居多,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实训方案,这不仅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省内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进企实训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工人在做什么即可。这凸显了“批发”式校企合作的弊端。笔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可以尝试小组对接,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压力,而且通过务实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双赢。

3.4 校企合作亟需实现“双向”知识共享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知识-技术-生产”这样的内在逻辑过程,在经济增长中知识的贡献率上升到首位,知识成为生产力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中知识共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知识共享的实践也逐渐走向深入。“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结果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一种思想,结果却变成两种思想”,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在半个世纪前用朴素而又深刻的语言描述了他的知识共享价值观。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都要掌握“思想”,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思想”,交换才能得以顺利进行[3]。

3.5 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带动队伍成长

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除了能够引进企业专家资源,还能够带动自身师资队伍的成长,形成专兼结合的双能型师资团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4]。在高校浓厚的教研氛围的影响下,作为合作方企业的员工也会逐渐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和实践、研发能力的培养。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也将成为校企双方共同进步的“练兵场”。建设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优质人力资源队伍才应该是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校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认知-体验-领悟-历练”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校企合作在我省乃至国内都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中充满了不定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却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能否抓住校企合作的“历史机遇”,发展企业,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关系到一个企业、一所学校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力压群雄。而校企双方能否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效率,更关系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1]柯水云.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32-34.

[2]陈啸.校企合作:我们的期望值得有多高?——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理论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2,(7/ 8):80-81.

[3]金胜勇,刘雁.论知识共享的价值观[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3):17-20.

[4]罗秋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5-26.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Anhui Province

LI Guang-hui

(Business School,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230088,China)

In recent years,anhui province has enjoy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not high.Some problems,such as consciousness-lack,inactivity on the Enterprises’part,and under-developed service-assistance,come up in this process.The essay confirms that a high level of cooperation could be achieved only through reconsideration of the definite rol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through sharing advantages with each other.

Anhui;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analysis and thinking

F270

A

1009-9735(2010)02-0064-03

2010-03-02

安徽新华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2007rw02)。

李光辉(1980-),男,安徽南陵人,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校企学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校企合作五反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