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2010-08-15 00:50黎娜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导向院校

黎娜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黎娜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文章从分析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职业教育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毕业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就业;职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气候下,如何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就成为各职业教育院校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在学生毕业时考虑的,而应当是每一个专业设置之初,课程安排之初就深思熟虑过的。因此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加快的今天,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不解决教学体制问题,一切改革都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无法深入。我们以某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学教学为实例,用三年的时间跟踪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探讨一个职业教育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根据。在广义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分析我们在教学环节中“以就业为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方面

传统的会计学教学以各类规划教材为主线,由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练习方式构成。教师多数是由各类财经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而本身并没有从事过财务核算或管理工作。就如同一个没有吃过苹果的老师向学生讲述苹果的味道,这样课堂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其次,教师的科研与教研能力有待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因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层次与职业中专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如果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本身没有从业经验以及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职业教育院校在培养职业应用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两方面要取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在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关键是解决师资队伍的从业经历以及科研、技术开发水平问题。因为,基于目前的考察而言,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有过从业经历的比例较少,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就只能是流于表面,而很难达到实际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方面

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教材大多数使用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普遍存在教材在职业导向上滞后于社会需要。而会计新准则在2006年开始颁布实施,教材编写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在2007年—2008年间还是使用老版本教科书。不可避免的对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具有误导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校也开始要求老师每年都可以重新定购教材,来保证教材是最近两三年出版的。这样的做法当然很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使用陈旧教材的做法。但是,即便是新出版的教材由于其滞后性总是很难及时反映社会对职业的最新的要求和新的理念。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本职业领域的新的动态,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的知识和信息。

3.课程设置与安排

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思想政治、马列教育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三种课程的设计比例不合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为4∶3∶3,在有限的三至四年时间内,学生对每类课程的学习仅是泛泛了解,无法深入,尤其是专业实践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其结果是学生既没有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没有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这样,职业教育便会失去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价值。

4.实验实训课程课时较少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言,实践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会计类课程更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经验的课程。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的从业经历。而课程建设中,实验实训与实习单位联系脱节,造成学生学习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多会计类学生并没有看到过真正的支票、实践工作中在用的账簿、凭证、报表。没有亲自为某个单位编制过报表。

二、职业教育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方案

(一)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

职业技能高校教育培养的学生目标群体是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要创新,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等方面开拓新的思路,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作为提高阶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1.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一种既能培养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又能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机会的途径。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报考各种社会上的职称资格证书。并创造条件使教师有从业经历。在此基础上可以聘任教师相应职称,以提高教师积极性。比如:鼓励会计类教师考取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帮助教师从业。利用校地合作优势,使每个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实习经历财务工作流程。再此基础上聘任相应职称。或鼓励会计、审计类教师自主创业,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服务中心。既可以创造教师从业机会,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2.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说,进行教育科研很有必要。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教育科研工作一定会更加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需求,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1]职业技术院校因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层次与职业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其所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较高的层次。因此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的单一维度,使教师与学生、企业密切结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使他们教学工作更加投入、钻研业务更加用心。

3.加强教材建设

加快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材。鼓励教师参编教材,通过参编教材对于教材内容理解更加深入,生动课堂授课效果。同时在职业教育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机制下,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当年会计从业教材、各类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作为补充,鼓励学生报考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等。

4.优化课程设置与安排,增加实验实训课时

切实加大实验实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以会计类课程为例,增加会计实验课时。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手工账务实习和会计电算化实习两个实验部分。使学生在毕业后既能适应中小企业或私有企业手工记账的需求,又能满足大中型企业使用ERP企业的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过程模式。

(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

“双证制”,就是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的学识水平,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具备的技能,主要反映学生的就业资质和能力。[2]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考核合格后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推行的作法。

要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双证”,就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考试,既要求有毕业证书,又尽可能得到一项或几项职业技能证书。以会计学为例,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力图使学生符合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增加学生学习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院校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而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决定的。

(三)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培养模式

实践已经证明,培养出技术性、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我们一直在积极联系探索实践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是当前为学生模拟就业环境,取得从业经验的一条捷径。

(四)切实加强毕业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是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按年级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强跟踪服务是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它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三、结论

通过对该职业技术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2008-2010年毕业生就业中明显的显示出教学改革确实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道路,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虽然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它并不是完善的,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持续改进,逐步完善,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1]郭超.抓教学改革促就业导向[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

[2]言宏元.高职教育“双证制”与教学改革接轨的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3.

[3]姜爱贤,孟亮,刘桂英.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923.

G712

A

1672-0547(2010)06-0104-02

2010-11-23

黎娜(1976-),女,山东济南人,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0914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导向院校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