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自然观

2010-08-15 00:49李晓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陶渊明美的诗人

李晓娟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浅议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自然观

李晓娟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在田园诗歌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自然观。陶渊明的自然观有三个着力点:自然是美和善的;自然有“真”,是灵魂的归宿;人面对自然应“委运化迁”。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观

陶渊明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在今天,人们一致认为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认识的;第二,怎样看待自然对人的价值;第三,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自然观属于哲学范畴,作家的自然观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蕴,并渗透在他们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思考中。作家如以自然为主要表现内容,他的自然观则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感染力。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浸透着他深邃而超越时代的自然观,并随着历史江河的大浪淘沙,日益为后来的读者所称道。章培恒说“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既包括自然景物中的山川鸟鱼,也包括田园生活,还包括自然变化的规律,这些共同组成了具有丰富意蕴的自然。那么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关于自然观的三个问题他到底如何认识?论文试图以陶渊明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抒情为佐证,梳理其自然观,以加深今天人们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一、自然是美的和善的

什么是美?英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雷诺兹认为,美是自然的法则,它来自整个自然界,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而且到处都是。庄子说:“天地自然为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无疑是美的,而诗人只有认为自然是美的,他才能发现自然的美,并且歌颂和赞扬自然的美。陶渊明看见的自然是美的,他也在诗歌里反复描写自然各种形态的美,如气候、山水的美:“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大自然的美,通过陶渊明向读者传递出来,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更是陶渊明心目中大自然的美。

陶渊明所认识到的自然不仅是美的,而且是善的。什么是善?如果说美是自然的审美价值,那么善就是自然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善就是合目的性,客体满足了主体的目的和要求。陶渊明眼中的自然是善的,具体体现为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有情有义,一种事物满足了他种事物的需要,呈现出和谐景象。如他在《时运》中写到“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里,陶渊明用“翼”字,就把和风对新苗的温暖和轻柔表现得淋漓尽致。《和郭主薄》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及“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的“贮”、“怀”也是如此,把自然中万物之间的关系写得情深意重、生动感人。陶渊明所认识到的自然的善,也包括自然中的事物给予他思想上的启迪,并成为激励他坚持自我的外在动力,这也就是自然的道德净化作用。比如,大自然中的松树“众草没其姿”,菊、飞鸟、鱼、云,都能给予陶渊明或坚贞,或高洁,或自由的启示,既暗喻自己坚持安贫乐道和归隐田园的志向,又是自然赋予他的启示和鼓励。

二、自然有“真”,是灵魂的归宿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什么是“真”:“否定是的东西或肯定不是的东西就是假的,而肯定是的东西和否定不是的东西就是真的;因而任何关于任何事物是或不是的判断都陈述了要么是真的东西要么是假的的东西。”我们所谓的真,与虚假和扭曲相对,指客观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陶渊明处于魏晋南北朝的东晋,这一时期是我国一个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的阶段。统治集团为了夺得权力,不惜大肆杀戮,而且在夺得权力之后,又大兴名教,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君臣父子的传统秩序,为自己的统治正名分,确认自己的正统地位和不容置疑的统治权。陶渊明认为这是一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人性扭曲的时代,“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上层统治者纷纷争权夺利,下层文士纷纷奔走权门,以期获得提拔。在这样的环境里,陶渊明五仕三隐,最后一次终于因不愿向繁缛的官场礼节低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归隐。因此,和污浊、黑暗、势利的官场相比,在陶渊明的眼里,自然更重要的价值就是真。他在诗歌里反映了自然两个方面的真:一是物我合一的返璞归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又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官场比作束缚人、扭曲人的“尘网”和“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而把自然比作鸟儿的家园,比作鱼儿的家乡。诗人在这首诗里回顾自己误落尘网回归自然的经过,当他回到家,看到亲切的田园景象,终于有重负落下的轻松感觉。他只有在自然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二是田园生活简单惬意的真。田园的耕作生活简单惬意,四周的乡邻淳朴真诚,这里没有尘世的机巧之心,没有争权夺利,也没有尔虞我诈,这是自然所赋予的真,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正境界。“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这些诗句写的就是田园生活里面蕴涵的自然的真,坦然自在,无所矫饰。

自然的真善美抚慰了诗人的心灵,让诗人感到欢欣;在诗人劳作困苦的时候,给予诗人快慰;在诗人心灵挣扎的时候,召唤着诗人的归去,用它广阔的怀抱拥抱诗人,让诗人找到自我并回归自我。陶渊明在自然的真纯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三、委运化迁

人和自然如何相处?人在自然规律中,是该抗争,还是顺应?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弗兰西斯·培根说:“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他认为科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支配世界:“让人类以其努力去重新恢复控制大自然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由神的赠予而赋予他的。”而中国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统一,人面对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去刻意改变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在老庄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委运化迁”的自然观。

陶渊明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是永恒存在的,而人的生命却有完结的时候,而且一去不复返。自然就像运均?不停旋转,人该顺着自然的规律,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与之变化,生就生,死就死,不高兴也不恐惧,平静地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结束。委运化迁的思想在《形影神·神释》里集中体现出来:“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这首诗里,陶渊明认为自然像制作陶器用的转轮在不停地运转,公平对待世间万物,万物则同存共处。老少贤愚圣人长寿者一概都要死亡,孜孜追求善行以求身后名也是枉然,没有人长久地受到歌颂和赞美。多思考会损害生命,人应该随着自然的脚步而前行,舒展自己随着造化运行。

陶渊明的委运化迁的思想包括两重对立的态度:其一,及时享受生活。他认为人应当随着自然规律的变化而与之相随,达观对待生死,及时享受自己向往中的生活,饮酒读书欣赏自然景物。在《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中,陶渊明不耿耿于死生,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其二,恐惧与焦虑。因为自然规律的无情运转,而人的生命有限,陶渊明因而产生无奈和不能平静的心理。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一直抱有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动乱,他的抱负难以实现。虽然如此,陶渊明不愿与那些虚伪的争权夺利者同流合污,他归隐田园就是要保全自己刚正高洁的品性。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归隐田园,却并不像其他隐士那样安然遁世,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现实,忘记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在自然无情的规律面前,陶渊明有大志未酬的焦虑之感,所以对自然也难免产生无奈和悲愤的心理。因此,委运化迁的自然观不仅仅是完全顺服自然规律,还有面对无情的自然规律,远大理想不能实现的焦虑之情。

在《荣木》中,陶渊明自序“《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并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木槿那样短暂而惆怅不已:“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在《归园田居》(其四)中,他看到一家人死去空留残破的家园后,内心顿生虚无之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在《杂诗其二》中,他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在无情的自然规律面前,人的生命多么短暂,而有志不能舒展又是多么无奈!

陶渊明作为伟大的田园诗人,他憎恶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社会黑暗现实,痛恨曲意逢迎、虚伪矫饰、扭曲人性的官场规则。在动荡、黑暗的时代,他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美、善、真。他热爱自然的真善美,并在美丽、淳朴、真纯的自然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陶渊明虽然以田园诗人著称,但他内心对于理想的追求一刻也未停止,这一点也渗透在他与自然对话的诗歌中。陶渊明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理解陶渊明的一生,以及阅读和体悟他的诗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陶渊明的自然观也对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1]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郭维森.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美学常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6]培根.新工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7]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I207

A

1673-0046(2010)11-0204-02

猜你喜欢
陶渊明美的诗人
你好,陶渊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