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台州:滨海城市文化建设的现代视野

2010-08-15 00:44王正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滨海文化

王正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世界与台州:滨海城市文化建设的现代视野

王正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滨海城市文化因其地域特征而凸显为“大海”的主题和“港口”的生存方式,以及作为开放性港口城市所裹挟着的商贸气息,作为移民城市所携带的多元文化因子。凡优秀的滨海城市文化,无不涵括着大海主题、亲商环境、城市营销、历史街区、功能区块、客厅沙龙和建筑景观七大要素。台州市中心区椒江,在滨海城市文化建设中,应以城市文化的前沿理论为参照,以世界滨海城市的经典作品为借鉴,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开拓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地标,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打造有个性有特色有品味的滨海城市文化。

世界;台州;滨海;城市;文化;建设;启示

言及城市文化,人们自然想起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的话:“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是母亲的面孔,二是城市的面貌。”[1]这里将城市与母亲并提,是因为城市在人一生中具有“家园”的意义和价值,她是一个人生存之居所、血缘之根系、精神之故乡。①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认为城市起源的非物质动因就在于人类崇拜祖先而伴陵居住,由此可知城市为人类宗亲关系和家族情感之归属。滨海城市更以其碧海蓝天的清新风韵,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滨海城市,顾名思义即指与海岸线相接的陆域城市,包括沿海城市和海岛城市。因其依傍陆地、岛屿敞向大海的地理优势,往往得风气之先,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商业化意味较浓的城市形态。

滨海城市文化指滨海城市特有的价值系统、生活习俗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比较而言,它与民族风情文化(拉萨和呼伦贝尔)、历史名城文化(如北京和西安)具有质的区别:民族风情更多体现为生态文明和异质情调,历史名城更多体现为历史内涵和名人叙事,而滨海城市凸显为“大海”的主题和“渔家”的生存方式,以及作为开放性的港口城市所裹挟着的商贸气息,作为移民城市所携带的多元文化因子。

具体而言,首先,价值系统呈开放勇健。在人与海的冲突与融合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冒险、强悍、慷慨、豪迈等“渔家”秉性,就逐渐熔炼为滨海市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垮”的传世格言,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文化标本。

其次,生活习俗呈多元共存。生活习俗包括宗教信仰仪式、个人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模式。其中宗教信仰是一切习俗的精神内核,是民俗活动背后的理念法则,它直接规约着人的行为模式与生存目的。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一系列活动,诸如祭海神、送王船、渔汛出海仪式、鱼产品的贸易方式等都构成了当地的民间习俗。这种习俗就某个渔民的自组织系统来说,具有独特性、神秘性、排异性,而就滨海城市其整体的渐变的发展史来说,由于移民成分的多元化,其风俗习惯也必然是多元文化落地生根和谐共存的缩影。

其三,物质形态呈清新明媚。充足阳光、迷人海湾、奇礁异石、翠绿森林、洁净空气,构成了海边的美丽景色。此外,城市建筑也理应成为滨海城市物质形态的一大特色。空间布局层次分明、视觉走向清晰、高低错落、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建筑群,无疑将为滨海城市的形象平添独特的韵味。

总之,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于 “恋土情结”,追求自足、和谐、稳定的土黄色文明不同,滨海城市文化源自“海神崇拜”,追求自由、激情、活力的蔚蓝色文明。

蔚蓝色文明和土黄色文明仅就其文化风格的总体特征而言,无论蓝与黄,各具长短,无需扬此抑彼。况且蔚蓝色文明是一个大而言之的宽泛概念,倘若深层次地考量一个滨海城市的文化,就需要从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提出了两个基本的角度,一种是空中视角,即宏观的立足于国际化的城市理论前沿;另一种是地面视角,即微观的从个人的城市经验出发。[2]我们将两种视角投放到滨海城市的文化建设中,通过两道目光的交织,梳理出滨海城市文化的优秀基因:

(一)城市主题在“海”字上做足文章

在世界城市文化理论的诸多流派中,历来有洛杉矶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之争,前者主张文化多元论,后者主张文化中心说。两种观点见仁见智,各有道理存焉,但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凝炼一个鲜明主题,为城市提供形象识别系统,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洛杉矶是电影之城,巴黎是时装之都,牛津是大学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皆因文化建设主攻方向明确而形成主导性的文化产业群,因行业导向清晰而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主题,因有成熟的主题而不断打造知名的品牌,因有知名的品牌而后才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国际大都会中,我们不排除有这样的反例:某些城市不因文化主题明晰而因综合实力强盛而享誉世界,纽约和上海即为其中范例。但不能据此反推出主题是无足轻重的结论,更不能据此认为实力的构建是主题多元化、模糊化的结果。主题的凝炼对于培育产业群、提高知名度既是孵化器又是催生剂。青岛凭藉三重“依托”──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以海为主题的系列节庆活动──青岛海洋节、徐福东渡祭祀活动、青岛国际帆船赛等。舟山市推进三类“培育”──培育海岛文艺精品、海岛特色艺术、海岛国际展览会,努力打响“海”文化品牌──“舟山锣鼓”《海娃闹海》等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蒲公英金奖;“舟山渔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国际艺术家收藏,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的报道;连续举办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毋庸置疑,“海”已经成为滨海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符码。

(二)营建亲商的文化环境

鲁迅在论及京派海派的区别时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如果说官文化是京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那么,商文化则是滨海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滨海城市所拥有的优良港口,带来发达的海上航运系统和高流量的物流系统,优越的海上资源能否转化为商机,关键就在于城市管理者能否引导社会建构一种亲商的文化环境。大卫·哈维认为现代城市治理策略应该从管理主义向企业主义转型,以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创造一切有吸引力的引资条件为宗旨,城市治理的任务就是将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弹性的生产流、资金流和消费流吸引到自己的地区。[3]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建设充分折射出她的超前意识。现第一、二、三机场可容纳7000万乘客,而实际只有3700多万乘客,但第四机场已在规划中。他们的理念是:机场是国家门面,是国外人士进入国门的第一印象,一定要宽敞、便捷,让乘客从下飞机到出口所有手续一律在半小时内完成,充分体验新加坡的高效。在那里,申请一家独资公司只需15分钟即可完成整个流程,而一个集装箱的下线只需24秒钟。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会降低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成本无疑会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因此,许多国家的跨国公司都愿意将自己的经济总部设在新加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以城市营销推进文化传播

城市营销,即奉行“视城市为产品(City as a Product)”的理念,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整体包装和传播策略设计,有意识地宣传本城市的发展理念、愿景、特色和优势,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城市营销的诸要素中,城市形象的设计是其中的核心,而再好的城市形象设计,没有得体的强势的宣传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城市形象传播是其中的关键。类似于产品的推广策略,城市形象传播同样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来接近受众。在“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之下,传播模式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欧洲城市联盟2005年的一项对18个国家25个城市所做的调查,城市营销经常运用的模式有7种,按使用频率排序分别是贸易展会(71%)、商务论坛(45%)、媒体宣传(45%)、文化和体育活动(40%)、网络宣传(35%)、定向直接推广(15%)、路演和游学(15%)。[4]随着城市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营销模式也会应运而生,七大模式自然不可能囊括一切的传播现象,不可能以已有的“成型”来包容未来的“无型”。不过,传播的方式、传播之技可以变化创新,新招迭出,而传播的内在规律、传播之道却可能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传播无处不在”,让对象的感官充分浸润在城市形象传播的“信息之海”中,总是城市营销的理想境界。城市地图和各种城市文化活动的活页指南应该遍布车站、商场、银行、酒店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进出口,游客随手可得,随时受到宣传品的刺激,随处摄取关于城市形象的信息。被称为“千面之都”(A City with a Thousand Faces)的布达佩斯,在小旅馆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城市指南、宣传册和事件单;被称为“浪漫之都”的大连,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现代建筑、海洋生物”的宣传广告。这些便是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的“全身运动”,城市营销的宽路径、多维度、高频率的传播策略,可以深刻地构建起客人的“城市印象”。

(四)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当巴黎城里最古老的拱廊之一歌剧院通道被香榭丽舍大街新建的豪斯曼大道(新拱廊)所取代的时候,城市文化理论的权威之一瓦尔特·本雅明曾扼腕叹息,他在代表作《拱廊计划》中强调城市建设在考虑空间布局的同时,不能忽略城市的时间性。城市的时间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它接续着悠远的记忆和文化积淀。废墟、遗址与城市建筑显示了过去对现在不断产生影响的事实,在新城区高楼林立之旁,有一块幽僻、古朴、传统的老城区,令人生发怀古之幽情。“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观照城市的时间性,而不是仅仅注意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就是尊重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证明这个城市具有意味深长、令人回味的东西。1977年12月国际建筑师们云集秘鲁,通过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提出了“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问题,“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此后,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诞生地以及地标性的建筑,被列入永久性保护的文化街区行列,这成为城市建设的普世原则和国际惯例。法国提出“历史建筑周边地区”的概念,规定在历史建筑500米半径范围内的新建筑必须经过额外审查。历史遗址,有赖于立法,才得以保护和延续。上海石库门中共一大会址,就属于保护得比较好的历史街区,当年的私家住宅“李公馆”俨然定型为今日全党观瞻的“红色经典”。

(五)“感官”成为布局文化区块的依据

滨海城市的可读性不仅在于历史主义的怀旧情感,靠历史遗址和名人故居来传递历史记忆,还在于感官主义的精细分析。本·哈莫就从城市的运动和节律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安排的延续性与瞬间关系。[5]透过公寓的窗户,可以观察到行人与交通运输的节奏、通讯网络的节奏、国际金融的节奏、街上表演者的节奏、植物的节奏、昼夜与四季的节奏,有张有弛,有疾有徐。滨海城市恰恰因为有多重韵律,才有不同文化意象的相互嵌合,不同的文化意象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区间,而不同的文化区间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内涵。西美尔则认为“气味”和“嗅觉”是感官体验城市时最敏感的部分,甚至认为纳粹残杀犹太人就是因为犹太人身上“臭气熏天”,这或许夸大其词,但嗅觉比起视听觉来,具有“不可容忍性”和“引起无法克服的厌恶感”却是事实。[6]恶心的气味实际上是城市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垃圾场、污水处理厂、肉食加工厂、工业车间等等都是难闻气味集中的地方,为了隔离它们,基本上是把它们修建在城市边缘地区。分区制成为城市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要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科学性强、品位高,城区划分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他们将化工厂建在外岛,将炼油基地和垃圾场设在更遥远的外岛,以确保本岛安全和市民的身心健康。我们通常以为分区制纯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进行的城市区块的科学性规划,殊不料建立城市分区制的心理动因却来源于气味分隔的生理需求。

(六)名流汇聚客厅沙龙

一个有品味的滨海城市,一定有一个上流社会在作精英式的引导,上流社会以物以类聚的文化交流方式在柔性地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张爱玲时期的上海”肯定是指老上海文人交往的生存状态。当年上海由俄国人在法租界经营的巴尔干牛奶店,就是一家吸引文人前来讨论现代文学大师如乔伊斯之流的咖啡馆,是社会名流谈文论艺的根据地。沈从文就认为海派文化是在“重实利”的“商业竞卖”之外,还有着“重风雅”的“名人才情”。一个成熟的滨海城市,“上流社会的客厅”应该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这是因为:第一,上流社会和平民社会是社会的两个不同阶层,生活情趣与生存方式距离遥远。如果两者永不交融,各行其是,那么,贫富差距无法缩短,文化品味也无法提升。第二,上流社会的单体无论多么高贵和高雅,都是孤独的精神贵族,不能构成对社会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无法构成一种潮流,对社会产生冲击力、辐射力、号召力、影响力。第三,倘若上流社会因情趣相投而结盟,采取松散而稳定的讨论方式,达成共识,每个人都成为带动下一轮社会创业的“文化领袖”,而这些个体思想的汇流与凝聚,就产生了让个体成为群体,让思想成为思潮,让时髦成为时尚的震荡社会的影响力,产生一种群体追慕乃至追摩的效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他社会阶层竞相仿效的范式。按照郑也夫的说法,还有日本学者祖父江孝男的许多实地调研,向上趋同是社会的普遍心理特征。[7]第四,上流文化沙龙以客厅交流为传播形式,显然不是封闭式内敛式的自恋行为,而是具有一种流播的功能。平民阶层顺流而行,以上流的趣味为自己的趣味,上对下引领,下对上趋同,不断地引领和趋同,文化就会渐渐地相濡湿、相融合,迈上高一级层次。第五,上流社会,也唯有上流社会,才能影响政府要员,才能注入巨额资金,强力推进文化理想的实现。

据上海著名的 “张爱玲专家”陈子善先生介绍,客厅文化沙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年的知识分子就有这么一个传统。在北京有徐志摩的新月社、林徽因的太太客厅等沙龙;在上海,胡适、林语堂也有这样的沙龙。”的确,才女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在三十年代的文坛具有特殊地位。金岳霖曾回忆:“三十年代,我们一些朋友每到星期六有个聚会,称为‘星期六聚会’。事实证明,这种以独立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因为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往往成为优秀思想的发源地。”而诗人邵洵美在上海霞飞路附近的公寓客厅,几乎是艺术收藏和交流的展厅,“壁上挂的那张从邦贝火山石古城中掘出来的希腊女诗人莎弗像真迹,估价在五千金以上。还有那一架英国诗人史文朋集的手卷,是用二十万金镑的代价在伦敦拍卖来的”,钢琴边上“一堆像宝塔一般高的乐谱,都用翡翠色的蛇皮装订”。[8]早在17世纪,“法国沙龙的女人”便是上流社会的文化组织者。年届60岁的德·朗贝尔夫人整修了马萨林宫豪华的寓所,请了像华托这样的艺术家来负责装饰,然后她精挑细选地聚集起一群文人,形成一个文士圈,他们以讨论文学的语言来谈论天体恒星,仿佛一个17世纪风流华彩回光返照的世外桃源。当时的一位评论家说:“学者文人是这个沙龙的主导因素。他们中午吃过正餐后,余下的时间就用于谈话、阅读、讨论文学和科学问题。这里没有牌桌,智慧就是每个人的贡献。”[9]

(七)标志性的建筑景观

所谓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些形成独特视觉的环境因素,它们可能是一组建筑、一个广场、一条街、一道河,或是具有地方形态的小品、树木等。就像在北京看到的四合院、上海看到的外滩,这些由视觉引起文化联想的景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风貌特征。

纵观世界滨海城市的发展脉络及城市特色,大多依势造型,结合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审美需求。每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都深深印在城市的建筑中,形成了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景观。如法国巴黎塞纳河的两岸风光与美丽建筑;伦敦泰晤士河上古老的塔桥,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建筑群,上海繁华的外滩,大连迷人的海滨等。这些城市特色都结合了自然特征的优势,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以构成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形象。海口市长堤路的一段街景可谓“西洋古典建筑一条街”,钟楼的作用十分突出,成为区域标志性建筑物。新开发的滨海大道的一段街景则以高层现代建筑为主,其中不乏名家大院作品,突出反映了海口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路边绿地和公园尽管没有精心设计,但椰子树、蒲葵、棕榈等典型热带植物形成的绿化景观,赋予城市以“椰风海韵”的极大魅力。近年某些地方的城市规划及房地产开发,把最好的“海景一线”留给别墅区,打造所谓的滨海花园别墅,以此获得高利润,大量的城市居民和游人被拒之门外,无法接触美丽的沙滩和大海。这种开发方式与规划设计,损害了广大居民和游人的利益,其所谓的高利润,也是一次性消费的短期功利行为,随着海岸线被别墅区所遮挡、封闭,城市品位降低,城市整体升值的空间也随之缩小,此种布局似巧实拙,不足取。

单就文化资源的角度说,地处浙东沿海的台州椒江拥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章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戚继光祠和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塔,还有大量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重量级地标性的文化街区为数不少。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章安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八大文化”,规划中还要在原章安港遗址上建立“首航台湾章安始发港纪念碑”,在章安古街开辟“民俗一条街”,申请扩建戚继光纪念馆等。不可否认,海港、海防、海塘、海岛诸方面都是椒江“海文化”的题中之义,但比较而言,海港显然是其具有历史影响力的文化招牌。据清代洪颐煊《台州札记》所考,《三国志·吴主传》云“(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亦有“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众”的记载,可作为史料互证。“夷洲”即今之“台湾”。沈莹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界定其地理位置为“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就该书所详记夷洲之风物民俗而论,卫温大军不仅抵达台湾,且有深入的交往。《三国志》、《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东夷列传》均认为当时赴夷洲是“由会稽东冶县入海行”,《通典·州郡志》载:“汉冶县地,后改为章安”,可见,章安港口为有文字记载的首航台湾的始发港。因此,以海港作为文化建设的抓手和着力点,优势明显:一是因为它与海主题高度吻合,可以强化滨海城市文化建设,而不是强化一般的文化建设。二是它有历史依据,历史内涵丰富,具有挖掘的潜力。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六七百年间,章安作为北起辽东、南到海南的海上航运的重要枢纽,史实充分,已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操作起来阻力少,且容易得到政府的资助。以此为主题,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统合文化资源的作用。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海门镇志稿》里有详尽的关于港口防御、航运的历史记载以及风土民情的全景式记录,可以发挥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进行历史稽考与钩沉,既辨析历史事件的细节,充实历史依据,又厘清事件之间的历史关联度,以示历史内涵的丰赡与厚重。

与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椒江已有计划地开辟海防文化考察路线。明清时期,海门卫成为浙东地区的海防重镇。清代刑部侍郎冯《募修海门卫城疏》称之为“吾郡之有海门卫,洵六邑之门户也”,董宝荣《温台海疆弭盗说》更是将海门卫提高到“不独为温台二郡海疆之屏障,抑且可固浙中六郡海疆之藩篱”的重要地位,项士元《海门镇志·卷一》认为“海门一带,夙称天险,为台州第一门户”,比宁波镇海更重要,“为一郡之咽喉”,“临海命脉,实枢纽于兹”,足见其在军事上的举足轻重作用。应充分利用戚继光纪念馆、一江山岛烈士陵园、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以及大陈岛上的战争遗址等文化资源,结合大陈岛、一江山岛的海岛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海防文化内涵,融合戚家军“九战九捷”、三军首次合作解放一江山岛的英勇事迹以及大陈岛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打造一条集海岛观光、休闲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龚平在《一条鲜为人知的第二战线》一文中曾提供过一位地下党员冯钰锴打入敌部窃取情报为解放一江山岛作出巨大贡献的信息[10],对解放一江山岛的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提出了新的观点,其学术价值很高。可以进一步挖掘、救活一江山岛登陆之前我党地下党员的口述资料,丰富纪念馆中的历史细节与故事魅力。加大投入,建立团中央垦荒队员纪念馆,努力成为全国性的红色之旅教育基地。

在滨海城市文化建设中,椒江区既重视保护历史街区,开发和整合章安古镇的八大文化,又注意构筑滨海城市的现代元素。因为一方面老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可或缺,它构成了城市的多样性以及活力[11],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12]尤其是普通的民居,新旧建筑不断更替、代代相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的历史进程也就是各个时代多种样式的建筑混合呈现的能动过程。而广场和公园是城市的“灵性之眼”,是宽敞透气的休闲空间,要符合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人际交往的需求,道路应沿着自然环境设计成蜿蜒曲折的形状,那些无需大量修剪的树木要有自然生长的充足空间。[13]椒江新建的江滨公园,就是这样一座现代的开放式休闲公园,被称为台州外滩。该公园地处椒江南岸,紧临防洪大堤,兼具防洪与休闲的双重功能,公园绿荫披覆,视野开阔,美丽的海港尽收眼底,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成为公园里的标志性建筑。与此相适应,椒江的现代城市建设应制定中长期规划,城市的生活区、文化区、商贸区、工业区相对分隔,文化区块的布局相对合理,在居民区打开窗户扑鼻而来的那种煤烟味、化工味会逐渐淡出,嗅觉的不良刺激会得到缓解乃至祛除。与此相应地,鸟语花香,原始植物的清新之气应该是日渐浓郁;标志性的建筑物也应该逐渐增多。

在滨海城市文化建设中,上流社会客厅里文化沙龙的贡献尤其不能忽视。椒江的企业家沙龙由来已久,但大多属于政府部门为了打出“民营经济发祥地”的名片而人为组织有意为之的结果,缺少那种自由思想相互碰撞、精神趣味相互交融、艺术灵感相互启迪的宽松氛围和闲适情调,企业巨擘和一流知识分子自身也缺乏一种 “精英引领社会”的自觉性,他们的潜能被抑制,他们的社会理想和艺术妙思由于未能合成一种思潮去推进社会发展而胎死腹中。椒江缺少的就是自发性的高品位的文化沙龙,因而也就少了一份绅士气、贵族气,少了商业运作和政治运筹中的“诗意”。

在滨海城市文化建设中,城市营销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营销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以有效为原则。应利用城市营销手段强力推介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和台绣艺术馆,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椒江的演出市场一直比较景气,而普通的电影、演唱会占据着较大比例,与滨海城市文化主题有关的文化娱乐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下阶段可以推出“海之韵”系列文化项目:(一)“海之涯”文化探源系列:寻访发现历史文化遗痕。(二)“海之子”文化名人系列:举办名人展和建立名人纪念馆。(三)“海之思”文化掌故系列:编撰古镇、名人、方言、民俗等系列丛书。(四)“海之梦”文化创意系列:海主题的诗歌、绘画、摄影、设计等比赛活动。(五)“海之恋”文化虚拟系列:漂流瓶许愿活动、单身族海边“青春之约”“玫瑰之约”联谊活动。(六)“海之歌”文化演出系列:海门地方戏、海主题的各种文艺演出、渔家乐之海上渔歌比赛。(七)“海之舞”文化民俗系列:送大暑船节庆礼仪等。(八)“海之春”文化旅游系列:蓝色带──甲午岩观景台,海湾银沙滩,海岛风情;金色带──大陈岛野生黄鱼节,国际贝壳节(或珍珠节);红色带──一江山岛军事纪念馆、团中央垦荒队员纪念馆。(九)“海之秋”文化博览系列:海产品博览会、海主题的饮食文化节、海产品贸易中心。(十)“海之夜”文化怀旧系列:将“七号码头”改为怀旧式的外滩景观。在提倡建设“一镇一品”特色文化的同时,将平均用力的“力”适当收回,形成全区文化建设的合力,着力打造一两个椒江特色的文化品牌,成熟之后再以品牌为范型,逐渐扩散,形成特色文化系列乃至特色文化项目群。

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序曲》第七章中写道:有一种感受属于大城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经过我的每个人的面孔,都是一个谜!”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不免有身陷迷阵四顾茫然之叹。身处现代滨海城市,如何才能避免陌生化,恢复我们返回故乡重温母亲关爱的亲切感,重新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皈依,使当下的城市不再是暂居的梁园,而是我们永久依恋的家园?这非常艰难,但这,恰恰是滨海城市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1]肖复兴.蓝调城南[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封面.

[2]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ed.)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Malden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3]〔美〕大卫·哈维.从管理主义到企业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城市治理的转型[M]//汪民安等.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4]Gildo Seisdedos,“State of the Art of City Marketing in European Cities”,4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 Congress Paper,2006.

[5]Ben Highmore,Cityscapes:Cultural Readings in the Material and Symbolic City,NY:Palgrave Macmillan,2005.

[6]A Companion to City,(ed.)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USA: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3.

[7]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

[8]〔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9-260.

[9]〔美〕艾米丽亚·基尔·梅森.法国沙龙女人[M].郭小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0.

[10]战争亲历者说一江山岛之战[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1]〔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177.

[1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42.

[1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4.

World and Taizhou:A Modern View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City

Wang Zhe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ith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open harbor city,coastal city culture always takes the theme as ocean and harbor life style,which is contained in business and multi-culture elements.All successful coastal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 seven parts as ocean theme, business friendly environment, city marketing,history area,function section,visitor salon an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Jiaojiang,as the capital city of Taizhou, can develop unique city culture in these aspects like digging out culture heritage,developing culture resources,building culture landmark,and enriching culture connotation.

world;Taizhou;coast;city;culture;construction;revelation

G02

A

1672-3708(2010)04-0032-06

2010-06-10

王 正(1964- ),男,浙江临海人,教授,浙江师范大学2008级MPA硕士。

猜你喜欢
滨海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谁远谁近?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