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与发展

2010-08-15 00:49段步玉忽江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素质教育发展

段步玉,忽江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浅议教育与发展

段步玉,忽江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论文从改革传统育人模式,创造新的育人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建立一支强硬的师资队伍三个层面分析了只有大力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使我国教育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创新教育;教师素质;发展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把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多重文明叠加特征,发展知识经济还不可能成为多数地区和多数行业的主要目标,因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迎接新世纪的教育振兴。

一、改革传统育人模式,创造新的育人体系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教育”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涵义;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之意;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由这些含义看来,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何塞·马蒂语“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它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因而教育必然牵涉于社会文化(传统)与个体精神生活、内心世界。

(二)教育关注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教育关注的是理想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它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所谓“价值引导”是指教育要有方向和目标,它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凝聚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教育者在对青少年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的“引导”上责无旁贷;“引导”是在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自由意愿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不是“愚弄”、“钳制”和“奴役”、“驱使”。“价值引导”既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发射着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也体现着社会的意志。“价值引导”只有在对社会文化传统的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深刻洞察上,对个体的独立的青少年学生现实的发展的自由意愿的深刻认识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追求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所谓“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他既是教育对象群体中的“一个”,又是个性各异中的“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感知外来信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此进行判断、选择、储存、使用,因而要把受教育者当作有自由意志、有独立思维、有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而不是“裁判与运动员”的关系,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着眼其成长中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其独特性的潜能显现出来,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三)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取决于教育观念的更新,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是以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为前提的。没有对“教育本质、功能”的研究,没有“教育与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研究,没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没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研究,没有“教育与未来社会的需要”的研究,就不会产生教育市场观念、教育产品交换观念、办学实体观念、竞争观念、效益及效率观念、教育开放观念,就不可能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那种“忍受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寒窗之苦”的治学思想就难以改变,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就困难了。

二、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明确指出我们学校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并提出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就把“素质教育”摆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首要位置,“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青少年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因而推进“素质教育”,只有从学校教育开始抓起,才会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

(二)加强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个体获得更优秀的智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知欲,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并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增强意志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和谐健康地发展,充分发扬学生的才能和专长,因材施教,使学有特色、各有所长。

世纪之交,世界正以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教育又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因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创新教育”这一层面。“创新教育”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积极主动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仍然需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靠后天教育培养,要靠“创新教育”。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就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三)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在推进提高发达地区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边远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重视与提高落后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改变其落后面貌。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素质教育”,提高落后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落后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素质教育”就是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对他们施行“创新教育”,使他们从过去单纯依靠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转化为依靠智力资源达到资源增值,依靠自己的创新知识来改变家乡面貌,从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推进“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需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政府的通力合作。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和良好环境。因此,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其中包括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习惯,也涉及教育内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紧张严肃的育人环境,使“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稳步向前迈进。

三、建立一支强硬的师资队伍,迎接新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一)时代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依靠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跨世界园丁工程”提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求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即主要通过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提供制度和师资保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才素质又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和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的劳动,因而建立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教育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等素质比较全面的教师劳动队伍,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了。

(二)教师劳动的重要性

为了迎接新时代对教育的挑战,教师必须认识和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自尊、自爱、自强、自乐,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的适应于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师的劳动就是培育人的劳动,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产品”也是人,整个劳动过程就是育人过程。教师劳动对于学生知识的开拓、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优良品德的形成直接起着巨大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的,不是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是教学大纲等等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我们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能由教师的忠诚劳动来决定,都是自身的学识能力、世界观、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决定着教师劳动的效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劳动。没有教师的劳动,人类文明的传递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大大延缓,社会进步就会大大推迟甚至中断或蒙受重大损失。

(三)更新教师观念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化学子传递人类文化的圣火。所谓文化,就是人文精神的优化、人的优化。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才谈得上去优化学生。因而师资队伍的成员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业务素质观念,树立适应于21世纪我国教育振兴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创建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尤其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带头人和攻坚骨干的梯队,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1][苏]M·H·斯卡金特.现代教学论问题[M].张天恩,译.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82.

[2][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3][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G6

A

1673-0046(2010)12-0003-02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素质教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