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010-08-15 00:49汪丽娜张才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发展教育

汪丽娜,张才国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汪丽娜,张才国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现在的生态时代的要求,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的生态现状,并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转变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而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是由环境学和生物学领域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关系。1987年,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里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并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外延逐步扩大到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生态资源的持续、经济的持续和社会的持续三个方面。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公平、代代公平、区域公平以及人与生物公平;第二,持续性原则。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干预控制,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维持自我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域限。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共同性原则。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依性,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全球共同联合行动。只有在原有概念的意义上不断升华,遵循这三个方面的原则才能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寻求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教育需要维持内部生态平衡,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从外部看,教育无论定位在意识形态范畴,还是生产力范畴,都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必然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可持续发展引申到教育的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该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又要满足后世的需求。其内涵应该包括:首先,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要求高校必须在各方面与其环境系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实现其发展的持续性,并积极为这种发展服务;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以及空间;最后,高等教育发展,要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实施平等公平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生态学的缘起

正式把“生态学”一词使用于教育研究中的是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则是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他在关于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的比较研究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而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 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生态”通常的理解是“生态的状态”,“生生的状态”。将“生态学视野”运用于教育领域,用生态观来观察、思考、解释、解决教育问题及开展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的生态发展,就是教育生态学。简言之,教育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

(二)生态观运用与高等教育学时的原则

将教育生态学运用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有其“水土不服”,这就要求在运用教育生态学时要坚持必要的原则,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第一,自然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存在着自然差异。这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思想也是一致的;第二,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各要素有序地占据相应的生态位,相互依存,产生一定的动态效应;第三,动态平衡性。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的各因素在斗争同一的动态运行中,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使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动态与平衡的统一,也就是动态平衡;第四,可持续发展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要“瞻前”也要“顾后”,与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相呼应,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这四个原则,积极促使教育生态学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融合。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反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和最终目标。现代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益的生态系统,我们要优质高效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科学地整合和配置教育资源及各种教育要素,构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坚持和维护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因而,如何用教育生态学来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存在的失衡问题

高等教育的失衡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也就是物质、能量的输出输入不稳定。这是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二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失衡。

高等教育失衡问题具体体现在高等教育区域失衡,东西部高等教育在资源占有、教学质量、经费投入、办学层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影响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而影响东西部发展的平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比如层次结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等;“过度教学”、“片面教育”从而导致育人功能的失衡,高校片面重视科教,忽视人文,导致文化系统失衡,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难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使得教育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难以达标,都表明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到达了极限。

(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

1.树立教育生态意识。强化教育生态意识,这是维持高等教育生态平衡的思想基础。这不仅能提高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总体认识,还能树立相应的高等教育生态危机意识。

2.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性,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在维持和适应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形成可以良性循环的结构,这对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构可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具有效率性。同时,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层次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之间不适应。在保持高等教育发展多样性的同时,调整好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育的比例,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满足社会对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达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3.实现办学形式上多样化。教育形式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除普通高等教育外,要坚持协调发展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另外,加强各类教育与培训教育的相互联系,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衔接贯通,使不同的教育类型组合形成生态链,互相吸收信息,互相支持,从而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广泛性以及多样化需求。

4.调整区域结构和科类结构。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国情下一段时期内,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针对高等教育东西部发展的区域特征,应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区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模式上注重区域特色,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不断优化高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再者,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各科类内部专业结构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保证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增加国民经济和地方发展迫切需要的新课程,重点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学科,高起点、高投入地发展此类学科,为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5.注重培养具有生态化主动性素质的人。科学发展观里,核心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是“人”,换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在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最终还是为了谋求人类的发展,有着很深的人文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应当关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更应关注系统内每个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于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所以,在考虑教育可持续发展时,高等教育不能忽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上,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反之,这种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靠的还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简言之,高等教育的落脚点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化主动性素质的人需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秦小云,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

[3]杨移贻,张祥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7,(4):16-20.

G64

A

1673-0046(2010)01-0098-02

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071711F)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sk012)

猜你喜欢
生态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