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9尹秀玲李佩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专业

尹秀玲,戴 维,颜 冰,李佩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对高等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几点思考

尹秀玲,戴 维,颜 冰,李佩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现“因人施教、因材施学”办学原则,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实际现状出发,阐述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背景,分析了弹性学分制的“利”与“弊”,并对今后高等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高等院校;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

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背景

完全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核心就是选课制。最早起源于美国,182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率先实行,随后许多国家开始效仿,我国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年后,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先后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分别引进了美国的学分制教学制度。第二阶段,1952年到1977年,学分制的试行出现了低潮。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学分制改革又提上新的管理日程,1995年,文化部教育司召开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分制研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高等艺术院校试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把学分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如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逐渐在本科新生当中开始全面推进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40多所高等院校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完全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完全学分制的基本内涵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其中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最主要体现,它以取得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为基础,以弹性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可完全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只要修满所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毕业时的具体专业和时间根据选课集中的专业和学分所决定,一般情况下,4年制本科生可允许在3至6年内完成学业,5年制本科生可允许在4至7年内完成学业,充分体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提高。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只要有能力,再加上自身的天赋,你就可以比别人学得多、学得快,多拿学分、提早毕业。

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利”与“弊”

(一)“利”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完全学分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首先体现的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从社会的需要和本人实际出发,灵活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甚至跨学校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效果,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束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求出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当修满规定总学分时,且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后即可毕业。其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最佳的有效学习方式,他们可采取打工与拿学分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增加一定的资金收入,解决一定的学费,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既参与了社会实践,得到了锻炼,又可完成大学的学业,这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有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实行的是选课制,教师不仅具备本学科的专业造诣,而且还要涉足多学科的知识领域,对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敏感,要有较强的教育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以适应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其次,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师实行挂牌上岗制,这无形给教师带来一种学习的压力,这种压力将成为奋进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为使自己不被教育改革的发展所淘汰,就得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否则就会出现无人选课或选课人很少而被解聘或下岗。那种抱着“一门课程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将被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所淘汰。再次,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师开课门数的增多,工作量的加大,相应的待遇和报酬也会大幅度地提升,这对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3.有利于学校资源共享,提升仪器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效能。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是建设大型的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打破院(系)间、部门间、实验室间的界限,减少条块分割,实行实质性的大型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不同,任意到某个科研室、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去做实验或搞某项研究,不受院(系)间、部门间的界限束缚,创建一种新型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多面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提升仪器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效能,打破资源信息闭塞和垄断的局面,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将各地已建立的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加以有效链接,形成全国高等院校大型仪器协作共用服务网络和大型仪器数据信息库,逐步扩大共享仪器的种类和数量。在共享的范围内,使用财政资金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除本校利用外,还应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益功能,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机制,便于对贵重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

(二)“弊”

1.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势必造成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实行的是选课制,学生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专业和课程,势必造成热门专业“拥挤”,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毕业后市场需求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势必会造成热门专业毕业生人数超额,多数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冷门专业又没有毕业生,某些岗位空缺、无人应聘的局面;势必会出现人才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混乱,造成恶性循环。其次,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所需人才的种类、数量都由市场所调配,如果没有固定的毕业生人数,有关单位势必会出现数据统计失控,会向西方国家那样,因毕业生毕业时间、人数、专业不统一而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弊端。另外,学生入学时间相同,但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差异的不同,有的提前毕业,有的推迟毕业,那么推迟毕业的学生会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和自卑感?同时,弹性学制的推行,社会用人单位很有可能对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产生误解,这必然会给学生的就业及社会评价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探索。

2.没有固定的学籍年限,加大学校的管理难度

完全学分制下,首先,学生没有固定的学籍管理,毕业年限有长有短,所选学分有多有少,对延迟毕业的学生,如何收费、如何管理?对连续没有拿到学分的学生,又如何收费、如何管理?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完全学分制下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势必会淡化班级集体概念,原来通过班集体、班干部、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便不复存在!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全局观念,一切从我字出发,一切以我为重,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同学,易造成大学生只求拿到学分的功利主义思想,而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早拿够学分,就会逃避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再者,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所学课程和专业的不同,上课时间和地点又无法固定,再加上目前的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又往往缺乏独立自主意识,适应性差,势必导致教学管理的混乱。

3.资源不足,势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完全学分制下,必须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等院校人力、物力等资源还不雄厚。首先是教师资源,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同一门课程需要几个教师同时开设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而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师基本不能饱和,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好一些,因为班级多,授课的教师人数也相应增多,学生还可以选择,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人数较少,学生选课就比较困难,再加上长期以来各院校的大多数教师从事一门或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如果突然大量增加选修课门类,许多教师知识领域又比较狭窄,势必引发课程“质”的问题?其次是物质资源,完全学分制下必须有充足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科研场所、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做后盾,只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和高档次的仪器设备,才能满足实施学分制的需要,尽管实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但由于有些课程人数的增多、学校经费不足,势必出现仪器和物品的紧缺。

三、建议

(一)实施完全学分制避免盲目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首先要有充足的教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机房、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必须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因为完全学分制实施的是选课制,而同一门课程至少需要3-5名教师同时开设,对基础课来说很容易,但对专业课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雄厚的师资,就开不出高质量的选修课,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既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后勤保障队伍还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如:后勤服务部门的食堂、宿舍、浴室要全天候地开放或相应地延长开放时间,并要有基本的应急保障预案措施,在各项教学工作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各项工作,因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全校教职工从此就没有双修日或节假日,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实验、科学研究或做毕业论文设计,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必然影响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实施完全学分制避免一哄而起

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循序渐进,必须选择适当的专业和课程,不能千篇一律,条件好的学校、院(系)可率先试行完全学分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施。因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必须有雄厚的教学服务设施、充足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所以,任何一所大学试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利益。对于学生来说,完全学分制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教师知识必须全面,思想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教师资源不足,课程门类开设单一,学生选课的空间狭窄,想选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或者因为人数过多而选不上,这就导致高等院校选课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对于教育管理人员来说,实施完全学分制会没有双修日或假期,学生可随时随地地学习、实验,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必将会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各院校一定要根据本校实际量体裁衣,在条件适应的情况下,实施完全学分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决不能一哄而起。

(三)实施完全学分制避免降低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教学质量作保障,学校就无法立足。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建立适应实行学分制下的各项相关政策和相关制度、新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科学的管理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是理顺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如:优化选课运行机制、导师制,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发展自身专长和适应社会需求有机组织结合起来,减少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仅凭兴趣和爱好随意选课,不能避难趋易,删繁就简,拼凑学分,更不能采取选而不修、修而不学的对策。另外,学生要按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需求来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进行选择性试点,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1):78-80.

[2]宣华,郭大勇,顾佩.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151-155.

[3]王烨,何亚军,李亚宁.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65-66.

[4]徐中兵,徐金花.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90-930.

[5]汪筱兰.学年制向学分制过度时期选课制教务管理工作的变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77-80.

G64

A

1673-0046(2010)01-0107-0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年重点资助项目“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816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学分美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