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记忆缺失的社会文化观点

2010-08-15 00:49李小鹿
关键词:婴儿期美洲成人

李小鹿

婴儿期记忆缺失的社会文化观点

李小鹿

婴儿期记忆缺失即个体无法回忆生命最初几年的自传性经历。尽管该现象具有普遍性,但来自于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中个体能够回忆的最早事件的时间和内容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文化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个体过去经历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别,这可能是造成婴儿期记忆缺失持续时间的跨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

婴儿期记忆缺失;文化自我观;文化差异

我们的过去始于何时?答案似乎很明显:它开始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然而,很少有人记得我们生命最初几年中发生的事件。这种成年人普遍无法有意识的回忆童年早期与个人相关的事件 (或自传体记忆)的现象即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该现象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2-3岁的儿童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记住与个人相关的事件信息,尤其是在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但几乎所有的成人都无法唤起生命早期几年的记忆。而这一不连续性并不能完全归结于通常意义上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遗忘。

一、对婴儿期记忆缺失的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婴儿期记忆缺失这一概念。他认为,婴儿期记忆缺失的原因来自于个体对性和攻击冲动的压抑,因而将童年的记忆阻断在了成人的意识之外。在之后的近100年中,研究者们相继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理论假设,以试图解释这一现象。

(一)以往的理论解释

1.认知和社会不连续理论。该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婴儿期记忆缺失是因为个体向成人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认知图式的转变。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担任新的角色,新的责任,以及新的成人世界的标准时,这一转变便得以发生并使得早期的记忆无法获取。

2.神经系统的改变。认为婴儿大脑一些重要部位(特别是与情景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以及前额叶)的机能尚未成熟是导致婴儿期记忆缺失的原因。

3.自我和认知因素。Howe和Courage认为,婴儿记忆缺失的原因在于婴儿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因此难以很好的组织自己的经历,所以在其获得稳固的自我认知之前,无法将事件编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故难以记住这些事件。

4.语言因素。来自言语发展方面的解释提出,婴儿期记忆缺失的原因在于婴儿还不具备发展成熟的言语系统,或能够对情景经历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记忆的获取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的观点

要对婴儿期记忆缺失进行充分的解释,我们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现象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具有文化特异性?如果婴儿期记忆缺失存在于很多不同的文化中因而具有普遍性,那么文化是否对它持续的时间或记忆缺失的严重性有所影响,从而影响婴儿期记忆缺失结束的准确时间呢?跨文化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成人,尽管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文化-历史-宗教传统,都不能回忆生命最初几年的事件,这表明婴儿期记忆缺失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存在的问题是,文化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个体对早期记忆的提取,进而影响到婴儿期记忆缺失的持续时间。

社会文化的观点认为,文化对个体过去经历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对于我们童年期记忆的出现和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个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定义“我是谁”,并进一步帮助个体建立个体认同,这可能是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对自我的理解强调自主和独立。自传体记忆通常与个人的具体经历有关,并且能够帮助个体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因此是自主的自我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组成成分。然而在一些其它的文化中(如东亚文化),自传体记忆对于个体认同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这些文化中,关系的自我更多的取决于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这一概念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特质的自我观截然相反。

不同文化中自我观的差别,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与自我有关的事件的重要性的评估,并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回忆很久之前事件的能力,包括童年早期的经历。可以想象,自主的自我观可能会激励个体对那些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件进行关注、编码和信息的保存。因此,个体的认知资源可以被整合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自传体记忆系统中,使其变得有序、严密且持久。相反,关系的自我观可能会促进对社会和谐与集体团结至关重要的知识的记忆。在这种背景下,个体自身经历的结构化记忆系统的发展则可能不被强调,因此可能导致婴儿期记忆缺失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婴儿期记忆缺失的跨文化比较

成人的自传体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大部分的成人都不记得3或4岁前发生的事件。有研究者曾将这一时间提早到2岁,尽管之后遭到了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婴儿期记忆缺失的起始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来自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婴儿期记忆缺失起始时间存在着差异。

(一)个体最早记忆起始时间的跨文化差异

很多跨文化的研究都对童年早期的记忆进行了考察。根据理论假设,可以做出以下预测:强调自主的自我的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中的个体,较之重视关系自我的文化中的个体,能够获取更早的记忆。在众多研究中,尽管个体能够回忆的最早记忆的年龄根据任务的性质(例如获取记忆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关于文化差异的预测在不同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大多研究都包含对欧洲人(或欧裔美洲人)和亚洲人(或亚裔美洲人)的比较,结果这些群体中,童年最早记忆的时间差异范围是5.2个月到16.7个月。大多数研究中的被试都为年轻的成年人,但 Peterson,Wang和Hou近期的一项研究考察了8岁、11岁和14岁个体的童年最早记忆。研究者发现,与来自成人的研究数据一致,欧裔加拿大儿童较之中国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着较早的记忆,并且文化所带来的差异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加大。有趣的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果对个体以及自我的自主感重视程度不同,同样会存在最早记忆年龄的差异。例如,Gur-Yaish和Wang考察了欧裔美洲人与以色列人的童年最早记忆,欧裔美洲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效能,以色列文化同样强调这些特质,但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与预期结果一致,欧裔美洲人能回忆的最早记忆要早于以色列的被试。

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在MacDonald,Uesiliana,和Hayne的研究中,新西兰的毛利成年人的最早记忆要早于欧裔和亚裔的新西兰人。毛利的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个体和家庭的过去和口述历史。相应的,在家庭和团体中都会鼓励个体谈论过去的经历,这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早期记忆的保持。近期的研究还发现,毛利母亲似乎喜欢与他们的子女谈论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例如他们的出生。研究者认为,在童年早期,对过去事件更多细节的谈论可以使儿童更为有效的存贮他们的早期记忆。这些发现说明文化的很多维度,以及占主导的文化自我观,会对个体过去的记忆产生影响。

(二)文化自我观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如果不同文化的自我观能够影响我们对童年经历的记忆,那么我们应该能够观察到,即使在同一文化中,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的个体较之关系意识较强的个体,应该能更好的获取童年期的记忆。研究也支持了以上结论,在对欧裔美洲人、法国人和中国人的样本研究中,当对自身进行描述时,与那些更多的描述社会角色和关系的被试相比,对个人的特质进行了更多描述的被试报告的童年期记忆时间更早,并且细节更为具体丰富。

此外,一些实验研究中为文化自我观对记忆获取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研究者要求个体暂时集中注意于他们相对独特的个人的自我,或是他们的关系自我,欧裔和亚裔的美洲被试被要求以独特的个体(个人启动)或者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关系启动)的角度进行自我描述,之后要求他们回忆最早的童年期记忆。对亚洲人而言,个人启动增强了对早期记忆的获取,这些被试所报告的最早记忆的年龄约为3.5岁,正好与欧裔美洲人相同。欧裔美洲人则不受这一启动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实验范式下,他们已经获取了可能获取到的最早记忆。

文化自我观对个人记忆的影响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家庭中的叙述活动得以发生。当与自己的年幼的子女分享记忆时,欧裔美洲母亲通常会使用一种精细的对话风格,他们会提供很多细节性的信息,从而为孩子的参与提供积极的帮助,并且谈话经常会涉及到孩子的角色,喜好和感受。这种对话风格反映了欧美文化对构建详细的个人故事和个体认同的重视。而亚洲母亲则倾向于使用实用的,类似于问答的谈话风格,即直接提出问题,她们会经常谈论社会准则以及行为规范,并关注重要他人的角色。这样的谈话与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关系等级和社会从众相一致,即鼓励儿童遵守规则和发展归属感,忽略运用记忆来构建个体的个体认同。的确,与实用的风格相比,精细的谈话风格与母亲对独立性的认可以及自主的自我观存在正相关,而与她们的依赖取向以及关系的自我观呈负相关。由于早期的家庭社会化存在差异,3岁的欧裔的儿童在与母亲分享记忆或独立的向研究者描述过去的经历时,比亚洲的同龄儿童能够回忆起更多的记忆信息。因此,早期的叙述活动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以确定更多的是发展个人的记忆还是社会知识,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儿童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如何描绘、复述和记忆自传体事件。

总之,婴儿期记忆缺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婴儿期记忆缺失的起始时间以及个体报告的早期记忆的内容都存在着差异。尽管对婴儿期记忆缺失的理论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不管这一困扰了研究者很久的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ElizabethF.Loftus(1993).Desperately Seeking Memories of the First Few Years of Childhood:The Reality of Early Mem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2,274-277.

[2]Han,J.J.,Leichtman,M.D.&Wang,Q.(1998).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Korean,Chinese,and American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4,4,701-713.

[3]Harlene Hayne(2004).Infantmemory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childhoodamnesia.Developmental Review 24,33-73

[4]J.A.Usher&U.Neisser(1993).Childhood Amnesia and the Beginnings of Memory forFourEarly Life Ev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22,155-165.

[5]Mark L.Howe,Mary L.Courage,&Shannon C.Edison(2003). Wh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begins.Developmental Review 23,471-494.

[6]Mark L.Howe&Mary L.Courage(1993).On Resolving the Enigma ofInfantile Amnesia.PsychologicalBullentin 113,305-326.

[7]M.J.Eacott&R.A.Crawley(1998).The Offset of Childhood Amnesia:Memory for Events That Occurred Before Age 3.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27,22-33.

[8]Qi Wang(2003).Infantile amnesia reconsidered:A cross-cultural analysis.Memory.11(1),65-80.

[9]Shelley MacDonald,Kimberly Uesiliana,&Harlene Hayne (2000).Cross-cultur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amnesia.Memory.8(6),365-37.

B842.3

A

1673-1999(2010)22-0027-03

李小鹿(1983-)女(满族),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理论与应用。

2010-10-12

猜你喜欢
婴儿期美洲成人
美洲野牛当宠物
Second-hand screen time
美洲动物
成人不自在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的研究
人工智能尚处于“婴儿期”
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矫治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15例
Un rite de passage
谁发现了美洲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