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中英阿战略决策探析

2010-08-15 00:49王文峰
关键词:阿方马岛战略决策

王文峰

马岛战争中英阿战略决策探析

王文峰

面对信息战时代日益频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如何进行切实、快速、准确的战略决策与实施,必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最终结局。反观信息战时代“第一战”——英阿马岛之战中英阿双方的战略决策与实施,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

马岛战争;英国;阿根廷;战略决策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面积12800平方公里。从地缘战略看,马岛据麦哲伦海峡以东咽喉要地,被人称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钥匙”。同时,该岛也是南大西洋和南美大陆的安全保障,是拱卫南大西洋和南美大陆的主要支撑点和海上前哨。加之马岛距离南极大陆较近,是世界各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前进基地及物资补给站。马岛不仅拥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且岛上资源丰富。有铝、银、铁、铅、泥煤等矿产资源,附近海域亦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由于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英、法、西都曾染指马岛并都宣称自己对马岛拥有主权,后来逐渐形成了英、西两国主导马岛的局面。阿根廷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马岛问题就演变为英阿之间关于马岛主权归属的争论。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就通过了敦促双方立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争议的决议。此后双方通过协议解决了一些诸如居民身份证和教育、医疗等问题,但在主权问题上仍然没有进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马岛周围海域可能储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的调查公布于众,双方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起来。虽然在1978年恢复莫阿谈判,但依然是无果而终。1981年英国议会要求“冻结”马岛问题谈判,阿方对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也渐渐失去了信心。

二、战争爆发前双方的战略决策

马岛距阿最近只有500多公里,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对于阿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是,此次决策过程中阿政府却暴露出诸多战略决策失误。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首先,国内经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自1979年以来,阿根廷经济境况日趋恶化。1981年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到11.4%,失业人员占全国经济自主人口的1/3,外债达340亿美元。阿军人政权以镇压共产党游击队为借口大肆搜捕,加剧了全国政局的动荡与混乱。各反对党和工会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面对恶劣的国内情势和反抗浪潮,军政府却缺乏解决危机、恢复生产生活的有效措施。为了巩固政权、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军政府便仓促作出了武力收复马岛的战争决策。

其次,战略判断发生偏差,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英、美的战争立场。战前,阿方从与英国的长期谈判中感觉其强硬态度正在逐渐缓和。加之撒氏上台后压缩海军建设,撤回“忍耐”号巡洋舰,减少马岛防务力量,这些举动使阿政府主观地认为英国政府似乎随时准备做出让步,却没有仔细分析英国历届政府在马岛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即和平谈判,有条件的、逐步地解决马岛争端,坚决反对任何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该岛问题。出于对抗苏联在中南美洲的影响,美国一直积极发展与拉美大国阿根廷的友好合作关系。1980年美国对拉美贸易出超额为30亿美元,其中对阿出口就占20亿美元。美还在武器装备、人员培训、军事合作等领域提供给阿大量的帮助和支持。阿也竭力讨好美国,给予美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因此,阿政府自信地认为“美国将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行事”。这种盲目乐观情绪遮掩了对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清醒认识,使得阿方在战争爆发以后陷入异常被动的局面。

第三,不结盟国家会议和美洲国家会议多次通过支持阿根廷收回马岛主权的决议客观上也使阿产生了错误印象,认为自己的举动是受国际社会支持的,对武力收复马岛决策所产生的国际效应过分乐观,而没有认识到战后国际各国一向是反对用武力解决领土和主权争端的。所以,阿在开战后受到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处境异常被动。

第四,阿方存在军事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英国决心武力解决,但路途遥远,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加之马岛附近也没有什么基地可用,英国军队不可能完全依靠海上补给线来维持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因此,阿方得出结论:英国不会为争夺马岛真的与阿根廷开战,至多是军事威胁。正是这种想当然的战略思考,导致其在开战后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战前,英国在马岛问题上也犯有严重的战略失误,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首先,英国始终没有将马岛问题纳入国家战略结构体系中来认识。马岛距英国本土13000公里,岛上气候恶劣,人口不多,既无工业也无农业,经济发展潜力不大,而维持英国在该地“遥远”的存在并提供必要的军事保护始终是一项既费力又费钱的事。因此,自1966年以来,各届政府认为马岛的归属问题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甚至有资料显示,不只一届政府曾私下非正式地想要将其奉还阿根廷。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并未将马岛看成是完全不能舍弃的核心利益。1979年撒氏上台后,国内经济政治问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国内问题的解决上,对处于“鸡肋”地位的马岛更加“照顾不过来”。正是这种对马岛问题的长期不重视,使得政府在战争爆发时显得有点惊慌失措。

其次,英国对阿方发动战争、武力夺取马岛的举措估计严重不足。战前英国认为虽然阿极欲收回马岛主权,但尚没有动用武力的决心。即使后来双方中断谈判战争危险增大的情况下,英国仍然认为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是阿方的首选方式。对阿方公开表示“关于马岛主权问题,阿保留采取其他手段的权力”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估计到阿方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武力夺取马岛,以至于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在3月30日仍然向政府表明 “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怀着这一态度,英国不仅没有增加马岛的防务力量以威慑阿方,相反决定将马岛惟一有效防卫力量“忍耐”号巡洋舰撤回本土,这使得马岛局势更加不稳定。

总之,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岛问题上不同的战略决策使得双方在对于对方战略决策的评估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盲动性,大大增加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三、战争爆发后双方的战略决策

虽然阿根廷的突然出兵令英国大吃一惊,但英国很快就从最初的混乱中反应过来。战略决策机构迅速组建并及时制定出了相应对策。在阿军出兵当天,英国便成立了以撒切尔为首的战时内阁,迅速拟定了包括政治谴责、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外交努力等在内的具体战略决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首先,作出对阿实行政治谴责和经济制裁的战略决定。战争爆发后,英国严厉谴责阿政府置国际正义于不顾而悍然发动战争的政策,并宣布断绝与阿的外交关系,召回大使。同时决定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包括冻结阿在英的全部资产,禁止阿拥有的黄金、证券和其他资金的外流,中止对阿的新的信贷援助,从经济上打击阿政府和人民。

其次,争取全国上下一致而坚定的战争支持。1956英国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遭到惨败以及随后在对外政策方面连连失分导致英国自二战以来国际地位和声望下滑达到了最低点,大英帝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败了。现在小小的阿根廷竟然敢于挑战大英帝国的权威,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支持撒氏政府对阿采取强硬政策,政府获得了自二战以来少有的全部议员一致投票赞成政府出兵对阿作战。

第三,制定明确的军事战略目标,即使用武力收回马岛主权。战争伊始,英国即成立了联合作战司令部,全面负责组织和实施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1982年4月5日,一支英国特遣舰队就已经从各港口出发。舰队在海上实行了近乎实战的三军协同演练,为形成合成战斗力打下了深厚基础,对士兵进行有针对性的登陆训练以熟悉战场环境,积极组织庞大的后勤补给舰队以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由于战区距英国本土遥远,撒氏为首的内阁决定在军事决策方面,内阁只负责大致方针的确定,不干预战区内的具体作战事宜,而将指挥权下放,这使得指挥官能依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而自主决定战略对策。

第四,在国际上大造舆论,获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是联合国及其盟国的大力支持。当时国际间领土和主权争端的问题很多,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而坚决反对诉诸武力。英国便利用此点宣称英国坚决反对阿动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双方的主权争端,从而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声援。英国还积极向联合国控诉阿根廷的武力政策,要求安理会出面制止阿的极端行为。安理会很快通过了要求阿撤军和英国谈判的一致决定,这使得阿根廷在国际上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境地。同时英国向欧共体和北大西洋组织求援,要求他们给予英国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军事支持。欧共体各国很快就做出了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禁运的决定。

英国深知要想取得对阿动武的关键支持,美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阿根廷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坚定盟友,没有美国的首肯,英国是不敢轻易出兵对阿动武的。战后英美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外交关系,相比阿来说,英国在美国的外交战略结构中地位更重。加上战前美即劝阿不要动武,但阿还是一意孤行,因此美也想趁机教训阿一下。撒氏政府很快就获得了美国里根政府对其政策的坚定支持。一开始美还以“中立”面目出现调停双方的争端,但这种调停的实质显然是偏袒英国,因此,理所当然的受到阿方的反对。于是,美便撕掉伪装公开支持英国,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

反观阿方,在战前进行的决策失误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战争爆发后,阿方也没有进行明确、切实的战略思考和研究,使得自己处处受制,难以摆脱被动局面,终致失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在英国及其盟友宣布对阿实施经济制裁后,阿方并没有拟定一整套应付制裁后使国民经济生活正常运转以支持战争的计划。阿并没有动用国家的全部经济力量来对抗英国及其盟友的制裁措施,包括没收英国在阿全部资产,拒绝偿还外债(阿外债80%是欠英国的)等等经济手段来动摇英国的战争决心,结果使得英国及其盟友的经济制裁战略发挥了效力。阿经济生活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运转,经济较战前更加恶化,人民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严重限制了国家战争力量的有效发挥。

其次,战争爆发后,相比英国的全民动员、全民参战情景,阿没有动员全国人民支持战争,没有一整套有计划的动员全民力量进行战争的体制。这一点从征用民用商船支援和参加战争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在 “劳埃德”国际航运组织注册的商船共计495艘,234万余吨。但政府仅征用了6艘参加战争,而英国征用了商船35艘,油船21艘。

第三,外交上,阿的外交战略显得古板僵化。阿的武力侵略行动必然引起国际上各国的谴责,但阿并没有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改善自身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同情,同时也没有在和平谈判条件对己方有利的形势下,主动施展外交行动获得最大的行动自由,反而被英国步步紧逼陷入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

第四,军事上,阿也没有从战略决策的高度上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之势重创长途跋涉、并无取胜把握的英军。阿军虽然夺取马岛的战略明确,但对于防守马岛及抵抗英国可能的大规模登陆却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认识。因此,开战后各方面应对英国作战的准备都不充分。英国宣布出兵后才急急忙忙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战区防务。而所谓的联合参谋部形同虚设,其所作出的战略计划仍需三军批准,所需人员和装备要向各司令部申请,这样一来,统一的战略决策就无法得到有效贯彻。

马岛战争从1982年4月2日阿军占领马岛至6月14日阿军战败英军重占马岛止,共历时74天。英阿双方战前战中战略决策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面对信息战时代日益频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如何在战略决策和实施上审时度势,因情而变,因势而动,作出切实的、果断的战略决策必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最终走向和结果。

[1]乔正高.英阿马岛战争的地缘政治观[J].史学集刊,2000(2).

[2]翟晓敏.一场岛屿争夺战的反思:英阿马岛战争启示录[J].南风窗,2004(5).

[3]彭俊.从马岛战争看英美特殊关系特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4]军事学术杂志社编辑部.马岛战争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

[5]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E81

A

1673-1999(2010)22-0147-03

王文峰(1982-),男,山西阳泉人,硕士,重庆教育学院(重庆400067)经贸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

2010-08-22

猜你喜欢
阿方马岛战略决策
路过人间的姑娘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那段青春,我几近迷失
中原突围是毛泽东的伟大战略决策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
马岛战争的经验和启示
水仙花
英阿马岛战争对登陆作战的启示
抗美援朝——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