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诉求

2010-08-15 00:47王常柱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论主体人类

王常柱 武 杰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诉求

王常柱 武 杰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本质上,自然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自然的生态价值是规定人类发展的最高戒命。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非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对传统价值论进行反思,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提供了崭新视角。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因而不可能成为指导人类发展的科学价值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它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构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科学发展

以现代科技、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以高能耗、粗放型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发展模式,一方面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基本和谐的局面,使人类遭遇到空前的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是应时代要求,适时提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确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模式。科学发展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关于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1 生态危机:错误发展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惊恐地发现“河流正在变得浑浊不堪”,“植物正在浓烟滚滚的天空下枯萎”[1],人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2],地球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生命乐园,如今却被糟蹋的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人类社会遭遇严峻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所以产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从局部扩展至全球,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类多年来所采取的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肇始于西方近代,秉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重视人的理性追求与欲望满足,强调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张毫无顾忌的征服自然。概而言之,它具有四大特点。第一,将人类置于绝对的价值主体地位,将自然置于绝对的价值客体地位。这种发展模式强调人类价值主体地位的唯一性,认为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人类的需要,自然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对人类需要的满足上。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对于自然具有无法预计的破坏性。这种发展模式重视现代科技和社会政治组织,拥有庞大的社会生产力,其对自然的危害性是无法预计的。第三,强调唯我是从,缺失人际、代际正义。这种发展模式只重视自身需求的满足,而置他人后代于不顾,缺失人际、代际正义,缺失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是人类自私特性在发展模式上的集中体现。第四,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往往采用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运行模式,资源浪费严重,致使有限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日渐匮乏。集此四特征为一身的传统发展模式,一次次举起征服之剑,展开对自然的蹂躏与掠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一方面获得巨大胜利,取得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迅速地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引向紧张。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觉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巨大危险,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因为,“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3]。 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无视这种善意警告,继续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胜利中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至于在20世纪中后期演变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所以采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乃是由于人类对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理性考虑。首先,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价值论为这种发展模式提供了价值论支撑。在传统价值论看来,人是价值主体,自然是价值客体,自然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能够以其自身属性或者性能满足人之需要的有用性,因为价值就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属性或者性能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意义”[4]。在此价值论的支持下,人作为价值主体便拥有权利依据需要——满足式价值关系模式开发改造自然,获得满足其需要的物质资料。其次,人口激增、需求增加构成了采取此种模式的现实理由。据考证,1000年前,世界人口约6000万,而到1804年,增至10亿,1927年,更是达到了20亿。之后,每隔十几年,人口就增长十亿。至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达到60亿。据估计,在2013,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人口数量激增,由此带来了人类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因此,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不得不放弃自然主义的发展模式而采取以利用现代科技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现代科学肇始于16-17世纪,且在之后几百年间得到迅速发展。至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等三大发现,而且与之相随,技术也由手工技术跨入机器技术时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获得惊人发展。有数据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数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延长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臂膀,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四,日益增长的主体意识为这种发展模式提供了不竭动力。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人类在自然的分离过程中所产生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确定了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备受压抑的千年黑暗之后,人类主体意识终于在文艺复兴中得到张扬,并在后来的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效率中得到确证与膨胀。人类主体意识的极度膨胀,遮蔽了人类的价值理性,其所导致的无限欲望为采取并坚持这种以利用科学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不竭动力。

这种基于人类自身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利用现代科技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极其贪婪的:它将自然看作满足人类需要的客体,竭尽征服与索取之能事,以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永无止境的欲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于是便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人类要征服自然以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以 “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5],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生存危机。由此可见,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扭曲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置于危险的生存境地。

2 双重价值: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认识与反思

上述分析说明,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本质。

最早对传统价值论及其人与自然关系论做出反思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由来已久,但真正成为一种有重要影响、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抗衡的思潮却是在20世纪。今天,非人类中心主义已演变为三种主要形态,即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于其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认为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肯定自身的价值,而且也能站在其他存在物的立场上肯定它们的价值。据此,他系统研究了 “自然价值”(natural value)范畴,创立了自然价值论 (Theory of Natural Value)。在他看来,传统价值论关于价值的定义是一个偏见和短视,价值的定义应当扩大为“任何能对一个生态系统有利的事物,是任何能使生态更丰富、更美、更多样化、更和谐、更复杂的事物”[6]。在《环境伦理学》中,罗尔斯顿将自然的价值归纳为生命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基因多样化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性格塑造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14种价值[6]。站在人类自身的立场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即自然界作为人的手段和工具的价值”[7],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等,这是自然的外在价值;站在自然的立场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自我满足、生存和发展。这种价值不必以人类作参照,是与人类需要无涉的价值,是自然固有的价值”[7],如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这是自然的内在价值。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从人与自然的两种立场界定自然的价值,突破传统价值论单纯依据人类的需要确定自然价值地位的局限性,从而确立起一种新型的价值论。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一方面具有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自我满足生存发展、与人类无涉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具有两个层次,即人与自然对立存在的外在价值层次和人与自然统一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内在价值层次。在外在价值层次上,自然以其自身的属性或性能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而在内在价值层次上,人与自然同处一个系统之中,此时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自身保持整个系统存在、运行与发展的固有价值。由此可见,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基于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两个维度将人和自然界定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从而也间接地否认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然而,生态危机毕竟是人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毕竟是人的生存问题,人类解决自身的生存环境问题毕竟要基于自身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具有无法回避的局限性。

尽管有其无法回避的局限性,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却还是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自然的价值具有多重维度。传统价值论仅仅在需要——满足层面界定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忽视了自然价值的多重维度特征,结果选择了错误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危及自身生存的生态危机。无论何种哲学派别,它都无法否认自然对于人类的有用性,而这种有用性则具体体现在自然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人类需要以及自然以其博大胸怀容人类于其中两个层面上,即一方面,自然具有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自然还具有供人类栖居安身的生态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在到自为合乎逻辑的飞跃[4],而且正是通过合乎逻辑的飞跃,人类从自然中产生并且生存于自然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自然属性决定了它必定具有动物的属性,必定具有吃饭、穿衣这类的自然需要,也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够存在,才能够谈得上发展。事实上,自诞生伊始,人类始终都在为满足这些需要而从事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且这样的生产活动还必将继续下去。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从哪里来?只能从自然中来,自然是人类所需物质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这个事实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必定存在着需要——满足的价值关系。在此价值关系中,人类的需要是自然价值的源泉,离开人类需要,自然毫无价值可言。人与自然的这种价值关系规定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自然的客体地位,也规定了自然的价值在于对人类主体需要的满足。上面所谓自然的外在价值就是这个层面的价值。这种价值便是自然的工具价值。不仅如此,人类还必须栖居安身与自然之中,从而拥有存在与发展的客观空间,于是,人与自然便形成一种一体化关系。在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的客人,自然才是真正的主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遵从自然主人的律令而不可随心所欲。因此,自然的状况规定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况,自然的兴衰便是人类的兴衰。从这个意义看,自然的价值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规定人类行为的最高戒命。这便是自然的生态价值。

可见,自然的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自然不仅具有以其自身属性或性能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工具价值,还具有规定人类行为、规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生态价值。

3 科学发展:人与自然之关系发展的正确抉择

自然具有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个事实,从根本上证明传统价值论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而基于传统价值论的发展模式更是一个错误,人类社会要走出生态危机、存在发展下去,就必须在人与自然双重价值关系的基础上,放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的发展模式,走既充分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又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起,人类便在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寻觅到这样的发展模式,它就是可持续发展,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8]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将世界先进的发展经验与中国的发展现实结合起来,确立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模式。我们知道,无论是主张自然仅具有工具价值的传统价值论,强调自然既具有内在价值、又具有外在价值的自然价值论,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其本质上都是要为人与自然关系作出一个本质性价值定位,并在这基础上确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如上所述,传统价值论指导下的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因此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合理性;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论由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而不能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与此二者不同,科学发展观奠定在人与自然双重价值关系的基础之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同时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以此为指导确立的科学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指南,构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科学发展所以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诉求,首先是因为科学地界定并维护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明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这里的“人”就是人民群众 “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愿望、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其次,科学发展确立了自然的生态价值地位,倡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生。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既强调自然的工具价值,又强调自然的生态价值。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其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开发利用自然以获取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以及社会实践范围的快速扩大,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要求必然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然而,自然的生态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戒命,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价值目标,“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0]。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自然之生态价值的最高权威,进而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其三,科学发展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为缓解乃至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性的,其创造的财富与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成正比,因此,经济发展越快,废弃物就越多,生态危机就越严重。然而,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能够大量地节约自然资源,降低投入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量,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经济运行模式上提供了保障。其四,科学发展规定了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主体性保证。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然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地球上生命进化的最高产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管理者,作为自然进化的引导者,义不容辞地具有维护、发展、繁荣、更新和美化地球生态系统的责任。”[11]这是因为,在自然之中,人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主动者和能动者,他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主动性认识并掌握自然界的生态规律,据此来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施加影响,从而恢复和发展自然生态的平衡。人类保护自然及时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道德良知的呼唤,更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使然。所以,人类应当也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给自然以最充分的伦理关怀。目前,这种最充分的伦理关怀就是科学发展。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渴望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必定出自人类自身的需要。在其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必须处理好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问题,把生态价值作为开发利用自然的最高戒命,做到既开发利用自然又能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生,而做大这一切的根本保证就是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4 结语

如今,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国际,也来自国内,既来自现实,也来自历史。从国际看,20世纪末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从国内看,中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必须快速发展;从现实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历史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壮大自己才能避免落后挨打。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看,发展是都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

巨大的发展压力必定给原本紧张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带来更大的负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我们更应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价值本质,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过去的那种低效率、高耗能的粗放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起强有力的生态伦理规范,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生。

[1]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弗洛姆.寻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6]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张忠伦,万思志.自然价值的伦理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

[8]傅静.科技伦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宋惠昌编.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ETHICAL APPEAL TO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

WANG Chang-zhu WU Jie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Essentially,a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s,nature has double values,namely tool value and ecological value,of which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nature is the more important.The traditional mode of development emphasizes on the tool value,but ignores the ecological value,thus leading to the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Before ecological crisis,it is anti-anthropocentrism that began to make reflections on traditional values,stress on the inner value of nature and suppli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understanding the values of nature.However, values of anti-anthropocentrism radically deny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value of humans and thus cannot be the value-view that guides human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as one of the great theoretical fruits of sinicized Marxism,puts development first,sticks to having the people oriented,emphasizes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nature,which is the correct value guidance that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refore,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t puts foreword is the ethical appeal to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

ecological crisis;humans and nature;the value re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scientific development.

book=1,ebook=118

B82

:A

:1672-2868(2010)04-0001-06

责任编辑:澍 斌

2009-12-25

王常柱(1965-),男,山东泰安人。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价值论主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