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神经病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2010-08-15 00:44王红艳李威刘川
当代医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面神经神经病脑出血

王红艳 李威 刘川

浅谈提高神经病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王红艳 李威 刘川

神经病学复杂、抽象、难以理解,我们改进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兼顾以提高神经病学课堂教学质量。

神经病学;PBL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神经病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既复杂又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枯燥、难以理解及记忆的概念,需要有极强的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习困难,为此,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目前,理论教学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填鸭灌注式”,教学方法陈旧,阻碍了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问题式教学法(PBL)

针对学生对神经病学感觉枯燥、抽象、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在某些章节采用了问题教学法(PBL)。该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此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中心”。首先,教师在课前设置出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解决其他问题。教师课前把核心问题及典型病例发放至各学习小组(每小组10人左右),指导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并复习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预习复习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对有疑问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课堂上提出。预习问题在某些章节部分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前段时间进行,某些章节安排在自习时间或学生自行安排。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教学法组织实施教学,教师首先对本课时内容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例如讲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首先利用10min对该病进行讲解,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面神经走行径路不同部位病变出现的不同的伴随症状;(2)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包括病变部位与表现;(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原则。2~3个学习小组讲述后,再让别的小组提出新的补充意见,同时指导学生自设问题,如“桥脑病变会出现什么样的面神经麻痹?会伴随什么症状?”等新问题,在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多数问题均能自行解决。最后由教师再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发病机理、神经解剖学基础以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分析、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中把学生摆在了主动位置,发挥教师引导、辅导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欢迎

1.2 启发式教学法

针对神经病学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某些章节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概括地说,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作出判断的教学方式[2]。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了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长学生才干的启发式教学法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想启发、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先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做出答案,而后再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而不应该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写、学生记。例如在脑血管病一章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对“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脑出血”多为活动中血压增高时起病,有高颅压症状,而“脑血栓形成”多在静态起病,进行性加重,高颅压症状不如脑出血明显等,进一步进行问题启发,脑出血与脑血栓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联想启发,由于其发病机理不同及病理生理不同,二者的治疗原则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充分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也有利于课后整理笔记,还可根据需要把解剖实物标本、教学模型、挂图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精心编写纸质教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板书设计等。但神经病学有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尤其是神经解剖学、神经核团庞多繁缛、神经系统空间毗邻的复杂性、神经纤维交叉的复杂性,学生常常感到难于理解及记忆,更难于应用于诊断中。例如内囊损害时为什么会出现“三偏”或“二偏”,脑干损害时为什么会出现交叉性瘫痪?脊髓病变时为什么会出现浅感觉障碍在对侧,而运动障碍与深感觉障碍在同侧?这些问题如果仅从理论上讲,学生往往感到抽象,难于理解,以往常采用挂图、模型的讲解方法,这种静态、平面的教学方法效果同样有限,而运用多媒体图解的方法,可以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取信息,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地可以把神经系统各部分空间结构的宏观形态和内部结构讲清楚,从而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有着平面与立体的印象与概念,再启发学生从解剖出发,去推测不同部位损害可能会产生的症状,以及不同部位损害症状的特点、分布及伴随症状,另外再反过来从瘫痪的特点、分布及伴随症状推测其病变损害的部位,把症状与神经解剖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

3 注重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兼顾

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的兼顾。如在绪论部分,介绍新技术对神经病学发展的影响,在讲发病机制中介绍目前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治疗部分介绍新的治疗手段和高精尖技术,为弥补学时少,我们还安排时间开展学科前沿讲座,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学好神经病学,为促进神经病学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总之,教师应明确神经病学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1] 傅求真,王者晋,井晓荣.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神经病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755-1756.

[2] 叶欣伟.略论启发式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5(5):49-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124

132011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王红艳 李威 刘川)

猜你喜欢
面神经神经病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越测越开心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