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现状

2010-08-15 00:45杨好可
当代经济 2010年12期
关键词:储蓄居民消费动机

○张 辉 宋 健 杨好可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消费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现实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依赖于出口来拉动,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而美国超过了70%,世界平均水平为62%。居民消费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在前几年世界经济良好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在出口的拉动下得以高速发展,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各国进出口急速下滑,对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出口的减少,意味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丧失,国内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中国政府不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确立消费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位置。

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时,中国政府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保持了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而居民消费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这次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同样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增长,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但国内居民消费并没有取得像其他国家一样的效果。寻找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找到刺激消费的措施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的原因,国外理论界认为是由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所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论述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时,就曾经明确指出:“一般来说,有八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每种动机都带有主观色彩,可以使人不以其所得用之于消费。”这八种常见的储蓄动机是:第一,预防性动机:建立准备金是为了防止不测之变,就是说,要通过储蓄来积累财产以应会可能有的变故,这些变故的发生,它的性质以及发生的时间是难以充分预料的。第二,替代动机:储蓄是为了获得利息或其他收益。第三,改善生活动机:储蓄是处于人类的本能,希望未来的生活比现在好。第四,生命周期动机:储蓄是为了预防未来的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加,而只要现在与未来的收入,不与想往的消费相一致,就会发生正或负的储蓄。第五,独立动机:储蓄是为了享有独立感或有所作为。第六,就业动机:为了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第七,遗产动机:储蓄是为了遗留财产给后人,为后代谋幸福。第八,贪婪动机:储蓄是为了满足纯粹的吝啬欲,以至于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

针对以上动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假设,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影响最大。很显然,“绝对收入假说”无法解释我国发生的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现状。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的指标来看,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下降至2006年末的49.9%。

“生命周期假说”可以解释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出现的偏离现象。因为青年人可以消费未来,老年人可以消费过去,中年人则必须偿还青年时的债务并为老年而储蓄。而根据“持久收入假说”,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出现偏离甚至是较大的偏离也是可能的。比如:一个前途看好的人敢于借债消费。经济繁荣时,尽管现期收入提高了,消费却不一定同比提高。但这种消费与现期收入的偏离从而消费倾向的明显变化是在考察个人消费函数时才会发生。当我们从个人消费函数转向社会消费函数时,消费与现期收入的明显偏离就不应该出现。因为,对一个社会而言,有人为未来储蓄,就有人消费未来,整个社会的现期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的关系不会因单个人的现期消费与现期收入的不一致而被破坏。“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只能解释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却无法解释整个社会的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出现的较大偏离,而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显然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

国外理论对中国消费不足现象解释为:造成高额居民储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第二,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包括失业、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增加,为了应付未来的这些不确定性支出,居民减少了即期消费。

在这些理论在国外得以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时,中国政府也借鉴了国外的这些先进理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扩大国内居民消费,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国外所取得的效果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知,这些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居民的消费特点,中国居民的消费特点在包容了外国居民消费特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三、对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分析

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外(以美国为例)文化的差异。在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所提到的八种常见储蓄动机中,遗产动机被列在倒数第二的位置,可见其在西方人眼中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这与他们的文化,以及法律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对于中国居民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则是天经地义的事,父债子还同样是延续千年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父母的就是子女的,子女的也就是父母的。所以在中国法律中没有征收遗产税的条款,这也促进了父母为子女储蓄的动机。

第二,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中国人喜欢先苦后甜、厚积薄发的保守生活方式,而美国人则是先消费后买单的代表。例如:同等条件下的中美两个家庭,在购房问题上,中国家庭普遍选择攒钱再买房,而美国家庭大都是先买房再付款。由单个家庭转向整个社会面,中国的消费便比美国推迟了一代人的时间。

第三,在子女问题上,中国父母更多地是考虑孩子未来的生活,为了给孩子的未来积蓄资本,在刚有孩子时便开始勤俭节约地积累财富。子女可以全部继承父母的遗产的习俗使他们不会担心未来的财富会有所损失。相反的是,美国父母考虑更多的则是现在的生活。他们会为了自己和孩子现在有好的生活条件而提前消费、购房,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等孩子长大了才为他们买房,由此形成了美国人为现在而活,中国人为未来而活,美国人为自己而消费,中国人为孩子而消费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了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的原因所在。

这是中美两国消费模式的不同,对于中国内部不同阶层的居民,消费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为我国政府出台政策带来了诸多不便。

城镇居民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工作,工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城镇的各种保障制度也比较完善,居民接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为开放;而乡村居民由于条件落后,收入除了农业之外,便靠外出打工赚钱,这使得他们的收入极不稳定。2008年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显示,全国总人口1328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乡村人口7213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5%和54.3%,而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8.4%。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当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0007万人。

由于城镇发展速度快于乡镇的发展速度,使得城镇居民在很多方面优于乡镇居民,城镇居民收入比较高,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以上几点使得城镇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减小,使得他们在消费需求上比乡村居民消费更为积极,这点也可以从近几年中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平均消费人倾向看出来。综上所述,占中国总人口54.3%的农村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产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最终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现价计,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8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关不大,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然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整个中国居民的角度来看:第一,建立中国在遗产继承上的有关法律制度。第二,通过教育引导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由于这两点涉及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需要政府逐步通过潜移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居民选择。例如:在征收遗产税问题上,一下子征收50%—60%的遗产税,绝大多数中国人是难以接受的。政府可以在征收遗产税之前进行宣传,使人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税,然后再从征收较低的遗产税(如1%)开始,并随着人们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加。消费习惯更是一个缓慢的培养过程,需要政府加大消费引导力度。第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弱化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居民对消费的信心。逐步增加劳动者收入,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现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遏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因此,应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在城镇,继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尽快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角度来看,可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入手。主要政策有:增加居民收入,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强消费需求能力进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使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难以扩大,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断弱化的重要因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稳定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1]钟笑珊:金融危机下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9(12).

[2]王宁:消费系统现代化——一个扩大消费的社会学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张涛、乐文平:资本深化、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需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

[4]丁青: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J].红旗文稿,2009(23).

[5]刘进军、伏竹君:试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猜你喜欢
储蓄居民消费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