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力

2010-08-15 00:49杨文伟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杨文伟

(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标记理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力

杨文伟

(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通过对标记理论在语言迁移过程中的解释力的论述,指出语言标记性理论对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和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标记理论;语言迁移;普遍语法;标记性

0 .引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母语迁移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语言迁移问题,特别是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大致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对比分析理论观照下的母语迁移研究,到认知的创造性建构理论,再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这些理论见仁见智,对语言迁移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试图说明语言迁移发生的机制和条件。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尝试运用语言标记性理论分析和解释语言迁移现象,语言标记性理论对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与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对比分析假设相比较,用标记理论来诠释语言迁移现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语言标记性理论对于解释母语迁移现象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者所面临的学习困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 .标记理论的内涵

从语言学角度定义的“标记性 (markedness)”概念最早出现在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Trubetzkoy (特鲁别茨柯依)1931年发表的论著《语音系统》, 用于对区分性语音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的描述。时至今日,标记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标记;(2) 雅格布逊发展音位区别性特征标记, 并扩展到词法研究中;(3)乔姆斯基(Chomsky)等人对音位标记作了重大修正,从理论上解决了标记二项对立的束缚;(4)当代描写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类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符号学、人类学、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广泛运用标记理论(王立非,2003)。关于“标记”的定义,理查兹(Richards,1992)是这样描述的: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某些语言成分比其他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这些成分就是“无标记的(unmarked)”,与无标记对应的则是“有标记的(marked)”。如:在不定冠词“a”与“an”这一对冠词中,“a”是无标记的,而“an”是有标记的。句子“She broke my heart.”中的“broke”与句子“She broke a cup.”中的“broke”相比,标记性更强,因而,前者是有标记的,后者是无标记的。沈家煊认为,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这一提法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标记现象的实质(沈家煊,1999)。

2 .传统语言迁移理论的局限

语言迁移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综观其发展历程,涉及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简称CA)、普遍语法理论 (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错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简称 EA)、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简称 IL)等语言学理论。其中尤以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紧密相连的对比分析理论影响深远。

从理论渊薮来看,对比分析理论理论起源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代表人物是拉多(Lado),该学派在语言学理论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学习心理学上受行为主义的支配。该派理论家沿用 Skinner(斯金纳)等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他们把学习的主要障碍归咎于母语干扰,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不同、旧的语言习惯妨碍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时,母语干扰便会发生。母语作用的方式决定于它与目的语形式之间的异同性:当二者相同时,母语将通过正迁移促进二语学习;而当二者相异时,学习困难将会产生,母语形式的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错误的发生。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对比分析理论认为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越大,习得外语的困难越大。该理论指出:目标语学习的难易程度由3个变量决定,即意义、形式和分布。近些年来,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主要问题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将实验室对动物行为的研究结论(对刺激的反应)应用到人类的语言学习行为,这种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2)该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语言使用者能够创造出与母语形式完全不同的话语。(3)儿童习得母语时,其父母很少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这说明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仅受语外因素(如先期学习的母语)的影响,而且受语内因素(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的影响。(4)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在淡化母语习惯后才开始学习二语。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主义观照下的语言迁移理论显然站不住脚,而其他几个理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同样不尽如人意。

3 .标记理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力

最先从标记理论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的是Eckman,Kellerman,Zobl等人。关于标记在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影响,一般认为,当相应的目的语内容是有标记时,母语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Eckman(1977)认为当母语参数设置是无标记而目的语设置是有标记时,迁移现象最明显,他因此提出所谓“标记差异假说”(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该假说主要内容有三:(1)二语难学的部分是那些既不同于母语,标记性又比母语强的地方;(2)二语标记性比母语强的地方,其相对难度与标记的相对程度一致;(3)二语与母语不同的地方但标记性不比母语强的内容学起来不会很困难。该假说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判断依据,具有积极意义。Kellerman (1984)则指出:当L1的某些规则与L2习得过程中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相吻合时,习得的速度就快,反之则慢。White(1984)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L2习得者很难取消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所以有时会将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照搬到L2中。Ellis认为制约母语迁移的因素有六方面的内容:(1)语言层面(language level),(2)社会语言学因素(sociolinguistic factors ),(3)标记性(markedness),(4)原型因素(prototypicality),(5)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language distance and phychotypology),(6)学习者个人发展因素(developmental factors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标记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

以Chomsky为首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提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而以Greenberg为首的语言学派则提出了语言的共同性(linguistic universals)的概念。尽管两派的观点出入较大,但都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每一种语言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普遍语法并不提供现成的语法规则, 而是制约个别语言的语法所要采取的形式,它只是设置一些必须根据输入数据而决定的参数。在Chomsky的普遍语法体系中,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成为判别有无标记的首要标准。

目前判断有标记与无标记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周边语法是有标记的;具有普遍规律的语法是无标记的,具有特殊规律的语法是有标记的;使用频率高的结构、字、词是无标记的,相对而言,使用频率低的结构、字、词是有标记的;简单清晰易于掌握的规则是无标记的,相对而言,复杂含混难以遵从的规则是有标记的。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讲,陈述句相对于疑问句来说是无标记的;单数名词相对于复数名词来说是无标记的;无内嵌句相对于有内嵌句来说是无标记的,等等。可见,有标记性与无标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而言,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归纳总结,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标记性理论对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的方向,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和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L2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产生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标记理论回答了标记性怎样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互动共同决定迁移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不发生,因而它相对于对比分析假说而言是一大进步。标记理论不仅解释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何种差异可能导致迁移,还指出了何种差异不会导致迁移;它不仅解释了二语困难将出现的区域,还解释了困难的相对程度。此外,该理论还暗示了为什么二语习得遵循普遍习得顺序,某些语言特征早于其他特征习得,这是因为先习得的是非标记形式,后习得的是标记形式。至于为什么二语的标记形式比非标记形式较难习得,Sposky(1989)的解释是标记形式体现了思维的复杂性。沈家煊等人则认为,非标记成分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易引起人的注意,容易被储存和提取,最接近人的期望或预料;从非标记性成分到标记成分,显著性等级依次递减,习得的难度则逐渐增大。

4 .结论

语言的共同性与语言的标记性理论从另一角度提供了对母语迁移现象更为合理的解释:当母语有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无标记性设置时,迁移不会发生,但当母语无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有标记性设置时,迁移才可能发生。凡无标记性设置或标记性较弱的规则较易或较早习得,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和本文中有关资料的分析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论据。总之,语言标记性理论对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的原因。标记理论从语言学和认知学的角度回答了迁移发生的区域和方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母语对迁移的作用机制。

[1] 戴炜栋,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 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2002,6.

[2] 韩荔华. 第二语言习得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面临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04,3.

[3] 胡国安. 语言的标记性及其对语言迁移的影响[J]. 福建外语,2002,4 .

[4] 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寮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6] 刘东楼. 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7] 沈家煊. 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8]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

[9] 王立非. 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扩展[J]. 外语学刊,2003,2.

[10] 许菊. 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11] 许菊. 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On Language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Markedness

YANG Wen-wei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theory of markedness, the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transfer, giving a much convincing explanation to difficulty and even mistakes in learning the second language.

the theory of markedness; language transfer; universal grammar; markedness

H0

A

1008-7427(2010)01-0101-02

2009-10-13

作者系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