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协调研究

2010-08-15 00:43许奕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信息沟通党派民主党派

许奕锋

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使得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突发性公共事件,技术时代各种危机的规避与化解,不能仅依赖于信息获取、资源调集与配给、治理主体的决策,同时要依赖于合作解决冲突与危机的能力。这种合作包括了政党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部门间、社会组织间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在我国政治领域中,积极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协调模式,就能有效维护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与价值协调,从而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培养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基于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协调作为我国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政治范畴,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

一、协调政党价值取向,夯实政治认同基础

在我国政治格局中,政党协调的有效基础往往取决于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偏好,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战略、宗旨的理解和认同。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战略性协调,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取向上理解越深刻认同越一致,政党协调效果就越好,并通过长期的时间沉淀和经验积累就能派生为我国优秀的政党政治文化和良好的政党行为习惯。

1、价值取向协调有着坚定的信念基础。在政党政治时代,政党价值体系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导、精神力量和目标指向,而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是显然离不开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价值体系的确立及其社会认同程度的。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是为共产主义真理而献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神圣的理想和信念。当前,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性政党转变为建设性政党,执政理念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能力建设新的价值指针就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理所当然应该对其自身现实任务和要求及当前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时代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将自身价值取向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政治共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和历史演进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性质、纲领、目标、宗旨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政党与政权关系的不同,决定了执政与参政的分野,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正是这种基于相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在我国历史形成的党际政治秩序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几经风雨,久经考验,各守其位,各负其责,亲密合作,整体上保持了和谐的党际关系。

2、价值取向协调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对于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为促进我国政党的价值取向协调提供了政治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概括起来主要是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宣告以新政协的《共同纲领》作为政治纲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民主党派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纲领,但基本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当前,就指导思想来说,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样,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可以这样说,政治纲领的一致性和指导思想上的共同性,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3、价值取向协调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等就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注入了“和合”思想。几千年来,“和合”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贯穿于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辩证处理之中,也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处理彼此关系时“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现和谐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是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基础上,总结我国政党政治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政治格局。在这个政治格局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成为“亲密友党”,互帮互助,和衷共济,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二、协调政党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党派合作的运行领域越来越宽,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党派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加强信息的相互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信息沟通方式。促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紧密合作,必然要优化党际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就民主党派来说,具体表现为:一是定期沟通。不断落实与完善以下三种定期信息沟通方式,即在协调方面的信息沟通,比如召开民主协商会、举行谈心活动、专题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在监督方面的信息沟通,比如召开民主生活会、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执法监督检查、就党风廉政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召开特约人员座谈会等。在参政议政方面的信息沟通,比如建立健全对口联系制度、重要外事活动邀请党派参加、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民主党派建议和专题报告等等。在已有的沟通方式上,可以明确每年定期召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总体性的信息沟通交流会议,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通报国家及部门重点信息,明确党派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以及阶段性工作安排,建立政党间的信息网络体系。二是专题沟通。针对党派工作中的问题,根据需要召集或联系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听取专题情况说明,分析查找问题及主要原因,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对党派相关会议包括协商会议、参政监督的重大活动,新闻单位应及时报道。三是即时沟通。对于突发性、偶发性重要信息,根据问题性质,由召集人与相关党派一起及时予以处理,预防事态扩大。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的宗旨,不断优化政党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共同搭建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2、完善信息协调制度。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其根本目标是有效实现政党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降低政党行为成本,提高政党政治效率。中国共产党由于拥有着较多的信息资源和较强的信息优势,应主动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提供条件和便利,通过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此,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与民主党派加强信息沟通,不断拓宽沟通视野,建立起以联席会议、重大事项通报等为核心内容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强有力的制度是我国党派合作取得实效的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协调制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党派联系会议制度;二是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三是信息协调共享制度;四是信息督促检查制度,通过不定期的督察,掌握信息协调工作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信息资料库建设,对信息分类归档,为民主党派履行政党职能做好充分的信息资料准备。

三、协调政党监督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我国的政党监督是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执政、参政行为作为互相监督的直接指向,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基础条件。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格局中,政党监督作为一种法定权利,主要是民主党派以参政党名义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就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和代表公权时如何代表和顾及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容纳和凝聚其他阶层人员参与执政;如何调整和定位执政目标;如何避免凌驾于国家之上包揽国家的一切事务等等方面,民主党派发挥监督协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协调政党关系,就应在政党之间建立起政党监督协调机制。首先,科学界定政党监督权力内涵及内容,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科学设置权力结构,合理安排与分配监督权力。其次,加强政党之间的分工协作,注意监督领域和监督方式的协调,特别是要在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等政治性监督与经济性、社会性监督之间的协调,提高政党监督效率。再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党监督协调体系,比如坚持民主协商程序,定期听取党派意见和建议,支持党派对法律法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最后,建立党派监督协调的组织体系。可以共同组建一个监督(协调)委员会,明确任何政党都可作为监督协调机制的牵头机构,与其他党派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或交流监督经验。在成立监督(协调)委员会的前提下,各党派应设立负责信息采集分析的组织机构,明确负责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提供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四、协调政党利益诉求,谋求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逐渐分化形成多元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及其深层次的问题即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合理的实现,将会给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带来了民众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参政能力随着收入水平、政治意识、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有了相应的提升,参与热情也日渐高涨。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中,各社会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寄希望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参与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从而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我国,政党作为一定利益的代表,面对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和政治表达愿望,必须建立通畅的政治参与及表达渠道,这是一个必须应对的挑战性问题。

在多党合作的格局中,在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与代表着一些特殊阶层特殊利益的参政党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党际关系,可以使得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表达自己利益的组织和渠道,这显然有利于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因各种利益的无序表达或强制性表达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

1、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走向开放。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利益差别一旦扩大必然导致利益分化,从而引发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危及到社会稳定,这就需要进行利益协调。增强和提高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能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便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自有政党之后,在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中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起着关键作用。在利益多元和利益分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利益协调的主要领导者。显然,一个封闭型的、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党是不可持续的,而一个开放型的、能代表各个社会利益的政党才可持续。政党越开放,就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西方,不同的利益可以找到不同的政党,但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就必须向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个社会群体和利益开放。

2、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应积极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应当积极加强与中共沟通交流。民主党派应当凭借自己的参政力量、参政智慧来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沟通,通过听取工作通报,参加各种协商会、座谈会、联谊活动等,了解和掌握相关工作动态,发挥智力优势,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出谋献策。另一方面与弱势群体沟通交流并代言参政。民主党派要抱有责任心与同情心,以自己的参政话语、参政方式来为弱势群体包括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代言参政,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包括自己所代表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完善和强化,以此谋求社会的利益均衡与和谐稳定。

总而言之,协调与整合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诉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我国政治生活当中,各民主党派要能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共识统一、利益一致的和谐格局,政党合作就需要有可操作的协调机制或协调体系作为保障,就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相关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逐步实现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猜你喜欢
信息沟通党派民主党派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空中管制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