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蔽与澄明——荀子《解蔽篇》思想阐发

2010-08-15 00:47李海兆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虚心静心本心

李海兆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蔽及蔽之因果

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1]解蔽解蔽在笔者看来,所谓的“蔽”即蒙蔽、遮蔽。唐朝杨倞注为:“蔽者,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2]是言思想认识的偏见、成见,即主观片面性、表面性。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仅仅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不能从多个角度、全面的把握事物,在认识上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个人出于爱好、憎恶、始终、远近、知识的广博、浅陋、古今等都可以成为促使你做出错误判断的出发点:“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1]解蔽

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人们往往只会看到其中的一点或一个方面,而不能从全体角度做出适当的判断,都会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各种各样的蒙蔽,造成认识上的缺陷,这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方法上的一个通病:“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共患也。”[1]解蔽

我们通过荀子对先秦各家的批判,加深了对蔽的了解。先秦的思想家们都想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是他们“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1]解蔽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一隅之见,而与正道相背离。“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解蔽

荀子指出他们缺陷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一隅之蔽”所带来的危害。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仅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样是不能把握真正的“道体”。“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道,本体经久不变,但却能够穷尽所有的变化,一个角度是不能够概括它的。一知半解的人仅仅看到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它,他却把这一隅当作道的完整方面来研究,这样不仅会“内以自乱,外以惑人”更会“上以蔽下,下以蔽上”,对社会造成危害。

解蔽之主宰与除蔽之方法

既然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存在种种弊端,那么就需要我们找寻除蔽的方法。荀子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某种认识的材质“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1]解蔽。人的认识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认知的特质与认识的对象在相互作用中才产生的。荀子把知当成人所具有的一种本性,在《非相篇》中,荀子更进一步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荀子认为人之所也为人的原因是由于人有辨别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本心有一种辨别能力,“心”不仅能够分辨出事物的好坏,而且能够对对象的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当然这里仅仅是指心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对于这一点,冯达文先生指出:“在荀子看来,人天生禀得性(材质),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孟子视心为道德本心。”[3]174台湾学者蔡仁厚认为,“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四端之心、不忍人之心、良心、本心,乃是道德的心,是道德主体(亦曰德性主体)。而荀子所说的知虑思辨之心,则是认知的心,是认知主体(亦曰知性主体)。”[4]405

荀子既然承认人的本心具有某种认识的能力,那么人同外物进行接触的时候有赖于感官的作用,荀子称为“天官”。“天官”即是人生下来所具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每一个感觉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他们都有各自所要接触的对象:“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1]正名

所谓的“当薄其类”就是每一种感觉器官与客观对象接触的时候,能够接受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客观对象所具有的特质对感官所做的反应记录下来。然而天官有时候提供的感觉是错误的、片面的,每一种感觉器官与客观对象接触的时候,只能够接受与其相当的对象,并不能提供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而这一方面必须有待于“天君”的作用,即心的征知。

所谓征知,就是心对天官所接受的感觉有分析、辨别的功能。能够区分出感官所具有的认识的片面性,驱除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成分,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兼权孰计”的取舍,“兼陈万物而中悬衡”[1]解蔽这个取舍的标准就是“道”。“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1]解蔽

天君具有征知的作用,那么心是如何去掉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荀子认为解决的方法是让人们做到“虚壹而静”。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1]解蔽

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靠的是虚心、专一、静心。这里的“虚”是指“虚心”,即不让已经在心中已有的见识去阻碍将要接受的新的知识。所谓的“壹”是指“专一”,即不要因为对一种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就妨碍专心的接受认识另一事物。所谓的“静”是指“静心”,即不让各种梦幻和空想扰乱了心智进而扰乱了对事物的认识。荀子认为,“解蔽”根本在解心“蔽”,心“蔽”之解在于“虚壹而静”。“虚壹而静”的结果就是进入“大清明”,即内心澄明的精神境界。

心具有某种理性的把握,李泽厚先生也认为理性作用的“心”具有某种先验性[5]108。荀子把心看作是“形之君,神明之主”,只要我们能够使心的理性认知的能力得以发挥并能够把握了“道”,那么我们的“心”便会进入到一种澄明的境界,进而我们人生的价值便会自我实现。

“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1]解蔽

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行动的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要想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要想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达到了虚心专心静心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清澈澄明,就能够真正的体悟到道。

因此,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始终做到保持“虚壹而静”,使心去掉认识上的主观性,不完整性,呈现一种大清明的境界,这样能够减少主观性所带来的障壁,使心得到彻底的澄明,正确地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认识的极致。

解蔽之最终走向“澄明之境”与“自我实现”

认识之“蔽”遮蔽了人生存的本真面目,荀子“解蔽”即是力求通过解除人们认识上的偏见,恢复“道”以还人本真,使人们达到“精于道”,天地万物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

“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1]解蔽

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遮蔽来误导人们在认识上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这在荀子看来是“心术之公患”。但是否就是任何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心术之患呢?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有个共同倾向,即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凝聚到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中,这就是“圣人”。荀子也将“解蔽”后的最终归宿赋在圣人身上。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1]儒效

“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1]正论

在荀子心目中圣人品质完满是天下人的标准,圣人具有一种认识上的通彻性,能够知道通常人们在认识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保持内心的澄明,做到静心、专一。

“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1]解蔽

在论述圣人在认识事物上能够保持一种内心澄明之境的优势后,荀子列举了圣人的代表孔子来说明不被蒙蔽所带来的幸福:“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1]解蔽正因为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掌握了周备全面的大道,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之王相并齐。

一般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容易从主观爱好出发,造成认识事物的片面性,不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造成了本心的遮蔽,不能够使本心呈现出澄明的状态。荀子认为只要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完全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成为拥有无边智慧的“日月参明,大满八极”[1]解蔽的“圣人”。圣人作为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一种在一般人看来难以达到的极致境界,在他看来是人人都有可能达到“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1]儒效,所以在荀子眼里,要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完全是由人的后天不断努力造就的,圣人在本性上与一般人相差甚小,但是在某些方面又超脱于一般人,那是后天不断积“伪”的结果。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1]性恶

“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1]儒效

只要能积“伪”,人人都可能成为圣人。作为一般人,只要努力,也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1]性恶

对荀子来说,圣人本性与一般人一样,都有情欲追求。圣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人,就在于他们能够超越情欲,并能够使自己处于一个自由境界。当然这个境界是开放的,普通人只要努力去做都是可能达到的。只要我们能够使心的理性认知的能力得以发挥,摒除心中之“蔽”,用心治学,日久积累,“虚壹而静”达于大道,那么我们也会达到“涂之人可为禹”的理想境界,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得以自我实现。这也是荀子对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在自我实现的层面有其独特的现代意义。

[1]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王星贤,沈啸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杨倞.荀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冯达文,郭启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4.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虚心静心本心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行走中的静心
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
呆奇的故事
虚心求上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