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界定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2010-08-15 00:44邓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竞争对手本质竞争

邓英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界定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邓英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作为组织研究领域核心问题的企业竞争优势,至今仍未发展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处在以优胜劣汰为基本法则市场中的企业而言,竞争优势始终是他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但中国企业仍缺乏竞争优势。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概念是理论的基石,本质是概念的灵魂。为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它的本质必须合理界定。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优势、整体价值优势、整合优势和持续优势,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认清竞争对手、主动构建价值网络和采用竞和策略去解决竞争优势缺乏问题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本质

一、企业竞争优势本质的再认识

(一)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优势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均认为,竞争优势是与一定的竞争对手相比较产生的,没有比较,就不存在竞争优势、劣势。“优势”不仅表示“好”,而且表示“相对更好”(耿帅,2005)。要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相对优势,我们必须解决和谁比的问题。学者在这方面存在严重分歧。霍弗、申德尔和波特以及汤姆森等认为是竞争对手;Barney认为是所有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戴维等人认为是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邓修明(2003)认为企业可以与某个竞争企业相比,形成两个企业间竞争优势,也可以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企业相比,形成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竞争优势,还可以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形成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像霍弗、中德尔和波特以及汤姆森等人是泛泛而谈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不明确界定竞争对手,认为竞争对手是任意的,而任何企业总可以找到比自己弱的对手而具有比较优势,可见竞争优势是企业任何情况下都能拥有的一种常态,那我们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又有何必要?像Barney认为是所有现在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一定是世界范围的龙头企业,而世界龙头企业毕竟是企业中的少数,不具有一般企业的普遍性,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又何以指导一般企业而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像戴维等人认为是表现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而恰好表现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在市场中不一定客观存在,这就造成了竞争对手的虚构性,另外比一般好的企业,其优势往往难以持续和发展,因为他们受到小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双面夹击,是企业中最不稳定的主体。竞争对手既不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不是所有现有和潜在的企业,也不是泛泛而谈的企业,更不是某个特定的企业,那到底是谁?我们认为,在竞争中,凡是企业感知可能威胁到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主体都应该看作竞争对手,而企业感知到可能对其生存发展威胁大的主体就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企业竞争对手是动态的,曾经的对手可能会消亡或成为合作伙伴,曾经的伙伴也可能成为对手,新的对手也可能随时出现。因此,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相对优势。

(二)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整体价值优势

企业希望竞争优势带来什么结果?哈佛大学梅森(E.S.Masson)、贝恩(J.S.Bain)、谢勒(P.M. Scherer)等人认为它能给企业带来市场绩效;迈克尔.波特(Porte,1985)认为它能给企业带来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创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来自于低成本、低价格和高质量、高价格;Delvin&Ennew(1997)认为它能带来顾客价值优势;罗伯特·格兰特(2001)认为它就是企业在基本经营目标——盈利水平方面能超越竞争对手;戴维·贝赞可等(1999)认为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优势,还能给消费者带来剩余;潘文安(2007)认为它能以更低的价格质量比来获取要素;还有一些学者从经济视角提出了竞争优势能给企业带来垄断租金、李嘉图租金和企业家租金等论断。

我们认为,企业本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结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组织生产劳动的功能单位;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物,是技术系统的生产函数(亚当.斯密, 1979);新古典厂商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组合者(Alchian,1972);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是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主体;垄断竞争厂商理论认为企业是产出的限制者;产业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将企业视为“生产和分销的效率追求者”;熊彼特的企业创新理论认为企业是新竞争方式的开创者(熊彼特, 1921);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把企业看作是交易费用的节约者(Coase, 1937),是使用投入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选择(Cheung,1983),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别契约(周其仁,1996);“资源基础论”将企业视为“资源的独特集合体”(Wernerfelt,1984;Barney,1991);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力体系(Prahalad和Hamel,1990;Teece,Pisano和Shuen, 1997);知识观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独特集合体”(Kogut和Zander,1992,1996);企业家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企业家创新的机制(张维迎,1995);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是一种“关系契约”的网络,是各利益相关者依据各自的价值(预期)考虑和判断,为了追究价值最大化而凝结的一种网络系统,达到价值均衡时才能实现稳定的联结(祁顺生,2001)。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是反映企业的生产和交易契约属性,反映企业是一个由契约连接起利益相关者进而专注于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当然企业不是为某一个或几个利益相关者创造局部价值,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整体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具有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因此,竞争优势是比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存续期间能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持续的创造价值优势本质上就是一种整体价值优势。

(三)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整合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到底来自何方?Hofer和Schendel(1978)、王素君(2003)、马刚(2005)等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Alderson(1965)、Calcagno、Bharadwaj(1993)、South(1981)、周晓东和项保华(2003)等战略学者认为竞争优势通常是企业战略定位及战略实施的结果;Wemerfelt(1984)、Barney(1991)、Amit&Schoemaker(1993)、Hamel&Prahalad(1994)、Teece(1997)等资源能力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优于对手的竞争力或资源,竞争优势是内部竞争力或资源的外在表现,竞争力或资源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属性。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对抗竞争和零和博弈相比,网络经济是一种握手的经济、合作竞争的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企业面临一场真正的变革:一方面,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全球化、全方位竞争的格局日益凸现;另一方面,企业与其地域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其边界正日益模糊和多样化,形成了以合作竞争为特征的网络竞争新格局(Best,1990)。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所有企业都处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之中(Gulati&Singh,1998),要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依赖于其自身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特殊的市场价值活动来获取节点优势,还依赖于优势互补的企业网络(Lee&Cavusgil,2006)去战略整合节点优势从而获取网络优势,通过节点优势和网络优势的良性互动带来竞争优势的持续性。美国硅谷、日本丰田城、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块状经济现象、湖南生物科技园的成功也说明,网络是企业重要的竞争武器,是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真正原因(Pablos,2005)。因此,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战略整合过程。

(四)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持续优势

近年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快速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趋于不确定性,竞争优势易于消散而变得难以维持,持续竞争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与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可持续性也成为根植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Barney(1991)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该满足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历史依赖;因果不明;社会复杂性)、难以替代性4个条件,竞争优势持续性不是一个“日历时间”而是一个“逻辑时间”概念,主要反映竞争者复制、模仿与替代的容易程度,这种优势“不再投资后仍然存在”。Jacobsen(1988)与Porter(1985)则认为持续就是简单地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日历时间。项保华(2007)认为,企业生存的目标是“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活得了是相对于自身、当下而言,活得好是相对于对手而言,活得久则是跨时持续问题。事实上,逻辑时间长的竞争优势,其日历时间持续长的可能性越大;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日历时间越长,表明竞争者复制、模仿与替代的难度越大。因此企业竞争优势是跨时期而非短暂时点的、是系列短暂优势集合而非特定优势延展的、是动态而非静态、是必然而非偶然的可持续优势。

二、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由于企业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优势、整体价值优势、整合优势和持续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在解决竞争优势短缺问题时,必须遵循其本质。

(一)中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是认清竞争对手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中国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和谁比的问题,即主体问题,因为“优势”不仅表示“好”,而且表示“相对更好”。今天,开放的中国企业面临全球的竞争,可能对自身生存发展有直接重大威胁的企业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行业内部的,也有行业外部的。中国企业只有密切关注和感知身边的所有企业,准确预测他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存在的具体威胁,科学确定主要竞争对手,正确运用SWTO等分析方法,及时调整和执行科学的竞争战略,才有可能获取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应通过主动构筑价值网络去获取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竞争逻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企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利润型企业”是短暂的、非永续经营的,不能有效指导企业怎样生存发展和长久不衰,价值代替了以往的利润而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成效的标志,也成为企业获得新资源投入和新发展机会的最主要前提条件。而在网络背景下,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在比较优势机制引导下,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除了强调专业化的内部弹性发展外,更强调与网络伙伴合作的外部弹性发展,这就导致包含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产品生产过程被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了以价值增值活动为对象的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内,处于制造大国中的中国企业往往占据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的嘴部分(制造环节),而把价值高的两头(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被动拱手让给了外国企业。如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只占全球的14%,而80%的价值增值却来自中国。可见今天的中国企业不过是“世界第一打工仔”,缺少节点优势和网络优势。中国企业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去提升自身的节点优势,同时通过主动构建优势互补、面向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网络去整合节点优势从而获取网络优势,最终实现节点优势和网络优势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企业应采用竞和策略去获取竞争优势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而网络经济是一种握手的、合作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不仅面临全球化和全方位的竞争,而且都不同程度嵌入在具体、动态的网络之中,这就导致现实中的任何中国企业都不能完全脱离网络背景。在网络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网络伙伴的合作、共同工作去更有效地解决创新不足等短板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和全方位的竞争,最终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均衡局面。理论和实践证明,企业越来越推崇“竞和”理念,追求开放的互利合作,放弃狭隘的自利竞争(Moore,1996)。因此,合作竞争、非零博弈替代对抗竞争、零和博弈应成为中国企业新的竞争策略。

我们相信,遵循竞争优势相对性、整体价值性、整合性和持续性本质特征的中国企业,通过认清竞争对手、主动构建价值网络和采用竞和策略,一定可以解决竞争优势短缺问题。

[1]Alchian,A.A.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 [J]. 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72,(62):777-795.

[2]Alderson, W.DynamicMarketingBehavior: AFunctionalistTheoryofMarketing [M].Homewood,Ill: RichardD.Irwin,Inc,1965.

[3]AmitR,SchoemakerPJH. StrategicAssetsandOrganizationalR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1):33-46.

[4]Best,M.TheNewCompetition: InstitutionsofIndustrialRestructuring [M]. 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

[5]Bharadwaj,S.G.,Varadarajan, P.R.,&Fahy, J. 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inServiceIndustries: AConceptualModelandResearchPropositions [J].JournalofMarketing,1993,57 (4):83-99.

[6]CalcagnoM.TheEvolutionoftheCompetitiveAdvantageConceptinStrategicManagementStudies. http://www.bbk.ac.uk/manop/man/docs/Calcagno 99-02.PDF.

[7]Coase,Ronald.TheNatureoftheFirm[J].Economics, 1937,4.:386-405.

[8]Gulati, R.&Singh,H.TheArchitectureofCooperation: ManagingCoordinationCostsandAppropriationConcernsinStrategicAllianc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8,43(4):781-815.

[9]Hamel,G.,andC.K.Prahalad. CompetingfortheFuture [M]. Boston, MA: 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

[10]Jacobsen, R:ThePersistenceofAbnormalReturns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8,9 (5): 415-430.

[11]KogutB,ZanderU. KnowledgeoftheFirm,CombinativeCapabilities,andtheReplicationofTechnology[J]. OrganizationScience,1992,3.

[12]Lee,Y.&Cavusgil,S.T.EnhancingAlliancePerformance: TheEffectsofContractualBasedVersusRelational-BasedGovernance [J] .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2006, 59(8): 896-905.

[13]Moore,James.TheDeathofCompetition [J]. Fortune, 1996, 133 (7).142 - 145.

[14]Pablos,P.O.D. WesternandEasternViewsonSocialNetworks [J].T'heLearningOrganization, 2005, 12(5): 436-456.

[15]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 [J].HarvardBusinessReview, 1990,68(3):79-91.

[16]PorterME. CompetitiveAdvantage[M]. NewYork: FreePress,1985.

[17]S.Cheung.TheContractualNatureoftheFirm [J].JournalofLaw&Economics,1983,26:1-21.

[18]South,S.E. CompetitiveAdvantage: TheCornerstoneofStrategicThinking [J]. 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1981,1(4): 15-25.

[19]TeeceDJ, PisanoQ,ShuenA.DynamicA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 [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509-533.

[20]Vorhies,D.W.&Morgan,N.A.BenchmarkingMarketingCapabilitiesfor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 [J].JournalofMarketing, 2005, 69 (1): 80-94.

[21]W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 [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1984,5: 171-180.

[22]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中译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2-475.

[23]邓修明.建立以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的竞争战略[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2003: 48.

[24]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112-119.

[25]罗伯特.格兰特.战略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176.

[26]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10:14,31, 184,243.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8]潘文安.基于供应链整合的伙伴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5:46-51.

[29]祁顺生.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关于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J].经济研究, 2001(02):4.

F2

A

1009-3605(2010)06-0062-0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编号:08C068]和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0FJ4058]的研究成果。

2010-08-16

邓英,女,湖南涟源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人力资本理财和技术经济评价。

责任编辑:王习贤

猜你喜欢
竞争对手本质竞争
基于实例的竞争对手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竞争对手
选个对手超越自己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感谢竞争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分析师观点:WiFi将成为5G技术的最大竞争对手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