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异同论

2010-08-15 00:43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直觉美学想象

邓 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异同论

邓 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坚持"艺术即表现"的主张,都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一种想象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科林伍德在继承了克罗齐的基本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表现主义美学理论更趋完善。

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继承;发展

尼代托·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美学在20世纪前五十年的西方美学界始终居于“统治地位”,他的美学是其心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觉表现为核心,提出的基本命题有: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语言即艺术。罗宾·乔治·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后期的《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其中有许多观点都从克罗齐那里继承而来,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有: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一种想象,艺术是语言等。两者之间有很明显的承接性,但科林伍德也并不只是继承,他对克罗齐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首先,在艺术的本质论这个问题上,克罗齐和科林伍德都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克罗齐主张:一、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直觉是最基层的感性认识活动,感性认识的对象直接规定为来自情感。“情感”就是物质材料,“感受”、“被动”或“自然”它们一旦经过心灵综合或直觉,就会获得形式,情感就转化为意象或认识的对象,直觉就是情感的表现。二、直觉即艺术。直觉和艺术都等于“抒情的表现”。“把直觉的知识和审美的(艺术的)事实看成统一,用艺术作品做直觉的知识的实例,把直觉的特性都付与艺术作品,也把艺术作品的特性都付与直觉。”[1]21科林伍德继承了克罗齐的“情感表现论”,并对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如何表现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深化和丰富了表现主义的理论。科林伍德认为当某人要表现情感时,“首先他意识到有某种情感,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什么,他所意识到的一切是一种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心进行着,但是对于它的性质却一无所知。”[2]112然后,他通过做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种事情称之为表现自己。这种表现与语言有关,通过说话表现自己。最后,表现之后,“这种抑郁的感觉从他感受的方式中消失了,他的精神不知什么原因就感到轻松自如了”。[2]113为了进一步阐释清情感的含义,科林伍德提出了五个否命题:第一,表现情感不是唤起情感。唤起情感在着手感动观众的方式中,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动,他和观众对该行动出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中。而表现情感则以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第二、表现情感不是描述情感。“描述情感是一种概括活动,描述一件事物就是认为它是这样一个事物和这样一类事物,就是把它置于一个概念之下并加以分类。”[2]115而表现是一种个性化活动。第三、表现情感不是选择情感,作者在作品完成之前,他并不知道他所体验的是什么情感,因此他也就不能有所选择取舍,不能对其中某一情感给予优先处理。第四、表现情感不是表现自我,个人情感。艺术家与读者都是普通的人,艺术家要走出象牙塔,去表达公众的情感。第五、表达情感不是暴露情感,暴露情感只是展示出情感的种种症状。而“真正表现的特征标志是明了清晰或明白易懂,一个人表现某种东西,他也就因此而意识到他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并且使别人也意识到他身上和他们自己身上的这种东西。”[2]125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想象。艺术就是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艺术创造是在想象中创造,想象成了艺术创作的核心。想象来自感觉、依赖感觉,又不同于感觉,想象是主动的,能支配感觉,想象是自由的,能把各种感觉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想象比感觉更高级。科林伍德认为想象是以感觉、情感为基础,以意识为主导对感觉及情感进行加工,生发出意象和意识情感。

两者对于艺术的本质都强调情感的表现,都反对模仿、再现说。克罗齐指出,艺术模仿自然只是艺术是自然事物的机械的翻版,有几分类似原物的复本,对着这种复本,又把自然事物所引起的杂乱的印象重温一遍,这种艺术模仿自然说显然是错误的。科林伍德也认为艺术必须与技艺、再现划清界线,再现是一种技艺,他涉及到手段与目的、计划与执行、原料与成品,它们是用熟练的技巧将原料加工成预想中的产品的一种活动,像马掌的制造就是一种技艺。而真正的艺术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技艺,那么它也必然不可能是一种再现。科林伍德区别了再现与模仿,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模仿,是根据它对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关系,后者给前者提供了艺术精妙的典范,说一件艺术品是再现,是根据它对“自然”中某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对某种非艺术品的关系。接着科林伍德对两种再现理论作了深刻的批判,一种是作为巫术的艺术,另一种是作为娱乐的艺术。巫术艺术属于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出于预定的目的唤起某些情感,为的是把唤起的情感释放到实际生活中去。娱乐艺术激发起一种情感,在一种虚拟情境中释放这种情感。

其次,在讨论艺术与语言的关系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两人都认为艺术就是语言。克罗齐认为语言与艺术即同为心灵活动的创造,同为表现。语言与艺术在本质上就只能是同一的,“如果语言是心灵的创造,它就应永远是创造。”[1]193克罗齐从语言与诗和艺术的一致性、语言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致性、语言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一致性以及语言与艺术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四个方面论证了语言学与美学统一的思想。并指出“人们所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遍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1]191科林伍德则是从艺术的想象性特征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语言,作为意识水平上经验的一个特征,它是随着想象而产生的”[2]235,语言与意识、想象有关,当意识把感觉加工为想象时,语言也随之产生。因此,语言是受到意识控制的一种想象性活动,即想象性语言,它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它等同于艺术。“审美经验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一个人情感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总体想象性活动,这就是真正的艺术。”[2]281

再次,在对于艺术存在性问题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认为艺术品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克罗齐从直觉即艺术的立场出发,认为人只有以直觉的方式认识一件事物或者对事物有了一个想象,就已完成了一件艺术品。人只要在大脑中将感觉认识通过心灵活动赋予形式,形成一个想象,就成了一个直觉品、艺术品。艺术是存在于人脑中,艺术的创造与艺术的欣赏都只能在人脑中进行。克罗齐认为创造就是作者将内心情感在心中赋予形式产生意象的过程,而欣赏则是欣赏者凭借作者艺术品的物理的符号,“把自己摆在作者的观点上,再将作者创造的程序走一遍,从而得到和作者本人大致相同的体会和感动。”而科林伍德基于对想象的考察,也认同此观点。他认为描绘一幅画、作一首曲子、编排一幕戏剧,作为被创作的事情,一旦它们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占有了位置,就可以说它被完全创造出来了,这些“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事物就是真实的事物,是艺术作品。也就是说,“存在于一个人的头脑中”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件想象的东西,创造就是想象,不仅艺术创造是想象,艺术欣赏同样是一种想象性活动。在欣赏一部作品时,要通过想象去感受它的美,发现它特有的东西。自由的艺术生活,“它的生命只能是这个创造力的不断流动,不停地从它纯粹的想象的源泉中流出,不停地经过它的循环阶段,不停地以另外的纯粹想象活动结束。”[3]

克罗齐把直觉本身就已看成表现,艺术作品在心里便完成。因而他也就轻视艺术作品的传达过程。把它视为艺术之外的事,克罗齐认为人类的意志把人类心灵财产中较重大的部分保留住,但是意志的照管有时不够,人类心灵想出一些方法来补救记忆的弱点,来造一些“备忘工具”如线条、颜色、声音、文字符号之类。用这些备忘的工具或物理的事实以某种方式长驻永在,当人们看到它们时,就可以把原已造成的表现品或直觉品回想起来,这些物质的事实只是起着备忘的作用。将大脑中的直觉“外现”出来的过程,只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非艺术活动,其结果是产生实践品,艺术作品的“备忘录”而已。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或者就是语言,而语言本身并不一定必须传达给任何其他人。艺术家本身是一个谈论或表现他自己的人,而且他的表现不以任何方式依赖或要求观众的合作,艺术家通过有形的艺术品与观众发生关系,对这些有形的艺术作品被艺术给予审美经验,又被观众接受,这些经验,它们就成了手段,这些说法就是艺术的技巧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与着色的画布,被雕过的石头等之间关系即使艺术家用这些东西使他的审美经验“外话”罢了。

最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否认艺术的社会价值。克罗齐把人类活动分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又分为艺术与逻辑两度,实践活动分为经济与道德两度。艺术活动就不是逻辑的活动,不是经济的功利活动,不是道德的活动。不能用逻辑、经济、道德的法规来规范艺术。克罗齐认为判断一个意象道德不道德,无异于判断一个长方形或三角形是不是道德。由此断定过去美学家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引导人趋善避恶,改良风俗,还要求艺术家为教育群众、提高一个民族精神或战斗精神,宣扬勤俭生活等理想做出贡献只是白费力气,这些事都是艺术做不到的,也是艺术不必去做到的。这样,克罗齐否定了艺术的经济、道德功用,也就是否定了艺术的社会功用与价值。艺术只关心直觉,直觉是先于实践活动,又可以离开实践活动而独立的,对于艺术的评判与衡量就只有一个艺术的标准。科林伍德同样也否认艺术有反映、说明现实社会生活的职能,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的技巧论,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的“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所谓的“伪艺术”,从他批判作为再现艺术的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中可以看出来。

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如对理智的态度上,克罗齐认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到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的,“直觉知识并不需要主子,也不要依赖任何人,他无须从旁人借眼睛,他自己就有很好的眼睛。”[1]7在直觉品中即使混入了概念,那么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好像糖一旦溶入水中就不见了一样。科林伍德的理论比克罗齐的观点要温和一些,科林伍德认为在想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意识要考察感觉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能够对感觉加以分类和编组,能够把感觉安排在一个时间系列中加以展示,这样被思考的感觉转变为想象。因此,这样的想象既有感情因素又有理性因素,想象作为意识水平上的经验,就在感觉之上理智之下,作为中间环节,“构成了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联系”。科林伍德把理性因素引进来,就使想象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比克罗齐的直觉想象理论更合理。

其次,在对“美”的看法上,克罗齐认为美就是“成功的表现,或者可以说美就是表现。”在艺术美之外,还存在着“美的事物”或者“物理的美”即指借物理的媒介如声音、颜色、线条、文字等传达出来的普通叫做“作品”的那东西的美。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但是,物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事实能帮助人再造美或回想美,经过一些转变和联想,它们本身就被称为“美的事物”或“物理的美了”。而科林伍德却根本否认美的事物的存在,认为“美”所指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性质,并不存在“美”这种性质,“审美经验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它起自内心,并不是一种依赖于特定外在物体的刺激所做的特定反应。”那种求助于事物的一种性质来解释审美活动,认为在审美经验中与这种性质发生关系的活动根本不存在。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科林伍德也根本不研究美,而只是研究艺术的理论、审美经验的理论。作为一个“克罗齐主义”者,科林伍德努力论证“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这个表现主义的艺术本质观,他在克罗齐的理论基础上做了更深一步的分析与阐释,来丰富这个理论。在语言与艺术的关系上,在艺术的存在性问题、以及艺术的传达、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科林伍德与克罗齐的观点基本相同,同时又进行了补充。而对于艺术中直觉的态度,对“美”的看法上,科林伍德的观点显得更合理。总之,通过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对比,发现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理论的继承、补充与发展。最终建构了表现主义的艺术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意]克罗齐.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王至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卢晓华译.艺术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85.

[责任编辑 自正发]

The Si m ilarities and D ifferences of Expression ist Aesthetic Views between Croce and Collingwood

DENG Jing
(Chinese Literature School,CapitalNo rmal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Both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xpressionistAesthetics,Croce and Collingwood adhered to"art-is-expression"view and acvocated that art finds its expression in emotion,and art is a kind of imagination.However,their viewswere not fully indentical at all,since Collingwood made supplement and improvementon his continuation ofCroces’s basic thinking,which had advanced expressionist aesthetics to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level.

Croce,Collingwood,Expression,continuation,improvement

book=5,ebook=224

I01

A

1008-9128(2010)05-0051-03

2010-04-27

邓敬(1978-),女,湖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直觉美学想象
盘中的意式美学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快乐的想象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外婆的美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纯白美学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