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族侮谤语

2010-08-15 00:43韦小岿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习语犹太人民族

韦小岿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2)

略论民族侮谤语

韦小岿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2)

文章以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为指导,借鉴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和跨文化交际学说,从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特征三个层面探讨在民族中心主义驱使之下民族侮谤语的形成和演化,以此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互动密切。

民族侮谤语;民族中心主义;索绪尔;假说

一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之下,语言的内涵也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邓炎昌和刘润清[1]19认为对同一个事物、生物或者概念,不同的语言中所对应的表达词汇不同且词汇量也有差异。这与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2]6对语言本质的剖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提出了“能指”和“所指”这一二分术语,指出语言符号所联结的是一种概念和音响形象。音响形象并非物质形式的声音,而只是心理印象,即语言符号所产生的感官印象。因此索氏[2]6将语言符号视为“双重心理实体”,为避免产生歧义,分别由“所指”和“能指”取代概念和音响形象。

依据萨皮尔假说[2]212来诠释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弱势决定论更贴切,即无论何种语言形式,思维仅受语言的影响。换言之,既然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相对的,就为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习语的形成和演化无疑生动地反映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代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3]333-334认为一个临时形式取得的习语身份,其语言和非语言的总语境就是该习语的规定语境。不论表达新,还是环境新,还是二者都新,都是事件赋予被使用的语言形式以特殊的意义,于是这语言形式就成了习语。在诸多英语习语表达中,本文以民族侮谤语作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化及内涵。

二 民族侮谤语的形成和演变

(一)定义

民族侮谤语(ethnic slurs)[4]指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对特定种族的影射性称谓,通常具有贬义或蔑视、侮辱意味,其形成与种族歧视有关。常见的组合方式由特定民族划分加上dog、pig或者由filthy修饰民族类别,如:filthy Jew,Russian pig。

(二)与移民文化和疆土扩张相关的民族侮谤语[5]

不可否认,美国作为移民的熔炉,一直是各国移民的梦中乐土,这一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大军,bean-eater/beaner指墨西哥人后裔或泛指混血儿,因为在墨西哥人中盛行食菜豆。bohunk指20世纪初乌克兰移民,中东欧人后裔。coconut在美国指墨西哥裔美国人,头发很短,参差不齐,与热带水果椰子类似。也是对在美国生活操西印度口音者或者模仿白人举止黑人的蔑称。同样Oreo,原为美国卡夫食品公司推出的一种奶油夹心巧克力饼干品牌,现被形象地借指完全奉行白人生活方式和社交准则的黑人群体。同时充满血腥和罪恶的“西进运动”也催生出将水果单词赋予新意的民族侮谤语。apple一词首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国的印地安人即美洲的原住居民使用,指称失去文化特性和文化认同的人。现在北美借指被美国化的印地安人,红皮肤白心,恰似苹果。

boong/bong/bung:在澳大利亚指当地土著,俚语含义为功能障碍、受感染的。

boonga/boong/bunga/boonie:在新西兰指太平洋岛国居民。

ancient Chinese secret:据20世纪70年代一则电视广告,所有洗衣业务均被中国移民包揽

rail-hopper:指早期在美参与修筑铁路的中国移民

snow bird:指犹太人退休后移居佛罗里达洲,虽然那里阳光充沛,他们却选择呆在室内,免受日光浴,保持皮肤白皙

由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导致英法百年战争于1337年爆发,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然而法国贵族和平民在旷日持久的战火中均蒙受了极大的灾难。这一定程度上促使两国民族情感的恶化,言语之间不免产生相互攻击。18世纪,法国人性情奔放,在参加宴会等一切社交聚会时,常会不向主人告别就擅自离去。而彬彬有礼的英国人就把他们这种径自离开的行为贬称为French leave,泛指“不辞而别、溜之大吉”。之后英国医生康多姆Condom发明了避孕套,人们就把避孕套取名condom以示纪念。而法国人却将这种新发明戏称为English overcoat。英国人不甘示弱,为了回敬法国人,又把避孕套蔑称为French letter。以下是相关习语:

French novels色情小说

French prints黄色图片

Pardon my French请原谅,我要用这个诅咒语了。

English disease!支气管炎、软骨病(因英国皇室成员久居城堡,少见阳光,而染病)

The best of British luck!祝好运!(正话反说,实为:祝你倒霉!)

(三)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主流思想相关的民族侮谤语[5]

基督教与犹太教渊源深厚,本质脱胎于犹太教。遗憾的是基督徒与犹太教徒间由于共同膜拜上帝耶和华唯一儿子耶稣之死,使本来同宗同源的教众相互仇视。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嫉恨,最终被门徒犹大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由此,过去数世纪,激进的基督徒一直将犹太人归罪为背叛上帝、出卖耶酥的罪魁祸首。以至在英语中出现了anti-semitis m(反犹主义),因为犹太人的祖先可追朔至闪米特人。这种观念导致犹太人一直遭到歧视和迫害。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反犹情绪,在其成名作《我的奋斗》一书中鼓吹种族主义论调,宣扬“所有的文明都起源于白种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种人当中最高贵的人种”,“犹太人始终只是其他民族身上的寄生虫”。因而,犹太人“必须从地球上消失”。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施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Hayakawa指出[6]175犹太人被视为“精明”和“不可信”与基督教禁止基督徒以高利贷获利有关。但失去圣城,无根漂泊的犹太人被迫从商或放贷。在莎翁笔下,《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贪得无厌倦,正反映出基督教教义对高利贷者的不齿。

宗教演化的悲剧性悖论在犹太人的命运多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耶稣身为犹太人,为世界各地信徒所信奉,成为全球信众最多的第一大教派,却也使犹太人蒙受了难以言表的种族劫难,在流离失所中等待弥塞亚的救赎,使英语中出现了对犹太人侮辱性表达[5]:

wandering Jew:犹太人始祖在到达耶路撒冷圣城之前,曾度过红海,在沙漠中飘泊40年后走出埃及

Jew Yorker:犹太人过度集中在纽约

Yiddiot:愚蠢的犹太人,各取Yiddish的词头和idiot词尾

Jewpidity:Jew+stupidity缩合

Jew-burner/Jew-killer:二战时期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德国人

lamp shade:纳粹分子用犹太人的人皮做灯罩

bar code:在集中营中,将犹太囚徒手臂刺上编号,由于二战后才发明条型码并取得专利认证,该表达不太确切,仅起蔑称作用

campers:二战时期集中营关押的犹太人;亦指喜欢将孩子送去参加夏令营的犹太父母

specialmeal:按照犹太教教规向犹太乘客提供的机上用餐,有别于其它同机乘客

…..or I am a Jew,an Ebrew Jew(纯种犹太人):赌咒用语,…我就不是人!

三 结束语

Edward Sapir[7]170指出没有两种语言近似到足以反映同一人类社会现状。对不同社会群体,不可一概而论,进行机械的划分。而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具体表达方式之一的民族侮谤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英语作为公认的强势传播语言,造就了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民族优越感,从而触发了民族侮谤语的形成和演化,加之主流宗教文化思想和历史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特定民族成为侮谤语的攻击目标,倍受嘲讽。

本文着眼该语言现象,探寻如何深层次挖掘其蕴涵信息,流畅地完成跨文化体验。如果浅尝辄止,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民族侮谤语,会有不知所云的缺憾。美国学者Davis[7]50-51认为要自如游走于两种文化,语言学习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还不够圆满。语言符号本身还可进一步划分,因此在不同的亚文化场景中,同一种语言会呈现特定内涵。因此有效的语言学习应关注语言所承载文化信息的解读。深刻学习并领会民族侮谤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对英语言文化和其民族心理的认识,开阔学习视野,培养思辩能力。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1.

[2]杨信彰.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Hockett,Charles Francis.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M].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W 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thnic_slurs.

[5]The Racial Slur Database,http://www.rsdb.org/search?q=Chinese/Jew/Jewish/Dutch/French.

[6]Hayakawa,S.I.Language in Though and Action[M].New York:HarcourtBrace Jovanovich,1978.

[7]Davis,Linell.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Tentative Discussions on Ethnic Slurs

WEI Xiao-kui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22,China)

Theoretically guided by Saussure’s linguistic philosophy,based on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d inspired b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 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thnic slurs with the underlying ethnocentris m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 history,geography and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in turn illustrates and reflects the inherent interaction be 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thnic slurs;ethnocentrism;Saussure;hypothesis

C951

A

1008-9128(2010)05-0085-03

2010-05-31

韦小岿(1974-)女(彝族),云南昆明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习语犹太人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犹太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