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农民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与维护策略

2010-08-15 00:43健,李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农民心理农村

杨 健,李 辉

(1.湛江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湛江524048;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2)

转型时期农民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与维护策略

杨 健1,李 辉2

(1.湛江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湛江524048;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2)

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对农民的心理和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主要表现为对原有认知方式、情绪情感表达、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击。如果农民缺乏和谐的心理状态来面对转型时期的各种冲击,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件,如贵州翁安“6.28”和云南省孟连“7.19”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文章就转型期农民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维护进行探讨。

社会转型;农民;心理和谐;维护

一 相关概念

(一)农民

对于谁是“农民”?《辞海》的界定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1958年新中国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是持有“农业户口”的公民。因此,我们也认为农民是具有农业户口的公民。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当前我国的农民主体出现了分化现象,农民不仅包括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还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群体。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目前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及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

(二)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是指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自在轻松状态,即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及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较少内部或外部冲突,心理和谐的标准包括认知协调、情绪稳定、人际和谐等多方面的内容[1]。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因此,心理和谐的农民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与他人、社会相处融洽,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能动的主体作用,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

二 维护农民心理和谐的重要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决定》[2]中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鲜明地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2.没有农民的心理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重大,而三农的核心是农民。200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仅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概有7.5亿左右,而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是人。因此,人口众多的农民心理和谐与否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成败。只有农民拥有了和谐的心理,和谐地处理我与自己、他人、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3.和谐从“心”开始。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我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不同收入组、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局面长期困难;贫困人口众多;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厉约束[3]。当农民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冲击和挑战时,这必然会对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必然会对农民心理和谐产生冲击,甚至导致心理失调。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4.农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由心理失调引发的不和谐现象。目前我国农民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不和谐现象:(1)较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是个体将自己的地位与其他类别地位的人作了对比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4]。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伴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按照农民收入人均年纯收入865元的“低收入人口”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有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0%[5]。与此同时,近年来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又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人们一般只会“向上”或者“向前”选择参照物,来判断自己利益的升降,农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较强烈的相对剥夺感;(2)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且危害越来越大。据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披露,1993年—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人增加到307万人[6]。贵州翁安县“6.28”打砸抢烧事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云南孟连“7. 19胶农事件”,共造成2死亡61伤。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是受挫折的继发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起攻击行为。根据这一假说,我们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部分农民在多次诉求自己的利益受挫时,而继发的一种群体性行为;(3)邻里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彼此之间就会有比较特殊的感情。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特殊感情也在一定情况下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一些邻里之间没有了往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嫉妒或猜忌等等的心理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房屋占地面积而和邻居发生矛盾的比率为28.57%,而且这种矛盾在大多数情况很难调和[7]。

5.维护农民的心理和谐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研究发现,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影响到农民社会心理健康(李景春2006);转型期农村出现了社会分层,在政治认同上表现出了弱化的行为,干群矛盾复杂,如对政策不关注、不合作、维权抗争、自暴自弃,突发性事件增多,群体过激行为频发等问题(秦琴2005,张富良2006,彭正德2007);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与农民的心理失调有关。因此维护农民的心理和谐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

三 对维护农民心理和谐的建议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农民的心理和谐与环境和个体都有关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维护农民心理和谐既要重视对农民心理的引导,更要重视对要对农民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的评估,分析和搅动。换言之维护农民心理和谐应该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个体(农民)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讲,结合当前的实际,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农民心理和谐的维护

我们认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维护好农民的心理和谐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民的心理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仅要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还要维护他们的心身健康利益。同时,促进人民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农民心理和谐的维护

(二)政府要重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论语·季氏》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说:不担心财富少而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表明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的思想。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公正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心理和谐,如城乡之间占有教育资源、享受教育服务的差别巨大。80%的人口在农村,90%的学校在城里;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己需负担的教育经费比率城市为13%,农村则为60%[8],因此重塑社会的公平公正是维护好农民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重视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并适度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保障农民群体在利益获得方面拥有的同等机遇;建立完善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过大等等。

(三)重视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民群体

社会经济地位(socio economic status,以下简称SES)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一般来说,是根据个体获取或控制有价值的资源(如财富,权力与社会地位等)而对其进行的阶级排名,它反映了个体获取现实或潜在资源的差异。当个体处于经济资源匮乏或剥夺状况时即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也称为贫困(个体的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贫困线——满足基本需求所必须的最低水平)。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农民阶层也出现了分化,一些农民进入了富裕的阶层,但大量的农民,仍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由于处于经济资源匮乏或剥夺状况所带来的客观困难及挫折感,加之财富悬殊对其心理的震撼和冲击,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少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民群体出现了心理不平衡,部分人甚至产生了反社会情绪和行为,有的弱势群体正在向黑恶势力转化,值得引起重视。因此,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使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够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也要高度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公平问题,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四)建立农村地区社会支持机制

社会支持机制是农村地区的“稳定器”,是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支持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它是向农村地区民众提供社会支持,减少生活危机对其家庭生活和个人心理所带来冲击的主渠道;非政府组织(包括心理卫生专门机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提供的社会支持;建立和完善对重大事件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主要是指采取紧急应对方法帮助农民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释,恢复其心理功能,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上下沟通机制

上下沟通不畅是民众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信访局原局长周占顺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曾说:“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未能解决,因而引起上访不断,这与上下沟通机制不畅通有关,长此以往,民众心理必然处于一种压抑、不满、愤懑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一旦爆发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尊重和保障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表达,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缓解社会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此要建立健全上下沟通机制,把民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从个体层面来讲,既要有政府的正确引导,也要有农民自身的努力:

1.媒体要积极引导农民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评价

阿尔波特·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与其说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个体的心理问题,倒不如说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评价引起的。那么个体的心理失调很可能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不合理的认知评价造成的。因此,媒体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评价来消除不良行为。如引导农民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就业困难和看病困难等。

2.社会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我与自己、他人、社会的关系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9]。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因此,农民的心理和谐也应当围绕这三个空间来维护。首先表现为我与自己关系的和谐,即认知、情绪、意志与主体行为的和谐;其次表现为我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即易与人相处,易融合于社会主流中,并扮演恰当的角色;第三表现为我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即处理事情的适度性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构成威胁。

[1]俞国良.浅释心理和谐[J].前沿,2007,(3).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0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丁秋更.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江苏商论,2007,(3).

[5]周建民.社会和谐的心理机制探析[J].理论建设,2006, (1).

[6]刘荣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民人际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7]杜旭宇.论新型收入分配观的构建――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4).

[8]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责任编辑 张灿邦]

Farmers’Psychological Harmony Affecting Factors and Ma intenance Strategy in Transition Period

YANG Jian1,LI Hui2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Zhanjiang 524048,China)

sharp and profou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farmers’psychological harmony, which ismainly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gnition,emotion expression,behavior style and concept of value,etc.If farmers lack the harmoniouspsychological state to face all kindsof conflicts in transition period,itmay cause some serious bad influent events in building a"har monious society"and"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such as“WengAn Guizhou 6.28”and“YunnanMengLian 7.19"group events.Therefore,affecting factors and maintenance of farmers’psychological harmony in transition period are discussed here.

social transformation;far mers;psychological harmony;maintenance

book=5,ebook=244

B842

A

1008-9128(2010)05-0105-03

2010-03-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08XZX011)

杨健(1984-),男,重庆武隆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李辉(1957-),女(回族),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猜你喜欢
农民心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心理感受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