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

2010-08-15 00:47邓国彬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预警集体大学生

邓国彬,李 明

1.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贺州学院 党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

邓国彬1,李 明2

1.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贺州学院 党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大学生集体行为是—种缺乏规范的突破现有体制的群体聚合行为。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校园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分析了大学生集体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

大学生集体行为;和谐校园;预警机制

一、大学生集体行为的界定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事件屡有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最早对集体行为研究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古斯塔夫(LeBon.Gustave,1841-1931),他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出当个人处于群体之中时,会以一种与独处时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他意识到经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作为单个个体所没有的特征[1]P45-46。社会学界受勒朋的启示开始研究集体行为,戴维·波普诺(David.Popenoe)在研究中更为详细地指出,集体行为“是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这是对集体行为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

笔者研究所指的大学生集体行为是指有许多大学生参加、具有较大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的体制外行为。如网络集体抗议、就寝前起哄、球迷骚乱、毕业生离校集体滋事、传播谣言等都是集体行为的具体表现。大学生集体行为突破了大学生行为规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大学生集体行为发生往往是偶发的,参与者情绪激动,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强烈。大学生集体行为是对现有社会规范某种程度的背离,会冲击和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稳定状态,使社会趋向于“弱序状态”。它的发生直接冲击到大学校园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潜在威胁因素。

二、大学生集体行为的类型及表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中发生大规模、政治性的集体运动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地域性、小规模、突发性的集体行为的组织程度却在加强,尤其是损害学生利益或情感方面导致的集体行为屡屡发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关注点,可以把新时期大学生集体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爱国热情类。在当前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距离被拉近,世界变成地球村,任何新闻事件不再可能被隐藏和遮蔽。大学生本来对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非常敏感,特别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等领域有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往往能对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做出即时回应。近年来,曾爆发几起大学生集体行为,如1999年因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游行,2005年因反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和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抗议活动,2008年反对西方国家媒体歪曲新闻报道和阻碍奥运火炬传递的抗议活动等。这些事件均由大学生表达朴素的爱国热情引起,其发生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关系等重大敏感问题的关注。

2.维系公平正义类。大学生本身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平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青年学生涉世不深,普遍单纯善良,嫉恶如仇,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基本道德的维系者,一旦有严重损害公平正义和社会道德的事件,极易引起关注和声援。2009年,杭州某富家子弟宝马飙车案中,部分高校学生深夜集会悼念死者、抗议处理不公事件也引起媒体热议。

3.渴望分享信息类。当信息不透明或者信息不对称时,无法获得信息或者信息量少的一方会强烈渴望分享信息,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谣言纷起,传播谣言是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波特提出谣言传播公式即R(谣言的强度)= I(事情的重要性)×U(不明度),即事情在人们心中越重要越不明朗,谣言就越容易产生[2]P604-605。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有些信息发布不透明,某些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抢购口罩和储存方便面等的热潮。

4.关注切身利益类。大学生维权意识普遍较强,当感觉到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便会迅速做出反应,由于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会受到普遍关注并吸引群体参与。这类大学生集体行为多由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服务、教育收费等问题引发,如2004年11月29日,四川某大学发生的上千人的大学生集体性突发事件,源于食堂经理酒后驾车撞伤学生引起冲突;2005年6月25日,发生在江西某学院的集体性突发事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学校收费的不满[3]P82-83。从根本上讲,大学生事件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利益和情感受到损害而采取的极端解决方式。

5.无端发泄情绪类。大学生群体同质性强,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比较接近,行为一致性高,易受暗示并相互感染情绪,也存在单纯发泄情绪的的集体行为。如毕业生离校前夕,很多高校形成一种毕业前的“狂欢文化”,具体表现为起哄、狂喊大叫、集体从楼上扔酒瓶、焚烧旧书籍和作业本、个性毕业照等。

6.表现自我行为类。目前,“80后”和“90后”构成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他们大多个性鲜明,思想开放,表现欲望较强,也存在表现自我等集体行为。近年来,很多城市出现“快闪族”,所谓快闪行动,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召集数以百计互不相识的人,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完成设计好的搞怪行动,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分散消失,快闪行动是典型的自我表现类集体行为。如2004年4月28日,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门口有400多名年轻人上演喝可乐的快闪行动。2004年8月9日,成都春熙路路步行街上100多名青年在不到2分钟里上演一幕快闪秀[4]P225-226。

三、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

安全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近年来,高校突发性学生集体事件时有发生,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现实的威胁。预防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要建立预警的长效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集体行为预警机制。

1.成立应对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的机构。一些高校由于没有重视和准备,面对突发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的时候仓促应对。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防、化解和处理管理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执行,统一口径,组织协调。要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组建高效率的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危机处理小组,平时负责日常管理,防范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出现时进行应急管理。专门管理机构既能全面清晰地对危机进行预测,又能为处理危机制定策略及步骤、监督实施,并起到指导和咨询作用,使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危机预警工作常态化和专业化。

2.全面分析大学生集体行为产生的诱因。大学生集体行为虽然有偶然性特点,但是发生之前肯定有一个情绪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大学生集体行为一般都有具体的诱发因素,也就是导致集体行为发生的“导火索”。我们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动态,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关键。要对大学生集体行为预警,关键是全面分析大学生集体行为的诱因,只有抓住了诱发因素,才能使得工作有的放矢。高校管理中的一些制度不完善,忽视学生利益,矛盾久拖不决,没有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情绪异常等都是潜在诱发因素[5]P164-165。

3.判断和评价集体行为事件的危机诱因信息。不管是直接获得的,还是间接获得的,高校要对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危机诱因信息进行判断和风险评估。根据收集有关信息,综合分析,然后评估环境、天气、参加的人员、地点、原因,确定潜在的威胁、事件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高校的控制能力,从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出发,科学判定可能出现大学生集体事件的危机级别,得出危险评估报告,并采取分级应对处理。

4.建立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干预机制。可借鉴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危机预警的思路,建立分级的预警干预机制。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以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建立了一套5级反恐预警系统,用绿、蓝、黄、橙、红5种颜色代表从低到高的5种危险程度。根据可能出现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的危机评价级别,从低到高用不同的级别区分,每个级别都要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有针对性的预防或介入。总体说来要立足于平息事态,解决问题,既要依法处理,又要缓和情绪;既要及早介入,又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理。

5.完善大学生集体行为处理预案。美国公关关系专家罗伯特·L·狄思达在《公共关系手册》中写道:“最好的危机管理方法是预先防备,知道去找谁和按哪个电钮……”,预案不能设定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等,但是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等级,然后确定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也就是知道该去按哪一个“按钮”。根据已有的危机事件管理计划,启动紧急应对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反应,控制事态,把损失和影响减小到最低。高校可在实践中不断演练预案,并结合真实案例,不断完善大学生集体行为事件处理预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古斯塔夫·勒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美]戴维·波普诺.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谢怀建.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柔性化处理[J].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4]何星舟.大学生群体性突发行为的分析与研究[J].消费导刊,2008(6).

[5]耿依娜.当代中国大学生集体行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The Study on the Early W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Behavior

Deng Guobin,Li Ming
1.Bowen College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2.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the collect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kind of aggregate group behavior that lacks norms and breaks through the existing system.The occur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behavior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order as well a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and propose to build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such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behavior;early warning

C91

A

1673-8861(2010)02-0012-03

2010-03-15

邓国彬(1978-),男,湖北黄冈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李 明(1982-),女,甘肃武威人,贺州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200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集体行为预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8FSH006)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预警集体大学生
我为集体献一计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警犬集体过生日
大学生之歌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