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岭至开山段萌渚峤古道历史文化考察

2010-08-15 00:47胡庆生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开山凉亭古道

胡庆生

(贺州市文化局 博物馆,广西 贺州 542800)

桂岭至开山段萌渚峤古道历史文化考察

胡庆生

(贺州市文化局 博物馆,广西 贺州 542800)

文章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桂岭至开山段萌渚峤古道实地考察,对古道现存的文化遗迹进行考据,论证了历史上的萌渚岭古道在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促进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维护岭南地区版图完整和防止割踞独立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萌渚岭;古道;考察

南岭是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历史上,五岭南北交往主要依靠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五条古道:即湘江-漓江(越城岭线)、湟水-北江(都庞岭线)、武水-北江(骑田岭线)、浈水-北江(大庾岭线)、潇水-贺江(萌渚岭线)。其中萌渚岭线在潇水和贺江间有一段用陆路联结。它北起湖南江华县水口镇,经白茫营进入广西壕界,再由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七里坳翻越桂岭山脉进入桂岭盆地,达到八步区桂岭镇英明村的井头寨渡亭码头后转入贺江水路。因这段自水口至渡亭的陆路穿行于萌渚岭山峤之间,历史上被称为萌渚岭峤道。史书对萌渚峤有明确的定义。清光绪版《贺县志·山川·临贺岭》:“临贺岭,一名桂岭,县东北八十里,岭西为里松乡,东为桂岭乡。高万丈,首尾百余里,迤北接连开山及芙蓉山,为两粤之界。实群山领袖,即《水经》萌渚峤,五岭之一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一·封域·山川险要》:“五岭,在广西北境者二:自湖广道州入平乐府贺县者,萌渚岭也;自全州入桂林府者,越城岭也。其在平乐府贺县东北二百里者曰萌渚岭,与湖广永州府道州江华县接界,盘峙百余里,其水皆南北分流,亦曰萌渚峤,亦曰临贺岭,亦曰白芒岭,亦曰桂岭。”萌渚峤道长约110公里,但由于历史原因,萌渚岭峤道已大部被毁,仅桂岭镇平安村大路井至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这一俗称桂开古道的路段,因是在桂岭山脉中穿行,早已人迹罕至,保存仍较完整。

一、对古道文化遗存的考察

桂开古道自北端的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开山营桥开始,经斜岭界、竹马界、二层岭三座大山后到达桂岭镇平安村大路井,全程长约8公里。路面用当地所产的棕黄色页岩砌筑,路面宽1.1至1.8米,但绝大部份路段宽1.5米。沿途还有开山营衙门遗址、开山营桥、佛子庙、石场、回门顶凉亭关隘、七里凉亭、狮子岭战壕遗址、竹关遗址、华宝凉亭、大路井等文化遗存的分布。

1.桂开古道

萌渚岭自湖南江华县蜿蜒伸入贺州北部,在桂岭镇一带形成峰岭连绵的山地丘陵地貌。古人要翻越萌渚岭必须借助于一些由山间的谷地、盆地、坝子所构成的峤道。桂开古道则是能够翻越桂岭勾通广西和湖南最主要的古道。桂岭山南麓为桂岭盆地,盆地面积55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干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汇集,农业发达。北麓为开山小盆地。桂开古道将两个盆地连接,可以为沿途的履人提供必要的补给。

桂开古道北起八步区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东侧的开山桥西端,南到八步区桂岭镇平安村的大路井(古称上马),全程长约8公里。根据走向位置和保护情况的不同,桂开古道共分以下几个小段:

斜岭界段:自开山桥西端沿桂岭山脉的斜岭界西北坡向东北方向进入上坡路段并翻越斜岭,到达回门顶北坡。此段路面是整个桂开古道路面宽度变化最大的地段,宽约在0.5-3米之间,南段宽而北段窄。全程长约1.5公里。此路段沿途分布有开山桥、佛子庙、石场和开山营衙门遗址。

百步梯段:从回门顶自西向东至坪山,路面稍平。到达竹马界后,地势变陡,且为下坡路,并沿竹马界东坡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行进。俗称百步梯。路面在竹马界北端保存最为完好。但进入竹马界南端后,路段或被塌荒的泥石填埋,或被进山砍柴的群众改道,也有部份路段淹没在荒草丛中。并且以竹马界山脊为界,西坡属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东坡属桂岭镇七里村。路面宽度在1.8-1.5米之间,全程长约3公里。此路段沿途有回门顶凉亭遗址一处。

七里段:百步梯段越过竹马界与二层岭的分水冲后,道路沿二层岭北坡由西向东行进到达七里凉亭,这段道路较平。因路段全在七里村,又称七里段。此段道宽均匀,全为1.5米,全程长约2.5公里。但由于桂岭圩至天堂村瑶寨的公路沿古道而行,路面破坏十分严重。

凉亭脚段:自七里凉亭经二层岭东南坡到达狮子岭后再沿凉亭脚南坡进入下坡路段,直至上马寨的大路井、曲木岛一带。此段路因坡度较缓,使用频繁,自七里亭经竹关南下约300米的道路段保存完好。竹关南约300米处再往南到上马寨路段则多为桂岭至天堂瑶寨的公路打断,损毁严重,路面辅石时断时续。宽度在1.2-1.8米之间,全程长约1公里。这段路上有七里亭,竹关、狮子岭战壕遗址等与古道相关的文化遗存。

古道到达上马寨后向南开始进入桂岭盆地的平原地区,路段转平。由于古人多在上马寨一带由步行转为骑马乘车,并且多在此获得补给。因此,从上马寨至桂岭圩沿途分布有上马壮寨、大路井井泉、华宝亭等道路设施。其中上马寨中的壮族村民均姓韦,他们是明代朝庭从桂西北调来把守古道的亻良兵后裔。因日久失修和居民的频繁活动,道路从上马向南至桂岭圩损毁严重,已难见路面痕迹,但沿途有大路井井泉、华宝亭、明孝穆皇太后先茔、红七军桂岭整编旧址张公庙、周敦颐纪念堂周子祠遗址等文物点分布。

古道过桂岭圩后继续向南,经枚桂村、进民村到达英民村的渡亭处转入贺江水路。由于英民村地处桂岭盆地的中心,又是桂岭盆地各溪河水流的主要汇聚地,这里交通便利。南粤王赵佗为防止汉兵南下,在渡亭西北面约300米处设芜城扼守古道。三国吴黄武年(公元226年)时,孙权始设建兴县,县址在芜城的基础上改建。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为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置桂岭县。元末(公元1368年)废县级行政建制,撤销桂岭县并入临贺县。在1142年的桂岭设县历史中,由古道进入贺江水道的渡亭附近一直是桂岭盆地的政治中心。

2.开山营衙门遗址

桂开古道由开山镇开山营开始自北向南由平地转入山路,明代为防止排瑶起义军控制古道,县令毛鹑在斜岭界设立开山兵营,现南和村开山营寨(也称洞尾寨)的村民均是守营官兵的后裔。开山营衙门原为开山营的兵营衙门,位于开山营寨的中部。始建年代不详,1930年,贺县县长黄绍耿将其改造为村小学。衙门共3个开间,泥砖墙体,悬山瓦顶。现已有北、中两间房被村民改建为水泥楼房,仅余南间尚保留民国式样。南间东西长10.2米,南北宽6.3米,通高6.3米。

3.开山桥

在开山营寨南侧,跨于磨刀冲之上,桥宽5米。原为二桥台一桥墩的两跨平板石桥。1998年因洪水冲毁,群众集资修桥,现桥面已换为钢筋水泥桥面,在溪水中流的桥墩也已拆毁,仅保留原桥在溪河两岸的桥台。桥台长12米,高3.8米。由加工成长方形的青石错缝砌筑。

4.佛子庙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在开山桥东侧约100米处。历史上,由于瘴气、匪患和野兽的袭忧,桂开古道十分难行。柳宗元笔下的这段古道是“桂岭瘴来云如墨”。唐代另一位诗人吕温描写此道是“羸马孤童鸟道微”。宋代流落贺州的诗人陈与义也说这里“殊俗问津言语异,长年为客路歧难”。为了方便履人在进入山道之前能够向神佛求佑安宁,明代万历年间贺县县令欧阳辉组织开山营的守营官兵修建了这座小庙。庙为青砖硬山顶结构。南北开间宽2.8米,东西进深长3.1米,高3.3米。庙内供有“佛子爷”神像一尊。1986年,此庙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

5.石场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斜岭界南坡。这里分布有大量的棕色页岩,岩石分层叠生,每层岩石厚30厘米至80厘米不等,开取十分容易,铺砌桂开古道的石料全部在这里裁取。石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古道从石场中间穿过。石场地表仍遗留有大量已裁取但还没有用完的料石、还未加工完毕的半成品和许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一些原石上还留有凿口。因需要取石修路补路,石场世代沿用。石场始用年暂无考,最后使用年代是1931年。

6.回门顶凉亭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寨的回门岭上,此岭东西两山对峙,亭处在两山山坳之间西侧的小土岭东麓,实为一关。始建和荒废年代不详,现仅余长方形基址。基脚由棕色页岩砌筑。南北向开间宽10米,东西向进深长3.3米,墙体厚度0.6米。

7.七里凉亭

位于七里村狮子岭东北坡,据桂岭镇老人陈桂芬回忆,原亭中存有一碑,记载此亭始建于三国孙吴的黄武时期。由于当地群众有将老碑刻字磨平改刻新碑的习惯,亭中的老碑已全部不存。并且此亭已在1999年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原建筑式样更改严重。亭长7.2米,宽5米,墙厚0.4米,为青砖硬山顶瓦房,檩条直接搁于墙上。凉亭的作用是供履人歇息和卖茶水、粥和零食。亭上有两幅对联:“卜筑凉亭通桂北,修通大路畅湘南”、“时遇风来因久座,忽逢雨至为迟归”。清光绪版《贺县志·卷一·山川·七里凹》有记载:“七里凹,县东北一百六十五里,有茶亭,楚粤官路出此。”

8.狮子岭战壕

位于七里村狮子岭半山腰,环绕在狮子岭西、北、南三面,战壕深1.5米至0.8米,宽1.2米至0.7米,全长321米。是錾挖于地的壕沟。群众称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等人率红七军由湖南江华经古道挺进桂岭时,当地民团为拦阻红军进入桂岭圩所挖,原计划在狮子山对面的二层岭东坡也挖一条,但后来在开山发现红军是一支不欺压劳苦大众的部队,于是放弃了继续开挖战壕和拦阻的计划。现战壕全部淹没在荒草丛中。

9.竹关

位于凉亭脚(也称狮子岭、二层岭、七里坳)南坡,始建年代和荒废年代均不详,桂岭籍五代著名诗人翁宏对其有呤咏:“病卧瘴云间,莓苔渍竹关。”现仅余基址,在路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平台,古道从关的两个平台中部通过。古道在关的北部宽2.35米、在关的南部宽1.5米。关的东西两个平台长宽面积相同,均为东西长10.5米,南北宽7.5米,平台在南面高0.8米,北面与基址内的地表持平。平台四面由棕色页岩砌筑,石墙基厚0.5米。

10.华宝凉亭

5.仰口线虫病。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发展缓慢,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本病主要引起牛(特别是黄牛)发病,绵羊、山羊感染。

位于桂岭镇善华村田尾寨西,始建于明代,民国中叶荒废。1984年群众集资重修。在古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亭,为双亭。西亭座西向东,南北向开间宽4.65米,东西向进深长4.1米,为青砖硬山顶瓦房。亭的西北角有古榕一株。亭柱上有楹联两幅,分别是:“绿树映亭亭座客,清风拂座座留宾”、“楚塞秦关行不尽,清风明月赏无完”。东亭座东朝西,南北向开间宽4.3米,东西向进深长6.7米,亦青砖硬山顶瓦房。

11.大路井

在桂岭镇平安村上马寨,为古道行人补充水源的地方,共有两个井池。上井池为泉眼所在地,池圆形,直径1.2米,井壁由鹅卵石砌城,井水清冽,为饮水池。下池方形,边长2.3米,井壁由青砖砌成。下池中的水由上池流来,用于洗衣洗菜。井的西侧有一小水沟,多余的井水从水沟里排出。古道自井的东面越过小沟向南延伸。

二、对古道沿革的考证

历史上对古道的记载和研究不绝于书,现代考古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根据史证资料,古道发展历史轨迹如下:

1.春秋发萌。考古发现,桂岭山脉南北两坡古道沿途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春秋文物在器形、纹饰、材质、工艺上都具有极大的共性。如桂岭出土的夔纹陶、方格连云纹陶釜等春秋时期的陶器就与湖南江华小圩遗址中的出土陶器在文化内涵上高度一致。这说明至迟在春秋时古道已在沟通萌渚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秦汉用师之地。宋代史家周去非对桂开古道与五岭中其它四岭的交通线路进行了考证,同时指出了桂岭古道在秦汉用兵统一岭南中的作用《。岭外代答·卷一·五岭》“自秦以来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南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喻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彬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桂林城北二里一丘,高数尺,植碑其上曰桂岭,及访其实,乃贺州实有桂岭县,正为入岭之驿。全桂之间,皆是平陆,初无谓岭者,正秦汉用师南越所由之道。桂岭当在临贺,而全桂之间实五岭之一途也。”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对秦军入南岭的五条线路也作了记载,明确指出其中一路军经由临贺岭(即桂岭)一线。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引《广州记·张耳传》“:秦有五岭之戍,注云标名有五焉,裴氏广州记曰:太(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是五岭,其地今在州境无疑。”

秦平岭南后,在南岭筑新道,并派军屯戍。桂开古道首次作为国家战略设施得到修筑,并首次获得了官道的地位。

4.隋代桂岭县城为据守古道的险固之城。《资治通鉴》载,开皇十七年,隋将虞庆则在桂林讨平叛将李世贤,由桂开古道还潭州(湖南长沙一带),临桂岭观眺山川形势,赞叹桂岭县“此城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

5.唐代桂开古道成了文化交融之路。柳宗元贬永州,岳丈杨恁贬临贺,好友刘禹锡贬连州,由于三人交往均需经由桂开古道,柳宗元用“桂岭瘴来云如墨”的诗句描述桂岭至开山古道的难行。他们的好友浩初上人还为此在桂岭县长驻。五代,湖南诗人廖融处士也从衡阳经桂开古道来贺州看望桂岭籍著名诗人翁宏,翁宏引用柳宗元关于桂岭瘴云的诗句,通过对桂岭及古道上的关隘竹关进行描述向廖融作了答谢:“病卧瘴云间,莓苔渍竹关。”

6.明代,桂开古道得到了拓展整修,对古道的管理系统也全部署完毕。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两广总督吴文华为镇压广西东部一带的瑶族起义,委派贺县县令欧阳辉等人组织对桂开古道的整修。欧阳辉于是倡修佛子庙。明代还在英宗天顺年间调集桂西北的壮族士兵(亻良兵)在桂岭山脉南麓把守古道,并在桂岭山脉北麓设开山营把守古道。

7.清代,桂开古道主要是用来向岭北运送海盐。当时广东实行市盐制度,即通过市场满足盐的供求。广西、湖南都实行配盐制度,即由政府从广东采购食盐并跟据需要进行分配。

8.1931年对古道进行了重修。同年,邓小平、张云逸等人率红七军北上江西苏区经古道由湖南江华进入桂岭。

9.解放后,因公路替代,桂开古道逐渐荒毁。1968年,因贺江中游修建合面狮大坝蓄水发电,拦断了水路,古道的运输作用大大降低。1983年,桂岭至开山公路修通,古道逐渐荒疏。

三、对古道的价值评述

受南岭阻隔,五岭以北地区的文化、资源要进入到广西或者广西的文化和资源要越过五岭到达中原都必须经由湘江—灵渠—漓江所构成的越城岭线和潇水—萌渚岭峤道—贺江构成的萌渚岭线两条古道。因而越城岭古道和萌渚岭古道是广西地区与五岭之北进行沟通的两扇大门。而且由于灵渠在秦代开凿后,不久就废了。在唐代鱼孟威重新整治灵渠以前,受灵渠这个瓶颈的约束,越城岭古道并不能较好地发挥功效。而萌渚岭古道由于它的陆路地势平坦开阔,水路安全便捷。因而,在唐以前,萌渚岭古道事实上是岭北地区进入广西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正因为萌渚岭古道在广西历史上的独特作用,先秦以来而至于清末,广西历史发展进程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广西与五岭以北地区的文化交往融合都与这条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萌渚岭古道在推动整个岭南的历史文化发展上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萌渚岭古道北经潇水、湘水和汉水可连洛阳,南经西江、南流江、北流江和珠江可连合浦、珠三角,并可经徐闻出海。历史上的萌渚岭古道在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促进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维护岭南地区版图完整和防止割踞独立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水陆联运的形式存在的萌渚岭古道长达数千公里,而萌渚岭峤道是萌渚岭古道上的陆路地段,仅有110公里。桂开古道又是萌渚岭峤道的一小段,长仅8公里,是整个萌渚岭峤道的最好浓缩。由于峤道是古道的咽喉所在,历史上任何经过萌渚岭古道联系萌渚岭南北的重大事件都离不开峤道的作用。因此,桂开古道也就成了解读广西历史画卷的一把金钥匙。

萌渚峤古道同时也是一个道路管理系统,它由道路、城址、营寨、桥梁、长亭、关隘、码头、渡口、寺庙、烽火台、驿站等各种相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组成。萌渚峤古道桂岭开山段还基本保存古代道路系统的各种设施及其遗址,是古代道路系统的浓缩,它保存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道路系统。

Mengzhu Qiao History and Culture Trail Between Guiling and K aishan

Hu Qingsheng
(Hezhou Cultural Affairs,Hezhou Guangxi 542800)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Mengzhu Qiao played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eas,boosting the mixtureof Lingnan and Zhongyuan culture,safeguarding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preventing the independence,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Mengzhu Qiao ancient road and extant cultural relics.

Mengzhu Qiao;ancient road;investigation

K878

A

1673-8861(2010)02-0021-04

2010-03-15

胡庆生(1967-),男,湖南衡阳市人,贺州市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学、文物鉴赏。

猜你喜欢
开山凉亭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开山号子喊山歌
少林功夫拳(二)
车欲开山辟路 新概念必先行
凉亭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那边绿绿的小凉亭
开山利器 岩石一次分解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