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0-08-15 00:47汪云香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评教教学质量监控

刘 慧 汪云香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以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基础建设,健全和完善一整套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效机制,确保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江苏大学于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以来,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落实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系统地构建了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教学质量二级管理、三级监控,进一步推进‘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完善‘五制并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学校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的思路

(一)通过对教学运行全过程的研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影响教学质量的软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二是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三是优秀的师资队伍;四是良好的教学基础资源。本校正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通过完善教学监控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在本校“五制并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与指导,着力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形成评价、监控、反馈与激励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三)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确保长效机制运行有效

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主要包括各级教学委员会工作条例、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以及各项教学工作条例,通过管理工作规范和教学工作条例的制定,可以使教学管理协调有序,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行教学质量的二级管理、三级监控制度

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实行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的二级管理,其职责分别为:校级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从组织和体制上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院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的各项教学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对所属专业的教学计划、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检查等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并指导各系对所属教师和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其职责分别为:教务处代表学校行使全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职责,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案,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调研,对各院(部)系(教研室)、各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质量评估等。学院(部)教学督导员负责对学院各专业教学运行过程实施全面监控,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风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协助教学院长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等工作。系(教研室)同行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研和教学改革,反馈教学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师生质量意识

2005年以来,江苏大学在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配合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完善,重新修订、制订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编印了《江苏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江苏大学实验及设备管理制度汇编》、《江苏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江苏大学教学运行及管理工作规程》等。形成了一套包括教学法规、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职责在内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这些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一方面使教学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为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四年一修订”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规范。并且在总结2003级本科培养计划实施和推行学分制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强化基础平台、推进大类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修订了06级本科培养计划,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配合学分制建设,学校又配套推出优培制、主辅修制等,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自2007年开始实行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计划”,即“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着力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优才优育。

(四)以青年教师过教学关为基础,建设优质教学团队

针对青年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情况,2003年起在全校实施“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该计划将教学工作分为岗前培训、相关水平测试、跟班听课辅导、备课、试讲等16个重要环节,要求青年教师在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整地经历所需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培训,并在相应的考核中达标。该项工作由各学院教学院长负责,作为年度考核目标之一。2005年起,还规定申报讲师(含专职政工、临床带教讲师)职务者,必须取得“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考核合格证书,否则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截止2009年7月,全校共有675名青年教师(助教)顺利地过了教学关。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幅度提升了主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满意度逐年提高。

2007年,本校提出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将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的培训工作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了以教学名师领衔,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负责,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理想的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实施“教师脱稿授课”计划。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够在“走上讲台、立稳讲台”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站好讲台”,本校推出了“教师脱稿授课计划”,其基础是教师要写一个好讲稿,在课堂教学中有“讲稿”而不唯“讲稿”,做到准确、熟练、高水平地讲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授水平。学校通过成立校、院二级“教师脱稿授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了加强领导、加强考核、分部落实、责任到系(教研室)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06年底,全校主讲教师基本做到了脱稿授课,新开课教师做到了在开课两年内达到脱稿授课要求。

2.提倡教学手段的改革,把好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质量关。针对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数量越来越多而质量却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推出实行“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对即将进入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严格的审核,要求只有被评为优良并获得使用证书的课件才准许进入课堂。第二,加大投入,立项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建设工作,提高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质量。第三,建立校优秀多媒体(网络)课件评奖制度,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3.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通过成立校、院二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领导小组,逐项审核全校各专业、各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实验内涵,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了实处。2005年本校完成了13个校、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全校主要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2006年,完成了老专业和新建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

(六)实行“四位一体”综合改革,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基础

在学校“四位一体”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科带专业,以课程促教学,从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抓起,实施‘课程建设162工程’,狠抓‘两精一品建设工程’,将‘特色打造’和重点建设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1.专业建设方面,结合办学历史和自身优势,针对社会需求,高起点创办新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全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本校顺利完成了20个新办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截止2007年,共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省级高校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高校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9个校品牌专业,7个校特色专业。

2.课程建设方面,通过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有效推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先后建成了校级优秀课程110项,校优秀课程群13个;省优秀课程52门,优秀课程群3个: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设计系列技术基础课程群、医学检验主干课程群等。2007年《电路》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3.教材建设方面,首先通过建立教材评价体系,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第二,专门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加大教材投入力度,资助教材建设。第三定期进行教材评优工作,促进教材改革与更新,提高教材质量。2005年以来,我校8本教材获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3本教材获准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重点立项,21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

4.实践教学方面,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项目投入为形式,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创建高水平教学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本校共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校开出的实验项目基本技能训练占30%,综合性实验占50%,专题研究性实验占20%。2006年,学校确定“机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综合训练项目研究”等26个校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以及20个工业中心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予以资助立项。

三、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在本校“五制并举”(包括学生评教制、同行教师和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收集制)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评价,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案,确定了教学质量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实施对教学工作各环节、各部分的全面评价。

3.依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学生网上评教的基础上,开设了学生评语窗口,全体学生在对所有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可以通过给教师留言,对教师教学进行定性评价或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该窗口不仅适用于对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也适用于对实践性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等)指导教师的评价。

4.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中引入督导全过程跟踪检查制度。督导组通过对实习阶段、选题阶段、设计或撰写论文阶段、答辩阶段和后期督察阶段这五个贯穿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阶段进行检查,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3年起本校每年从各专业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百余篇,并将摘要汇编成册用于交流。通过加强检查和开展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等,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005年以来,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9篇。

(二)建立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

1.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并及时反馈。首先,教务部门将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结果每学期按学院反馈给教学院长,监控电话和信箱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予以答复和处理,其他各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汇总后反馈给相关学院和部门。其次,各学院、系将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或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的收集与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信息闭合系统,为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纠偏和正确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而准确的依据。

2.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设定不同权限查看学生评教结果,形成动态反馈。在每学期末学生评教结束后,任课教师有权限查看学生对自己所授课程的评教测评分以及评语,教学院长有权限查看本学院所有教师所授课程的评教测评分以及评语,而教务处则负责监控全校教师的教学情况。这为师生及时交流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处理各种教学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使本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过程。

(三)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1.引入质量系数。学校从2003年起对校核心课程任课教师的年终考核引入质量系数,根据学生评教结果,结合教学检查员的测评成绩,即测评成绩=学生评教*0.8+教学检查员评教*0.2,将排在前10%的任课教师的质量系数确定为1.1,课时津贴按标准的110%核发,将教学质量效果较差的教师采用0.9的质量系数,真正将教学质量的评奖、考核与相应的奖惩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教学条线评奖制度,奖励时做到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将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师讲课竞赛奖、优秀教材奖、优秀多媒体(网络)课件奖等10项教学条线各类奖项落实到实处,将教学得奖与科研得奖一视同仁,以此激励教师的参与积极性。2004年以来“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等18个教学科研项目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实施了教师晋升职称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要求晋升中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过教学关,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良以上;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达不到优秀的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2005年以来共有5位助教、4位讲师以及2位副教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由于教学考核未达标而被一票否决。

四、结合“质量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全面长效的机制在于不断创新改进,为了使本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真正长久有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拟发了《江苏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将学校的“质量工程”分设5个子工程和20个具体建设项目,全面部署如何结合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进展来推进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1]张昆仑.强化本、专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

[2]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申海燕.高校实验教学的新概念与新体系[J].高教论坛,2007,(4).

猜你喜欢
评教教学质量监控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