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泛读教学模式探究

2010-08-15 00:47李青芮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学习者探究

王 玲 韩 莹 李青芮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第一重要的技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人们习惯于将阅读教学分为精读和泛读教学,并配以相应的教材。许多教师认为泛读教学就是在精读学习的基础上再多读所谓泛读教材上的一两篇课文,并给以逐字逐句的讲解,这实际上是泛读学习的误区。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哈罗德.帕莫(Harold Palmer)早在其1917年出版的《科学研究和语言教学》一书中已开始使用“泛读”(extensive reading)一词以将其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区别开来,前者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后者则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皮茨堡大学语言学院从事在美国留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C.B.Paulston将泛读定义为“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自己的速度在无老师的指导或帮助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外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而学会阅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泛读强调的是更多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阅读。泛读并不神秘,更不困难,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母语从事的大量阅读活动如报刊、杂志、小说等的阅读都可以理解为泛读。泛读过程中,相对于个别字、词、句,读者更加关注文章整体意义,正如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细节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

通过泛读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语感。克拉申(Krashen)认为阅读是学会写作的最重要元素。Neville Grant将泛读意义归纳为:提高学习者语言技能,扩大知识面,学习新单词,并了解词汇更多、更广泛的意义,促使听说写能力全面提高,更主要的是通过广泛阅读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泛读能更好地解决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将课内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泛读教学应区别于精读教学。文章就英语泛读教学模式的构造,做了些探讨。

一、泛读教学的特点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泛读首先就是广泛、大量地阅读,但是,语言教学中“泛读”不仅仅有“广”的含义,阅读要有持续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母语阅读的过程是日常和终身的。此外,阅读的基本出发点是其快乐性和实用性,比特来丝.迈库勒克(Beatrice Mikulecky)就称其为快乐阅读(pleasure reading),因为只有当学生被阅读所吸引才能成为流利的读者,也才渴望学习新技能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

德以及巴福特(Day and Bamford)很好地为我们归纳出了泛读的一系列特点:尽量多地阅读;阅读材料的语法难易度和词汇量应在读者的能力范围内;阅读材料主题和特点要多样化;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能强迫他们阅读不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的目的是娱乐、获取信息以及一般性理解等。我们可以认为阅读基本上是个人行为,首先,不同语言程度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阅读,而毋须锁定为一个固定模式;其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要读什么,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Elly也认为,阅读是为了得到愉悦的感觉,要把握好阅读材料的难易度。

二、英语泛读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针对泛读量大、难易度适中和注重兴趣的特点,笔者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综合英语》课教学中尝试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和督促并给予一定平时成绩、综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指导原则定为: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主要是课外)时间和各种学习资源,注重实效性和趣味性,尊重学生各自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并如巴福特认为的那样,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阅读,跟踪记录学习进度。据此,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进行课堂教学时,特别关注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上。

1.材料的选择

由于我们国家全民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导致大量英语期刊、杂志、书籍、报纸等的出版,材料多样化且取之不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

通过研究,劳弗(Laufer)建议要想理解文章并有所收获,学习者至少需要了解全文95%的字词。这一比例应该说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即i+1假设。为了解释学习第二语言困难因素,美国南加洲大学语言学系教授Krashen.S.D.于1977-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五个假设,其中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当人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因此,语言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获得比现有水平更高一点的语言输入。假设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是i,则下一阶段应该获得的输入应该是i+1。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外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已获得的语言能力)等获得对输入内容的理解。如果输入的内容远远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2,或者是和现有水平一样,即i+0,这两种情况下的习得都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根据学生个人情况,5%或稍多的生词量在阅读材料中是较为适中的。

2.课外阅读的前期准备

学生开始课外阅读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泛读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做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向学生详细介绍泛读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切实可行的具体详细的方法。首先就必要性而言,将母语学习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加以比较,要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母语进行了难以计数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阅读,而以第二语言——英语进行的阅读却屈指可数,大量阅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可行性来自于我们国家和全民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导致大量英语期刊杂志、书籍、报纸等的出版,材料多样化且取之不尽。

前期准备最为重要的一步是详细以书面形式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和课堂陈述的方法:课外阅读要选择环境舒适,不受干扰的地方为宜。阅读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有持续性,最好能每天坚持,在初始阶段教师可规定一个最低限额。笔者在第一学年每周一至周五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2页,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和难易度,不宜将大量时间花在查字典上;阅读材料为开放型的,不仅仅局限于指定的某一本或几本教材,报刊、杂志、小说、网络等均可使用。阅读过程中要就阅读时间、地点、文章或书籍题目、作者、页码作简单阅读记录,并做一句话总结,一星期一次将最喜欢或记忆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写成15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以备用于每周一次的课堂小组交流。阅读笔记的写作内容及方法,写作内容因题材而异,如果是议论文,应包括论点、论据,如果是叙事文,应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如学生能对文章加以点评和自己的感悟则更好。

3.课堂教学

每周固定某一天为阅读交流和课堂陈述时间。开始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学生分为3-4人的小组,每位同学在小组内口头交流自己写成周记的短文。每一位学生一学期内至少在全班做一次阅读讲述,具体时间在开学的第一次课由学生自定,课堂陈述时可偶尔看讲稿,但不允许照本宣科,讲述过程中以加分形式鼓励学生配合以图片、实物、PPT、游戏、互动等,以增加此活动的生动和趣味性。听众人手一份讲述质量评定表,此评定表即可作为对他人的评定标准,又可作为自己讲述准备的参照。

阅读量和课堂讲述质量作为平时成绩共占期末成绩的10%,阅读量大、认真的学生可以得到额外加分。

4.网络探究式学习(WebQuest)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学年在同样的班,笔者尝试使用网络媒体进行泛读教学:网络探究式学习(WebQuest)。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因特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Quest”。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的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网络探究式学习(WebQuest)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束语。伯尼·道奇博士在接受美国“教育世界”网站采访的时候指出,WebQuest区别于其它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WebQuest通过广泛阅读、整合资源、交流思想、把单个的信息与整体的结构相联系、把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等,以达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达到Biggs等提出的学习者亲身致力、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深层学习,即一种深入的、有意义的,能够导致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持久改变的学习,这种学习不只是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同时其身体、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也得以成长。

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WebQuest,即短期和长期探究学习: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

WebQuest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看到任务之后,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去分析这些任务的可行性、重要性等等,甚至会构想或实际制定出一个解决问题的计划;运用分析、评价能力,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地址找到相应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和加工;收集完资源后,运用综合评价能力完成自己的作品或是解决方案;最后,学生不仅可以对自己或他人完成的作品或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整个WebQuest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对教师的WebQuest授课计划进行评价,并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评价和综合的能力运用。

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谓得天独厚,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在二年级上学期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中,由于是开始尝试的阶段,笔者主要采用了短期探究学习。通过抽签方式将全班分为3-5人不同小组,第一次的WebQuest由笔者制作作为模式供学生参考,以后每两个星期由小组轮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各制作一期。全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WebQuest提供的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回答任务部分的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愿和抽签相结合的方式做出汇报(presentation),由各个小组根据评价量表对他们的汇报给出成绩,取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

三、结论

各个阶段结束后,请学生对本阶段的学习在课堂和自我两方面进行反思性评价。学生反馈意见为: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改正了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如在阅读时要将每一句英语翻译成汉语、每次遇见生词都查字典等;增强了在面对公众讲述时的自信心;由阅读带动了听、说和写尤其是说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思维模式等。由于这一框架模式下的泛读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1] 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阅读因素分析——一份实验报告[J].外语界,1986,(5).

[2] 王跃.http://blog.hjenglish.com/cettest/archive/2005/07/03/81205.html,2009.

[3] Biggs,John.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Open Oniversity Press,2003.

[4] Elley,W.B.Acquiring literacy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effect of book-based programs[J].Language Learning,1991,41(3),375-411.

[5] 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ergamon Downloadable from http://www.sdkrashen.com/SL_Acquisition_and_Learning/index.html

[6] Elly,W.B.and Mangubhai,F(.1981)‘The impact of a book flood in Fiji Primary Schools’.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 tional Research,Wellington.

[7] Day,R.and J.Bamford,(1988).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pp. 7-8.

[8] Grant,N.The Benefits of Extensive Reading (ER),http://english.cersp.com/ketang/gaozhong /200509/12.html.

[9] Laufer,B(.1989).What percentage of text lexis is essential for comprehension? In C.Lauren & M.Nordman(Eds.),Special language:From humans thinking to thinking machin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0] Mikulecky,B(.1990).A short course in teaching reading skills.Reading,MA:Addison-Wesley.

[11] Palmer,H.E(.1917).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s.London:Harrap.Reissued in 1968 by Oxford Univer sity Press.

[12] Paulston,C.B.& Bruder,M.N.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学习者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