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

2010-08-15 00:46王金奎
关键词:模式化机能遗传

王金奎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论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

王金奎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通过对格塞尔心理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首次提出了其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观包括成熟、心理成长、行为模式以及心理观等部分.其中,心理观构成了其整个心理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成熟 心理成长 行为模式 心理观

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他以研究婴幼儿的行为发展而闻名于世.格塞尔以成熟说为理论基础,从形态学的角度描述了儿童的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成熟而存在,伴随着成熟而发展;没有成熟,似乎也就没有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他认为儿童的行为是按照一个模式化和可预期的方式变化的.动作的发展之所以是模式化的和可预期的,是由于这种发展已经由基因预先决定好了.在他看来,行为是个体全部的心理表现.研究了行为就等于研究了心理.所以,他开展了对行为的长期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据此概括出了行为发展原则和婴幼儿行为发展量表.

1 成熟说

格塞尔根据当时已有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儿童发展的成熟概念.他认为随着个体的成长,基因将所包含于其中的遗传信息自然地展现出来,以决定和指导个体生理结构及功能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格塞尔把这个由基因所决定和指导下的发展过程称为成熟(maturation).

格塞尔认为,从生物学上来说,个体生命的开端应该是受精卵形成的一刻,而不是出生那一刻.年龄和生命周期的起点都应当从受精卵形成的一刻算起.他说,受精卵已经是一个生命个体了.基因普遍存在于生命个体全身的所有细胞中,指导和控制着每个细胞的发展和变化.生命个体受基因的指导而不断地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它要依次经过如下几个连续的阶段:受精卵、胚胎、胎儿、新生儿、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熟期和老年期.这些阶段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格塞尔认为,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中,基因不断地与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细胞质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基因是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根本力量,是成熟过程的最根本的动因,而细胞质也仅仅是环境因素.另外,格塞尔还认为,不管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成熟是按照一个预先决定好的顺序发展的,这个顺序也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儿童在达到某一成熟水平时的年龄可能是不同的,但他们都要经过同样的顺序,这一顺序对人类来说是一样的.总之,在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体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以基因所指导着的生理成熟为基础的一个顺序的展开过程,而基因是这个过程的最后的生物学根源.

格塞尔也用著名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成熟的观点.他指出,“成熟力量在儿童行为模式中的巨大影响也就昭然若揭了.”[1]除此之外,他的两名研究生斯塔耶(1930)和希尔加德(1933)的实验结果也都与格塞尔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也即早期训练对婴儿和儿童行为的发展只有轻微的或暂时的影响.格塞尔的试验研究的是儿童的运动性行为的发展是受成熟因素支配,而其两名研究生的实验证明了儿童的语言、记忆等的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也是受成熟因素支配的.这些实验一起证明了成熟支配着成长的每一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因此,格塞尔说:“儿童的神经系统是按阶段和自然的程序成熟的……儿童所有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熟规律支配的.”[2]

2 心理及其成长

2.1 心理的含义

关于心理是什么的问题,格塞尔前后的表述不尽一致.

1943年,格塞尔认为:“心理(the mind)实质上是大量持续成长的行为模式的总合.一个行为模式就是或多或少定型化的运动和行为.”[3]那么什么是行为模式呢?格塞尔举例说,眨眼,用手抓握物体,用舌头吐出一个物体等由身体的某一部位所做出的一个反应,就是一个行为模式;坐立、站立、爬行和行走等全身的反应也是一个行为模式;婴儿用眼追随一个摇摆的玩具是一个行为模式;婴儿伸出胳膊,并用双手抓住那个玩具,然后放到嘴里,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行为模式.格塞尔认为,构成有机体的成百上千万的微小的肌肉细胞组成束,并与韧带和骨骼相连.由成长力量组织起来的成百万的神经纤维将贯穿在这些肌肉组织中.冲动通过神经纤维进入肌肉纤维而引起运动.这些运动会以某种模式呈现出来,我们就可称其为“行为模式”.

1946年,格塞尔又认为:“心理是一种正在成长的结构.”[4]这个结构包括生理和功能两个层面.从生理层面来看,心理就是一个由神经和神经管道构成的巨大的迷津,一个由分叉的纤维和精细的纤毛所构成的微观的神经纤维网络;从功能层面来看,心理就是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行为具有非常多样的行为形式,并且这些形式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有规律.因此,心理也可类比为一块交织复杂的织物,一快可持续成长,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新形式的织物.简单地说,心理就是神经系统和由神经系统引发的行为的总合.

格塞尔上述“模式论”和“结构论”的两种心理概念尽管不一致,但并不矛盾,而是一种从属的关系,即“结构论”包括了“模式论”.两种提法各有优点,“模式论”突出了格塞尔的研究焦点,即儿童的行为.“结构论”不仅强调了行为,而且还强调了行为所赖以发生的内部生理原因,即神经系统.这体现了格塞尔的成熟说和“结构决定机能”的观点.

2.2 心理的成长

2.2.1 心理成长的动力

在论述心理的发展时,格塞尔特别使用了成长(growth)这一概念.他认为,不管是神经系统的心理,还是行为模式的心理,它们都是可以成长的.并且这种成长的原因和动力都是来自于有机体内部的自然成熟.这种成长能力是生命有机体先天就具有的,是生物进化300万年的结果.他说:“心理可以被看做一株植物,而不可比作一块泥土.因为泥土不能生长,泥土完全是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植物的生长力量主要是从内部形成的.”[4]也就是说,成长的动力是生命有机体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它只能来自于有机体,而不会来自于环境.

2.2.2 心理成长的实质

心理成长的实质就是神经系统的成长.神经系统由几百亿个神经元构成.神经元具有无限的生长能力.在胚胎期和胎儿期,神经元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着.5个月的胎儿,就具有了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1200多亿的神经元.这就奠定了行为模式所赖以发生的基础.在整个发展周期中,这些神经元继续生长和重组着.心理的生长就是由这种可生长的神经元所构成的神经系统的生长.神经模式构成了所有行为模式的基础,心理的成长是一个以神经模式化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化过程.格塞尔说:“成长的心就是由组织(the tissue)构成的巨型网络系统.心之所以能够成长,是由于组织在成长.”[4]“正是这个巨型神经网络系统使婴儿成为一个多产的创造者,使儿童成为一个令人惊讶的无线电话机(walkie-talkie).”[4]

3 行为发展的原则和形式

在界定清楚了心理的实质和心理成长的实质就是行为和行为的发展之后,格塞尔着手对行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并从中概括出了行为发展的原则和形式.

3.1 行为发展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条原则是描述儿童机体和动作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即发展是按照一定方向有系统、有秩序的方式进行的.正像格塞尔说的,儿童的发展不像气球那样是对称地、均匀地胀大,而是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种发展的方向性表现为从头到尾、从中心到边缘、从尺骨到桡骨3种情况.

2)个体成熟原则.成熟是格塞尔整个理论体系和数量化研究的基础性概念.他认为,成熟是基因所决定的整个有机体结构和机能的有序并可预测的形变过程.其中,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等是结构,而由这些结构所架构起的行为、动作系统是机能.按照他的逻辑,基因决定着结构的发展,依次地,结构决定着机能的发展,这整个发展链条都是按照一种自然早已安排好的方式发展的,环境不能影响这个发展链条的顺序、步骤和模式,而至多对其前进的速度产生一点影响.

3)相互交织原则.人的体格形态、骨骼、肌肉系统在解剖上是双边对称的.如大脑两半球、双眼、双手和双腿等.这些成对的器官甚至自身对称的单个器官的发展都经历着一个相互交织的发展原则.成对的器官是以相互交替占优势的方式或者是以互补的方式发展的,最后将优势固定在一个器官上.格塞尔认为,相互交织原则可以应用于广泛的行为中,如爬行、利手、视觉以及儿童的绘画行为等.

4)机能不对称原则.这个原则是相互交织原则的一个特例,但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原则.格塞尔观察到,并不是所有方面的发展都是以相反的力量和相互交织的形式得到平衡的.相反,当儿童从一个偏斜的角度进入一项活动时比起从正面对称位置进入这项活动时,通常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种从一边着手的倾向就是机能不对称原则.儿童并不总是从对称的中间面对他面前的世界,而是从一角面对.他形成了对单边倾向的偏好,如利手、利眼和利脚等形式的单侧性.

5)自我调节的波动原则.自我调节的波动原则就是指有机体的成长是在趋向于稳定的前进和不稳定的前进之间的一种波动.然而,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尽可能高级的平衡和稳定状态.正是通过这种相反的和对立的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之间的波动,有机体以一种尝试的方式寻找着自己的最佳发展路线.格塞尔说:“正在成长的有机体并不是按照一条直线前进的,而是在两个自我限定的点之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5]3.2 行为发展的形式

格塞尔是从模式和梯度两个角度来说明行为发展的.格塞尔认为,行为是具有模式的结构,行为的发展就是行为模式的发展.1943年,格塞尔将行为模式的发展称为行为的模式化过程(the patterning process).他认为,作为行为的发展是伴随着神经系统的成长而成长的,在速度和步骤上与神经系统的成长是同步的,在模式上与神经系统的成长是相似的.成长引起了神经细胞的模式变化,相应地也引起了行为模式的变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就是心理成长的一个度量.格塞尔说:“心理的成长不能用英寸和磅来衡量,而应当用行为模式来评价.”[6]

1946年,格塞尔还提出了成长梯度(the growth gradient)的概念来说明行为的发展.所谓成长梯度,就是儿童向更高级的行为水平发展所经过的一系列成熟阶段和成熟等级.成长梯度可说明心理成长的机制.在一个成长梯度中,随着成熟,新的行为按照顺序相继出现.其中,每个新行为都是从旧行为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包含了旧行为.例如,婴儿在15个月大时快速而熟练的将积木搭成塔状的行为就是前边所有行为的一个浓缩.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行为的模式化和成长梯度的含意实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指的是由神经系统的成熟顺序所决定的行为模式的变化顺序.随着成熟水平的提高,行为模式就会按照基因预先决定好的程序自然地展开,表现为行为越来越复杂.

4 格塞尔的心理观

格塞尔的心理观是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身心关系、结构和机能的关系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4.1 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是共同发生作用的.在遗传和环境之间做出过分的区分是人为的,两者在实质上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但是,遗传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有机体的成长动力根本上来自于内部的遗传因素,其成长的顺序、模式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而环境只是起着一个支持、调节、反映的辅助作用,它不能决定发展的进程和顺序,因为环境没有生长能力.遗传是一种积极因素,具有生物性的活力,而环境是一种消极因素,没有生物活力.总的来看,格塞尔在原则上和理论上是一个二因素论者,认为遗传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共同对发展起作用.但从其具体的研究中所表现的来看,他并没有将遗传和环境放在同一个起点上,而是将环境放在了遗传之下.所以,他实质上是一个遗传决定论者.王振宇认为:“所谓的遗传决定论指的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中把遗传,或说把先天因素列在第一位的观点,绝不是只讲遗传否认环境作用.反之,环境决定论也是如此,他们也并不是只讲环境而否认遗传因素的作用.”[7]

4.2 身心同一论

格塞尔认为,人的心理实质就是神经系统和行为模式系统的组合.在解释心理的本质时,他不认为有一个独立于身体的精神力量存在,反对在行为或神经系统之外建构任何心理主义的概念.他说,从一元论的客观科学的立场来看,婴儿的心理就是一个复杂而整合的反应系统,是通过行为的形式、姿势、运动、抓握、摆弄、手势、言语、社会适应等模式表现自身的.同时,心理的成长也是一个以神经模式化过程为基础的行为的模式化过程.格塞尔说:“如果我们认为精神是一个处于幕后起操纵作用的神秘力量的话,那我们就进入了歧途.”[8]可见,格塞尔是一个唯物论的身心同一论者.

4.3 结构决定机能论

美国生物学家,哲学心理学家考希尔(George Coghill,1872-1941)通过实验证实[9],有机体的行为作为一种机能并不是由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内部的神经结构自发产生的,是神经系统自发活动的结果.结构是机能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出现一定的结构,才会出现一定的机能.这就是结构决定机能的思想.格塞尔吸收并发展了考希尔的思想,将其贯穿在了自己的理论中.格塞尔认为整个有机体的发展,是基因指导下的一个自然成熟过程,所以,结构和机能也是整个有机体生物成熟的结果.成熟首先表现为神经结构的成熟,一旦神经结构准备好了,那么相应的行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神经成熟之前,行为不会发生.神经系统的成长是一个模式化过程,相应地,行为的成长也是一个模式化过程.

[1]Ames L.Arnold Gesell--Themes of His Work[M].New York:Human Sciences Press,1989:

[2]Gesell A,Ilg F.Infant and Child in The Culture of Today[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3:11.

[3]Gesell A,Ilg F.Infant and Child in The Culture of Today[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3:16.

[4]Gesell A,Ilg F.The Child From Five To Ten[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6:19.

[5]Gesell A.The Ontogenesis of Infant Behavior[A].In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C].London:Chapman&Hall Limited,1946:358.

[6]Gesell A,Ilg F.Infant and Child in The Culture of Today[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3:17.

[7]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

[8]Gesell A,Ilg F.The Child From Five To Ten[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6:18.

[9]Goghill G.lnfancy and human growth[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8:360.

Abstract:By recapitulating and summaying of Gesell's theory of psychology,this article proposes his view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The view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omprises mature,psychology grows,behavior-patterning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view,And the psychological view constituted philosophical basis of view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aturation;mind-growth;behavior-patterning;psychological-view

〔编辑 李海〕

On Gesell'View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ANG Jin-kui
(School of Medicin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B844.1

A

1674-0874(2010)03-0084-04

2010-04-09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GH-06067]

王金奎(1972-),男,山西广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方心理学史和心理学流派.

猜你喜欢
模式化机能遗传
非遗传承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透气感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