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庄子观及其“情情”视阈下的齐物境界

2010-08-15 00:42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齐物视阈庄子

高 源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红楼梦》的庄子观及其“情情”视阈下的齐物境界

高 源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红楼梦》;庄子观;情情;不齐之齐

20世纪的庄学研究或是在传统范式下用训诂、校勘等方法来疏证《庄子》,或是以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来解构《庄子》,展现了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转换和研究范式的转型[1]。这样的诠释旨趣与视域转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现实诉求。无论是从个人内心体验出发,还是以外在社会政治的影响为背景,都显现了庄子哲学和庄学研究的多维向度。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则大量地融摄庄子思想并展现了独到的庄子观。本文拟从《红楼梦》“情情”范畴与庄子思想关系的角度出发,看庄子对该小说运思章法的影响以及小说视阈下的庄子,在此基础上探讨《红楼梦》的哲学境界和形上思辨。

一、“情情”及其视阈下的庄子之境

作为“《庄子》《离骚》之亚”的《红楼梦》,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其“笔势蜿蜒纵肆,则庄子《南华》,差堪仿佛耳”(第六回墨眉)。而庄子孤傲无待、超拔混世的“逍遥游”思想,在《红楼梦》看来是一种“情情”的玄冥之境和诗意的生存艺术,并以伤时骂世之旨在杂染世间中体现,具体而言: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三无”消泯意识 ,既是《红楼梦》“无材补天”的无用之叹,亦是其表达“情情”境界形上学的借径。②大智若愚的庄周智慧以“癞头跣足、疯疯癫癫”的僧道形象传达了“葫芦”(糊涂)的意蕴。③小说以“劫终之日复还本质”(第一回)的复归形态,体现了庄子“无情”之情的超然和逍遥。因此,庄子的“无无”(宇宙观)、“三无”(人生观)、“无情”(解脱观)思想都在《红楼梦》之“情情”范畴中得以呈现。

1.“情情”玄冥中的浑沌观

十九回庚辰夹批(脂评本迄今有十二种,本文以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真貌的本子甲戌、庚辰为底本和依据)云:“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虽脂批曾释“情不情”曰:“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第八回)但对“情情”范畴的界定却较为模糊。若从后之“情榜”和全书之旨看,这种避开“情情”范畴规定的手法似有其特别的原因:①“情情”不仅是一种高级境界,亦是全书的核心范畴。按“情不情”之“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义,其似有儒家“天人合一”、道家“万物一体”、佛家“无情有性”的深层意义。已经“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第五回),故高于“情不情”境界的“情情”自然是自我的超越和消解,实难界定。②“情情”的模糊性使其有多重意蕴,从而与《红楼梦》“一击两鸣”“烟云模糊”的庄周笔法相照应。③“情情”本身是浑沌的摹状,其玄冥之境和复归之情“不可道”。浑沌是一种无分别的原始状态。庄子云:“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即违背浑沌的自然之性而修之以文饰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但世人却认为这种文饰是“智”,浑沌自然则是“愚”。“智”“愚”之辨透彻地揭示出庄子的本体与境界之一如。

《红楼梦》第二回“智通寺”一段文字。展示了贾雨村视野中庄子的“浑沌”形象:“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旁有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出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脂批指出“智通”与“聋肿”的鲜明对比展示了《红楼梦》对庄子“浑沌”的理解:①未涉世时的朴素本真之质,如青埂峰上之粗石然;②经历人世万千后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之状,“以情悟道”者(第五回)。而从贾雨村“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正文看,“聋肿”实则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后的返璞归真的状态,是回环的自我否定。虽然贾雨村因诗悟道,似能觉察“翻过筋斗”的大智慧,但依然识不破“聋肿”的现实相状,这是一种自作聪明,即世俗人在“悟”“迷”“智”“愚”“通”“滞”“真”“幻”等多重悖论中的真正迷失。这种自以为聪明但逃脱不了“愚”的现实怪圈,展示了梦醒不分、真假难辨、迷悟一如的人生洞见,是《红楼梦》借“智通寺”之寓,在“情情”范畴基础上的庄子的浑沌观。

2.“情情”消融义中的无用观

青埂峰上之复归前后的形上之石,兼具“无材补天”与“炼情补天”之义。前者是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表达,后者是“情情”回归的自我消融境界的显现。而“石”的前后状态都是“无”的情境。同时,从“无”到“无无”的历程本身也具“无用”和“有害”的现实意义。正如《红楼梦》二十一回引《南华经》之句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山木自寇,源泉自盗”旁有脂批曰:“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这是《红楼梦》“情情”视界中庄子的无用观的明显例证。

二十二回中林黛玉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续偈来表达其“情情”在贾宝玉“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之“无”基础上的自我消融精神。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角度来看,“情情”境界沟通了庄子之“无无”、佛教之“空空”与道教之“重玄”。具体而言:①庄子通过光曜言“无无”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庄子·知北游》)因此,光曜感叹他还未到“无无”的最高境界,即超越有无而回归大道的自我消融精神。②从佛教角度看,《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非常非灭故。”[2]佛教“空空”思想认为“空”虽然否定了“无”“有”各自的执着,但“空”本身就是一种“滞”。而“空空”正是一种自我溶解。③从道教的角度看,“重玄”与“空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成玄英在《老子》一章疏曰:“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在这种“不滞于不滞”的思辨下呈现出玄冥状态,而“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之“情情”亦承继这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如宝钗则直接引用《坛经》,以神秀和惠能的“渐修”“顿悟”的偈语来开悟宝玉。

另一方面,凤姐的生命悲剧也是其表达庄子“无用”观的借径。第五回脂批:“警拔之句。世之如阿凤者,盖不乏人,然机关用尽,非孤即寡,可不惧哉 !”如《庄子·箧篇》言“: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扃之不固也。”即王熙凤用尽机关体现世之聪明,但所有的防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用”故而“无失”进而“大用”。

3.“情情”自然蕴中的无情观

《红楼梦》最终以石之复归的“情情”超越之境来展现庄子的“无情”之情。《庄子·德充符》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是是非非的分别在庄子看来是种“情”,而“无情”是在超越是非爱憎、顺应自然、显现本性的角度上挺立的。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楼梦》之作者是也。”[3]193从“智通寺”一段文字看,《红楼梦》恰恰认为庄子是天真和世故的统一,因世故而天真。另一方面,庄子之“无情”是形上域中的境界和工夫,而《红楼梦》之“情情”在这一维度上也体现了本体、境界、工夫一体的和合视阈:其本体是“浑沌”之和合生生道体,其境界是自我消融和超越的诗意之情,其工夫是自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宇宙大解脱。如王国维言:“彼(贾宝玉)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箧》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3]230此时《,红楼梦》以“情情”的形上视阈来看庄子的“无情”,表现其自然和超越的情境。在这一维度上“,情情”与庄子之“道”一样,是境界形上学意义上的。

有学者将“境界形上学”界定为“对形上存在的觉悟”,认为觉悟渗透了主体性的内容和境界的含义[4]。但“觉悟的主体”内在隐涵了一种危机。境界形上学既是本体的不可界定的存在(being),同时也是自我消解的境界,其“模糊”和“自虚”的合一性体现了自尔的特征,自尔本身没有主体。王国维讲“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3]211情情,是种自我的超脱,其至“无无”之境时,主体的泯然与浑沌是自然的结果。如王国维言:“《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3]229所以,“情情”与庄子之“道”作为境界形上学是泯然主体性的,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共同消解。因此,和庄子的境界形上学一样,《红楼梦》“情情”境界消融“有无之境”而具备自我超越的特质。

二、好了观中的不齐之齐

除了庄子之“道”和“逍遥游”境界对《红楼梦》境界形上学的影响外,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亦渗入《红楼梦》的哲思中。“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以及“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谶词,都体现出齐物视阈下的不齐精神。《红楼梦》在破除对经验世界善恶是非美丑执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立出“情情”的境界,并在“好即是了”的辩证中超越对“不齐”和“齐”的偏执。

庄子齐物论体现着宇宙意识与天地精神,它既是“齐物之论”亦是“齐同物论”。所谓“齐物之论”,曰“: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至于“齐同物论”,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但另一方面,庄子强调“同德天放”“,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庄子·马蹄》)徐复观认为庄子“其反仁义礼乐是为了超世俗之所谓仁义礼乐。”[5]冯友兰释庄子道通为一时说“:他不废应付事物,而仍能有他的境界。”[6]因此《,庄子·寓言》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

在《红楼梦》看来,偏执于“齐”或“不齐”都是对庄子“不齐之齐”论的误解。“齐物之论”与“齐同物论”即含蕴宇宙万物万观的平等,个人精神的自由解放即是宇宙万物的自由解放,也即“道通为一”与“同德天放”的同一。但每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挺立即庄子“同德天放”式的理想,在《红楼梦》看来也只是诗国的幻境。理想中“同德天放”式的“道通为一”在现实中却是“飞鸟各投林”。一方面是诗意中庄子的同德天放,一方面是悲情中的“树倒猢狲散”。这种荒唐性的反差,只能是无言中的大悲剧,即“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庄子·寓言》)。这一点,牟宗三在其《<红楼梦>悲剧之演成》中说:“欲恕而无所施其恕,其狠冷之情远胜于可恕,相对垂泪,各自无言,天地黯淡,草木动容,此天下之至悲也。”[7]因此,“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不言大悲,是《红楼梦》对庄子“不齐之齐”的齐物论的深刻认识。

支撑对“不齐”和“齐”的破执的理论是《红楼梦》的好了观。“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第一回)“了”之破除的当下即是“好”的挺立。“破”即“立”。而甄士隐的解注亦在无常和荒唐的角度来诠释这种“破”:无常即是“破”,“破”故而是“了”,“了”因而是恒久之“好”。

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是物我之间既泯然又超越的状态。庄周梦蝶之论是庄子打破机心成见的一种方式:“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庄子·齐物论》)《红楼梦》之“梦”亦直指世间之浑沌与超世之浑沌,世间是清醒之大浑沌,超世是浑沌之大清醒。将相、金银、娇妻、儿孙似乎都是聪明的追求,但对于无常法,则是迷情的无知;“了即好”即进入超越悲喜的彻悟之态,则是浑沌中的大清醒。此两种状态都是梦,即打破世俗之梦则是彻悟之梦的浑沌态。如石头青埂峰上之浑沌与回归后“情情”浑沌态然。因此,《红楼梦》将“好即了”的破立观放入“梦”中来诠释,表达其视阈中“庄周化蝶”(“好”“了”皆梦)的观点,从而达到对“不齐”和“齐”的超越。

无论世俗之梦还是“好”“了”之梦,都要打破美丑是非善恶的执著,但“破”了之后并非单单是澄明之境,《红楼梦》之“情情”更是艺术的神怡之境。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在这里采取把‘齐物’推向极端也推向荒谬的文本策略,从而肯定美丑二分的最后界限。”[8]但从“好即是了”的破立角度看,“肯定美丑二分的最后界限”即“美丑判断”本身,也是《红楼梦》要破除的对象。所以,《红楼梦》“美”的哲学境界和形上情场(形上情境界域、境界形上域)是在破除一切分判后,自然而然显现出的澄明境界,并非故意留下“审美判断”这一“立足境”。

三、“情情”视阈下的逍遥之境

“好即了”的破立观展现了破除世间一切是非美丑善恶判断的偏执,而自然地散发出澄明和神怡的哲学境界。虽“情情”之境不可言说,但其中的诗意与悲情却交感于大观园中,并以澄明之境体现于青埂峰上,体现了庄子齐物论和逍遥游的旨趣。如唐君毅言:“夫《红楼梦》中所显示‘人间一切之来自太虚而归于太虚’之情调……心无所在,而证即实而空,即实而虚之妙道。”[9]因此,诗意与悲情交感的尘世与超越悲喜的宇宙场,体现了《红楼梦》对逍遥游和齐物论的独特理解。

“情情”在大观园的世间法中体现了诗意的生存理想。这种超越的精神体是以假语村言的多重暗示手法挺立出的情的审美意蕴。诗意的美与悲情的美的结合,是形下生存域中庄子逍遥游精神的显现。“情情”在大观园中以诗情画意的图式和水中月镜中花的幻境表现出来。诗意的境界是“情情”境界在红尘中的表达,正如脂批所评:“省力之甚,醒目之甚,却是俗中不俗处”(第七回)。“花”的意象与“诗”的情境,也是曹雪芹对人之为人所应该有的生活方式的期盼。同时,红楼女性以水中月镜中花的形式来显映贾宝玉境界的提升,她们的存在是宝玉生命境界在红尘中每个阶段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宝玉的“情不情”境界试图通过诗社夜宴等形式向林黛玉的“情情”境界飞跃,但最终却走向了“情毒”。

“情情”复合词本身所隐喻的“浑沌”以及“情情”复还本质后的自我超越,是“情情”在青埂峰上的双重意蕴。而“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等复式回目以及“梦幻”“双真”等双遣词语,即已显现出这种葫芦(糊涂)的道家意蕴以及禅的超越之美。庄子以清静无为、从乎自然为宗旨,强调无欲与素朴,故限制情欲顺于自然以达到“至人”境界。即舍离有形之局限,超越是非之纠缠,以无情之情体现自然无为的状态。梅新林认为:“《红楼梦》在从色向情、从肉向灵、从形下向形上亦即从‘形’游向‘神’游的升华与超越过程中与道教分道扬镳,最终指向道家生命哲学之本原。”[10]而这种“神”游与庄子逍遥游之“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若合一契。澄明之中亦有神怡之解脱意味。此所谓宇宙大解脱:“然则举世界之人类,而尽入于解脱之域,则所谓宇宙者,不诚无物也欤?”[3]15因此,“情”的回归不仅在境界形上学意义上,亦在解脱工夫上表达其道家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精神旨归。

另外,庄子的死亡观也深入《红楼梦》的生存域中。贾宝玉常讲“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三十六回)。死在这里并不是痛苦的诀别,却是自然而然的化无。如庄子的鼓盆而歌一样,死的价值在得其时而泯然。其实,《红楼梦》更多的是以死来观照心体澄明之原,在死之亲身实感中洞见宇宙性之心体所备的真实自虚,以此彰显本心本性本情。而死亡意识是引发生命悲剧意识和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因素。

所以《红楼梦》在“好即了”的破立辨证中超越对不齐和齐的偏执,呈现出诗意与悲情交融的生命现实和自由澄明的形上境界。诗意与澄明既是《红楼梦》对世间悲情与染污的超越,亦是其视阈中的“无无”之境和逍遥艺术。而梦的旨归,使庄子哲学融入《红楼梦》的运思笔法中,在悲欢离合、好事多磨的形下世界中通达形而上之生命灵魂与理想,进而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超越悲喜中呈现其庄子观。

[1] 康庆.20世纪上半叶的庄学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9(1):125-128.

[2]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M]∥大正新修大藏经:25册:393.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周锡山.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宁新昌.论魏晋玄学中的“自然”境界[J].孔子研究,2009(1):50.

[5] 徐复观.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M]∥李维武.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57.

[6] 冯友兰.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0.

[7] 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J].文哲月刊,1935(3).

[8] 刘再复.红楼梦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13.

[9]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2-264.

[10]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22.

Viewpoints of Zhuangzi 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and Cosmic Spirituality under Visual Threshold of“Qingqing”

GAO Yu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Under the cosmic view of“Qingqing”,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inDream of Red Mansionscould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new visual threshold.The metaphysics and spirituality of Zhuangzi influence upon the structures and ideas of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equality theory which maintains“Dao is One”and the inequality theory of personality are involved into the dialectics of“Good is over”,and manifest the cosmic spirituality of“Qingqing”:The story breaks the concept of beauty and ugly,and establishes the spirituality of it,which is not only the metaphysics,but also the poetics and sadness,and manifests the“chaos”,“none none”and“useless”of Zhuangzi.

A Dream of Red Mansions;viewpoint of Zhuangzi;Qingqing;equality and inequality

I 207.411

A

1008-9225(2010)06-0024-05

2010-08-30

高 源(1987-),男,河南洛阳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欣】

猜你喜欢
齐物视阈庄子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