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对等角度看《桃花源记》英译

2010-08-15 00:55麻晓敏
时代农机 2010年11期
关键词:罗经桃花源记林语堂

麻晓敏

(西安医学院 英语系,陕西 西安 710002)

陶渊明是西方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中国诗人,许多国内外大家不断尝试将其诗文进行英译,各种各样的译本层出不穷。本文对《桃花源记》几种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左右几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主要对《桃花源记》的几种译本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1 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人格历来一直备受称道,他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颂的佳作,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朴素理想。”(汪榕培,2001)。陶渊明也是西方汉学家深感兴趣的一位中国诗人,其诗文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英译文本问世。据汪榕培先生收集,有的诗篇译文多达二十余种之多。《桃花源记》约作时作者归隐田园已有16年了。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于是便有了《桃花源记》。

2 《桃花源记》英译的概述

2.1 《桃花源记》内容赏析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2 从文化对等角度看著名翻译家对《桃花源记》的翻译处理

首先是他们对《桃花源记》这个标题的翻译处理,他们的译本分别是:林语堂“The Peach Colony”;罗经国“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方重“Peach-Blossom Springs”;A.R.Davis“Peach-Blossom Source”;以及尤金奈达“The Storyofthe Peach BlossomValley”。比较来看,林语堂、方重和A.R.Davis的翻译最为简单,只三个单词力求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都没有完整地传达文章的主题,Colony使文章丧失了美感,似乎是桃花强行霸占这个地方;而Davis则用Source来表示“源“,其实这里的“源”并非源头、来源,而是指乌托邦,同时“桃花源记”这个标题中有个“记”,很显然是在探索一个地方,所以这个翻译也欠佳;方重的翻译给人提供了想想的空间,但也未完整表达主题;罗经国的版本,虽很到位,每个意群都表达出来了,但是未免太过冗长;比较来看,奈达的翻译相对来说恰到好处。从这点来看,如果译者能够充分把握标题的文化信息,那么内容上和结构上都能轻而易举驾驭。

本部分将选取几位翻译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的英译版本进行比较。

(1)…One day,he rowed his boat alonga stream…The wood extended several hundred footstep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in hopes ofdiscoveringwhere the trees ended…(罗经国,2006)

(2)…,ascended a stream…Theylined the banks 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wishing to go to the end of the grove…(A.R. Davis)

(3)…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about a hundred yards.……(林语堂,2002)

(4)…howfar he had gone in followinga stream…and for quite a distance…He went on,intent on goingthrough the wooded area…(Nida,1982)

从上述几个译本中罗经国先生的译本内容最为丰富,表达最为充分准确,在内容上无可挑剔;林语堂先生的译本最为简洁,所用字数最少。明显看出两人的翻译习惯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Nida和Davis的翻译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把握了目的与读者的文化心理,但是在传神达意方面则不甚完美。

从细节上来看,上述各个版本中对“缘溪行”的翻译:

(1)…he rowed his boat along a stream…(罗经国译)

(2)A fisherman journeying along a stream reached a place(Davis译)

(3)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he tied up his boat…(林语堂译)

(4)had forgotten how far he had gone in following a stream.(Nida译)

根据理解,第3种译法说“沿着河岸走”是不对的,因为下文有“便舍船”句与之呼应。可能是受“复行数十步”影响,以为是步行走。“步”可作长度单位,未必就是步行。第2和第4种译法虽未说明前进的方式,但我们可以想象出,不过有时难免造成误解。在这点上,罗经国先生处理比较得当,明确指出了交通工具是boat,与下文“便舍船”遥相呼应。

另外,四位译者对文中“夹岸数百步”的翻译也不相同,前两位译者将其翻译为hundred footsteps和hundred paces,他们都力求将“步”准确为“脚步”,但这里“步”并非这个意思,在古代一步等于五尺,这样看来,林语堂处理的就比较精确和接近,因为“yard”,一码等于三英尺,那么hundred yards在数据上就比较接近。而Nida的翻译,for a quite distance,这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译法,但这样的翻译通常比较容易接受。

再看四位译者对“欲穷其林”中“欲”字的翻译,它们分别为in hopesof,whishing和intent,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中对此只字未提。“欲”字在此的意思是“想要”、“打算”,是一种探索的心里,而不是传达一种希望和愿望,根据这一点来讲,Nida的“intent”更为准确。

从这几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充分展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说对“步”、“欲”的理解。

典籍翻译既是一种艺术实践,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译出陶渊明诗文的古典美、意境美和韵律美,译出陶渊明的特有风格,而且要有跨文化意识,译出其诗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涵义,才能使更多英语读者知陶、好陶、乐陶。

3 结语

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越来越被中外重视,像《桃花源记》这样的作品更是引起了中西方译界的高度重视和欣赏,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翻译家,如若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出来的作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古典文化典籍英译的成果将越来月引人注目。

[1]Nida,Eugene.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黄中习.陶渊明诗文英译的力作—读谭时霖《陶渊明》诗文英译[J].暨南学报,2002.

[4]罗经国,古文观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林语堂.扬州瘦马[M].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7]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汪榕培.英译陶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罗经桃花源记林语堂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磁罗经北极高纬海区航向误差分析与补偿
船上磁罗经自差表相关要求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桃花源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随机游走对罗经方位对准的精度影响分析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捷联罗经初始对准方法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