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机构为何大器难成

2010-08-17 08:51文/王
中国医疗保险 2010年11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疗机构政策

文/王 泓

王泓 北京蕙兰医院董事长

民营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生力量。它可为公共医疗市场引进竞争机制,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它既能解决地方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供应总量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地方财政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使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结构更趋于社会化、合理化、公益化。

但是,作为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新生力量,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盲目投资,急于回收,缺乏自律,步履维艰。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对医院公益性、社会性为第一要素的认识。投资医院,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投资回报是第二位的。多数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投资公共产品。这是第一个认识误区。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投资回收期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他们最初的认识是利用医院来进行经济运作,认为这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金库。他们根本不知道投资公共产品是需要有特殊承担能力的,需要首先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责任,其次才是投资的回收期问题。公共产品是长线投资,需要10年以上才能有真正的回收。投资时没有这样的认识,进入医疗行业后才发现这个问题,为了急于收回投资,便目无法律,急功近利,自我迷失,使民营医疗机构生存的大环境在起步时就遭遇“认识的寒冬”。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医院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医院需要有自己的不动产,医院用房是不可以租赁的。否则,公共产品生产就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医疗成本就会被房屋租赁费用拖累得居高不下,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的正常生存。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

二、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问题

国家确立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是基于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资不足,希望社会资金来补充。但没有制定放水养鱼的政策,出现了发展与政策不同步的局面。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社会集资,补缺填空,缺失涵养,政策失衡。

国家政策长期左右摇摆。民营医疗机构一直处于争论和无序竞争的状态。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是按照“依赖国家型”还是“市场导向型”,没有明确结论。这是医疗机构急盼国家出台有关政策,促进正常发展的关键。

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问题。医院问题是社会民生问题,在准入方面实行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办医院的政策是不可取的。投资医院不同于投资产品,医院属于特殊服务业,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也是道德行业。办医院的资金来源选择是准入的关键,忽视了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医疗质量,放弃了医院行业管理的根本。故医院资金来源的选择是保证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的根本,是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环境建设和发展的根本。

人力资源政策问题。医院人力资源评审条件不平等,国家没有统一的评审标准。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国际医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全不一样,医生行动权属定位是医院管辖。而世界各国的医生行动权属是自己管辖,医生行动权属定位为自由职业者。

行业管理政策问题。国家对医院行业管理政策不统一,不规范。医院管理检查没有统一的标准。监管的力度不够,没有完整的综合性的管理规范。

三、我国医疗机构发展的共性问题

医疗机构立法问题。我国没有医院法,无法就无序。出台的一些法规缺乏严谨性。

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问题。目前我们的医疗机构总体规划无序、混乱、盲目、重复。要避免在国家公共卫生领域搞“大跃进”,这个问题必须给予重视。

政府对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为强化整个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国家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覆盖全国城市及农村。应根据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及时调整投入比例,提升整个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舆论导向问题。社会舆论对医疗服务行业中公平、效率、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认识出现了扭曲,甚至以偏盖全,伤害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医疗价格问题。社会发展了,医疗成本连年提高,而医疗价格却不升反降。国家应该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每2-3年调整一次医疗价格,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

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方向和质量定位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应该按如下方向定位:向高新医疗技术发展;向专科医院发展;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向综合医院发展;向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高端服务发展。

五、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议

政策支持。政府要制定民营医疗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对定位在医疗高新技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要给予非营利医院相同的优惠政策;对优质品牌民营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

财政支持。凡定位在高新医疗核心技术服务并能解决地区医疗资源问题的民营医疗机构,可实行民办公助;民营医疗机构按企业待遇,根据项目享受财政贴息贷款;凡定位在高新医疗核心技术服务、定位在二甲医院并解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公共配套问题的民营医疗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行业管理。政府要帮助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完整的医疗法律保障体系、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监督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经营的规范化,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医疗经营管理者与医疗服务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民营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

六、结论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经费都是日趋紧张的,各国为了持续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都采用了国家承担公共医疗卫生重点投入、给社会民众政策自行发展、民办公助、固定资产补贴、投资公司投资入股、公益性支持等政策来解决医疗这个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国家医疗经费不足的压力长期存在。多元化医疗经济共同体是时代的需求,是民生的需求。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共同体中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疗机构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