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2009再攀高

2010-08-20 07:44专题策划孔向阳王予安高晓光欧浩军执行凌明汪名旵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全市

■专题策划: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执行:凌明 汪名旵

合肥的冬天,寒风凛冽。但随着2009年主要经济数据的出台及总体经济运行态势的确定,合肥的发展令人如春风拂面,暖意融融。

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整体经济快速回升,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392.68亿元,同比增长16.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2个和4个百分点。GDP占全省比重首次突破19%,达到19.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在前几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合肥2009的发展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再攀新高。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纵观合肥全年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可以概括为:运行加速回升,进位踊跃争先;结构明显趋优,质量稳步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动力显著增强;民生惠及增加,发展更为和谐。

第一,经济运行加快回升,实现弯道超越基础进一步夯实。

纵向比,运行逐季加快。前三季度GDP增长16.9%,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2个和0.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长17%以上。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95.95亿元,增长27.3%,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1.3个和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4.49亿元,增长31.3%,高于上半年7.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及财政收入增幅均呈加快态势。

横向看,进位踊跃争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及出口总额等四项指标实现总量进位,分别居15位、13位、第9位和第7位,同比前移1位、1位、2位和2位。其中,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四项指标增幅均位居第一。

第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运行的质量稳步提升。

从产业看,工业趋强趋优。2009年以来,合肥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在50%以上,前三季度达到58.3%,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逆势而上,主要得益于工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规模企业明显增多。去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61户,新增企业414户,是2008年新增户数的1.5倍。

二是大企业带动力更强。到11月末,产值超亿元企业313户,比2008年全年多28户,完成产值2087.3亿元,新增产值占全市增量的88.8%,增长33.4%,高于全市增速2.4个百分点。

三是优势行业优势更显。前11月,汽车及家电产业实现增加值210.8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0.3%,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为46.3%,提高30.4个百分点。

四是家电产量全国份额激增。1-11月份,生产电冰箱1185.71万台、洗衣机890.76万台、空调455.08万台、彩电280.7万台。其中,电冰箱和洗衣机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21.4%和20.5%,比2008年末提高3个和4.4个百分点;彩电、空调占比分别为3%和6%,提高0.6个和3.4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项目做大做精。2009年,合肥市投资增速在高位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项目大幅增加,重点行业和领域得到加强。

一是新开工大项目增多。前11个月,全市施工项目达到4525个,同比增加125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308个,同比增加1303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1个,增加79个。

二是工业投资向优势行业集中。前11个月,完成工业投资696.39亿元,增长37.4%,占全部投资比重30.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八大产业投资366.3亿元,增长39.2%,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2.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三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1-11月份,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407.99亿元(不含房地产业),增长48.1%,快于全市平均增速16.8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投资成倍增长。

从质量看,利税增快增多。2009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回暖的基础日益巩固,企业盈利、国家增收日趋加快。

一是企业利润增幅由负转正,连创新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至前7个月实现增长以来,利润增幅一路攀高。1—11月份,实现利润94.87亿元,增长55.1%,为2004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32.3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亏损额呈现下降,亏损面持续走低。2009年前2个月,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72倍,到11月末亏损额自2007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2.2%;企业亏损面也由2月末的35.1%降至11月末的18.9%,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三是财政增收因素逐步积聚,税收比重稳步上升。1-11

月份,实现财政收入311.58亿元,增长14.5%,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5个和9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季度的83%、上半年的84%升至前11月的86.3%。

第三,市场主体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

从经营主体看,个私企业稳步增加。前11个月,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17和1.1万户,同比分别增长53%和12%。至11月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近1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4.93万户,增长16%;个体工商户9.16万户,增长38%。

从市场需求看,消费结构升级加快。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73亿元,增长19.5%。其中,汽车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等需求旺,分别增长32.9%、21.8%和70%。自8月份以来,合肥市商品房月销售量连续突破百万平米,至11月末,销售面积1083.771万平方米,增长20.8%。

从资金供应看,融资引资投放充足。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3.02亿元,同比增长40.3%,连续6个月保持40%以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引进市外项目1407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19.50亿元,增长32.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户,实际利用外资11.25亿美元,增长5.6%。

第四,民生就业惠及增多,科学发展可持续性更加突出。

从民生看,惠及面进一步扩大。2009年以来,各级政府在保增长同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工程更快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民生投入大。民生工程由上年的28项扩大到36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2亿元,惠及城乡居民400余万人。前11个月,财政支出中城乡社区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达到44.54、23.58和18.32亿元,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49%。

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扩大。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5%。新农合参合率达97.5%;被征地农民29.1万人全部纳入养老保障范围;新建、续建廉租房项目29万平方米,发放补贴1366万元,近6000户家庭受惠。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8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053元,增长12.8%。

从可持续看,科学发展更加稳健。近年来,合肥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

一是节能水平明显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5%,比上年同期降低1.3个百分点,为全年GDP能耗下降4%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11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12.85亿元,增长27.1%。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9家,专利授权量超过2100件。

三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夯实。前三季度县域GDP增长18.2%,快于全市1.3个百分点。前11个月,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3%,财政收入增长2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和1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3.1%和36.9%,比全市高3.6个和5.6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预计2009全年GDP将有望超过2000亿元,增长1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超过2700亿元和750亿元,增加值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达到或超过2450亿元,增长3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亿元,增长1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有望完成年初制定的10%和13%的目标,分别超过17100元和6000元。

2010年经济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从全国看,2010年总体形势好于2009年。从合肥市看,经过几年的积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为2010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一,从发展基础看,经济增长厚积薄发。

“十一五”以来,大建设拓展了发展平台,积聚了巨大的经济扩张能量,经济发展厚积薄发。2006年至2009年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248.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60.6亿元,分别是“一五”至“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2.89倍和3.02倍;市区面积由596平方公里扩大到838.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2.4%。GDP总量连超太原、南昌和昆明市,跃居15位;人均GDP由20位提升至15位,超越石家庄、银川、海口、昆明和南昌市,2009年前三季度又升至12位,超过成都、长春和福州市;GDP年均增长17.6%,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为合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从政府调控看,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合肥市委、市政府沉着冷静,超前谋划、主动应对,结合合肥实际,创造性地落实“三保”政策,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二是推进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大招商更加有力。三是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等战略措施更加实在、更加具体。四是各级、各部门好字为先、快字当头的发展理念更加牢固。

第三,从需求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

消费方面,国家还将出台一些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政策叠加效应将促进消费增长。从合肥市看,2009年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将明显加快,同时2010年政策性增收因素较多,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方面,一是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必将带动重点领域投资。二是2009年合肥市新开工项目较多,特别是京东方六代线、彩虹合肥高世代玻璃基板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后续较快增长提供可能。三是2010年总投资120亿元的坝上街综合改造和总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八代线以及中博会、央企对接签约项目都将陆续开工,为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提供巨大支撑。出口方面,在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及增加出口信贷额度等政策刺激下,出口形势有望好转。

第四,从产业看,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稳固。

农业方面,农村经济形势较好,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农业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工业方面,一是新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具备了持续较快增长的潜力。至11月末,工业竣工项目610个,同比增加357个,发展后劲将增强。二是小企业活力进一步释放。前11月,规上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5.7%,利润增长89.6%,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11.9个和38.1个百分点。三是八大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均在国家圈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前景广阔。三产方面,一是省市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经济全面好转,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将增大;三是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

同时,2010年合肥市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一是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不排除宏观政策适度调整的可能性,同时项目开工难度也将增加。二是随着经济全面回升,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日趋紧张。三是外向型经济回暖还有待时日等。

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为此,合肥将进一步选准着力点,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巩固优势产业地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优势,完善产品配套能力,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提升行业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要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和壮大新材料产业。

第二,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创新要素意识,集聚创新型人才。要通过产学研联合等形式开展研发攻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竭力统筹城乡发展。

要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立足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走特色城镇建设、发展之路,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四,继续推动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有效投入。

要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种子项目。要及早做好项目报批工作,确保尽早开工。要围绕“三农”、民生工程、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确保“双千”工程顺利实施。

第五,顺应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要优化市场环境,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第六,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

要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内资与外资、引资与引智、质量与数量、引进资金与开拓市场并举,推动全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全市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市朝霞小学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