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观察

2010-08-24 03:04刘罗坤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6期
关键词:列酮罗格抵抗

刘罗坤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湖南长沙 410005)

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观察

刘罗坤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湖南长沙 41000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均经足量磺脲及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3个月后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治疗组30例在继续应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观察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及体重指数(BMI)的改变。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BG、2hP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用药组的胰岛素用量较单用胰岛素治疗组明显减少。结论:罗格列酮可增加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降糖作用,减少每天胰岛素的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

罗格列酮;胰岛素;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异质性代谢紊乱,近50年来全世界患病率迅速增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近年来胰岛素增敏剂的治疗理念给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变化,罗格列酮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生物效应。本文观察了单用胰岛素治疗组与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旨在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2月本院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5~65岁,平均(54.2±1.8)岁;糖尿病病程 8~16年。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无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肝肾功能均正常,均经足量的双胍及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3个月后而血糖控制欠佳[餐后2 h血糖(2hPG)>10.0 mmol/L,空腹血糖(FBG)>7.0 mmol/L],需要使用胰岛素者。入选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用胰岛素的基础上联合服用罗格列酮。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运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治疗组在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的基础上联合服用罗格列酮4 mg/d(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于早餐前空腹服用。所有患者每周1 d测定三餐前后和睡前血糖以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GOD法测定)的目标值为:餐前末梢血糖(FBG)<7.0 mmol/L,餐后2 h末梢血糖 (2hPG)<10.0 mmol/L。血糖接近理想水平后改为每2周1 d测定三餐前后和睡前血糖。本研究观察12周。

1.3 观察指标

测定所有患者用药前及用药12周末时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计算12周末时两组胰岛素全天用量,HbA1c小于6.5%被认为控制达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FBG、2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FBG、2hP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用量及体重指数(BMI)变化

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比较(±s)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组中2例患者稍有胃部不适、轻微恶心,无患者出现明显体重增加,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正常,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MI和胰岛素用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MI和胰岛素用量的比较(±s)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同时伴有胰岛B细胞功能低下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贯穿2型糖尿病病程始终。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1]。所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而以罗格列酮为代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临床显示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增敏效果[2]。这类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同时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肝糖的产生和输出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增加,从而降低血糖[3]。同时罗格列酮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B细胞负荷,从而减少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物的用量[4]。

在本研究中,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糖及血红蛋白含量均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两种治疗方案都可以有效地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并且在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全天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胰岛素全天用量明显减少。因此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血中胰岛素的浓度[5],同时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组患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2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头昏等症状,并未影响正常的治疗。

综上所述,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血糖,而且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这种联合用药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上值得推荐。

[1]柯红林.2型糖尿病中胰岛索抵抗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24(3):100-102.

[2]吴胜利,李农,李铁军,等.罗格列酮(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6):33.

[3]Philip KG,Gregorio D,Lu T,et al.Adiponectin expression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relation to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 and tumor necrosis expression[J].Diabetes,2003,52(7):1779-1785.

[4]周倩,陈定宇,肖正华.马来酸罗格列酬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5):716-718.

[5]王俊宏.刘艳晓,董书会.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74.

R977.1+5

B

1674-4721(2010)09(b)-055-02

2010-06-04)

猜你喜欢
列酮罗格抵抗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PPAR-γ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的影响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你看到的是美,我看到的是责任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罗格列酮保护氧糖剥夺复氧PC12细胞通过减少HMGB1释放和上调DUSP8
对不起
罗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对腹膜纤维化大鼠的腹膜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