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推注中消除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

2010-08-24 02:23蒋雪娟
实用临床医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输液管头皮注射器

蒋雪娟

(上饶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皮肤科,江西上饶334000)

在输液中行小剂量的静脉推注,是临床上临时给药或抢救病人常用的给药途径。通常选择在输液管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增加感染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微气泡在0.02 mL·kg-1·min-1时,可以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连续进入易致静脉空气栓塞(VAE),其致死量为2 mL·kg-1·min-1[1]。故此,为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笔者对100例静注病人中的50例,采用改良的静脉推注法,有效控制空气的产生,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上饶市皮肤性病防治所静脉推注的病人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规组50例,改良组50例,平均年龄56岁。

1.2 操作方法

指定2名护士负责本项实验。每天由操作者以随机数字表确定需行静脉推注的对象。以分离头皮针后直接接注射器推注药物的方法称为常规组;在接注射器之前滴入2~3滴药液于头皮针针栓部空隙后,再衔接注射器推注药物的方法称为改良组。

1.3 实施步骤

操作者根据医嘱抽吸药物,端至病人床边,向其解释。关闭输液夹,用2%碘酒、70%酒精棉签分别消毒连接处,松动注射器乳嘴,将注射器搁在右手心上,然后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输液管的过滤器,左手拇指和食指折起头皮针针栓部下面的细管,两手同时拧开接头,将输液管下端套入注射器针头中,针筒在与头皮针针栓部相接之前,快速从注射器滴入2~3滴药液于针栓中,排除其滞留的空气后,再行静脉推注。完毕再按上述2种方法接输液管输液,同时观察空气的进入情况,做好记录。

1.4 质量控制

为了减少人为的或客观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科加强了以下5个方面的质量控制。

1) 操作方法的均衡。操作前,对2名执行静脉推注的护士进行静脉推注操作方法的统一。

2) 使用药物及剂量的统一。统一选择静脉推注速尿20 mg的病人列为观察对象。

3) 使用统一规格的注射器。注射器的大小不一,可影响操作者的手法,故此,根据药量选择规格为一次性2 mL注射器。

4) 输液通畅。实验前检查输液通路有无液体外渗或针头阻塞,以利于本项操作的顺利完成。

5) 注射部位的统一。统一选择健肢手背静脉由于穿刺部位的不同,血液回流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分组统计所得数据,并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操作方法进入空气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种静注方法进入空气比较

2) 空气进入与血液回流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 空气进入与血液回流情况比较

3) 观察用同样的2种方法连接输液管时进入空气的情况,其结果显示:常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泡产生,发生率为100%;改良组则无 1例气泡产生。

3 讨论

在输液中,采用分离输液管接头的方法行静脉推注,很容易在接头两端产生微量气泡,随着操作带入静脉。微量气泡的产生是与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破坏了密闭的输液系统,使大气压与静脉压的平衡受到影响有关。当大气压大于静脉压时,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空气迅速进入头皮针的针栓内及输液管的末端开口处。按常规法直接接注射器推注药液,很容易把针栓同存有的空气推入头皮针的细管,形成微小气泡进入静脉。而改良法是在接注射器之前快速滴入2~3滴液体,先消除针栓内的空气,再行正压推注药液。从表1可以看出,2组方法在带入空气上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从表2得出,常规组空气的产生还与血液回流程度呈负相关,而改良组空气的产生与血液回流无直接关系。这是由于负压作用血液倒流入头皮针的细管。当血液回流<1 cm时,常规组中36例有32例进入空气(占88.9%);血液回流>1 cm时,14例中仅有2例进入空气(占14.3%)。因此,随着血液回流量的增加,按常规法操作可使进入的空气有所减轻。而改良法与血液回流量无直接关系,即使没有血液回流,也可以通过被动的滴入液体来消除空气的产生,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血液回流的速度与病人血管壁的弹性、血液的黏稠度、血容量等有关。因此,对休克及末梢循环差的老年病人更宜采用改良后的静脉推注法。

在药液推注完毕,若按常规组方法直接接输液管输液,均有空气产生。改良法是用右手在过滤器上端2~3 cm处挤压输液管,滴入2~3滴液体于针栓部,快速与头皮针相接,并旋紧,打开输液器输液,无一例产生空气。由此可见,经过改良后的静脉推注法,不仅可以消除针栓内的空气,而且还可以排除输液管下端开口处所产生的不易被察觉的小气泡。

许多研究结果证实[2],空气污染是造成注射过程中微粒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头皮针上无过滤装置,进入针栓内的空气,在外力作用下直接进入血管,造成人为的污染,并给病人和家属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采用改良法不仅可以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减少感染的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而且还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此法方便、易学、易做到、易推广。

[1]秦红梅,苏丽华,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

[2]陈家周.注射及注射器微粒污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3):183.

猜你喜欢
输液管头皮注射器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远离打针恐惧的儿童玩具注射器
让头皮爱上做SPA
输液管插入法治疗牛非泡沫性瘤胃胀气
能自动过滤气泡的医用输液管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
子宫输卵管造影推注器的研制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