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业(七)——超大篇

2010-08-27 00:45
中国畜牧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人才农业

○本刊记者 院 萍 特约记者 余 涛

大爱,让人性的善良定格为最美丽的记忆;

大爱,让生命的哲学还原成最深刻的命题。

——题记

2000年12月15日,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以下简称超大)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标志着超大现代农业旗舰融入国际资本公海,从此揭开了中国农业国际资本运营里程碑。

超大的领航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郭浩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如果不是这次超大在香港主板上市,郭浩就不可能在福布斯中国大陆一百首富中排名第22位。

这条“大鳄”已深潜了十多年。

偶然机缘,让郭浩走上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郭浩祖籍河北,小时候随父亲南下福建。14岁进入军工企业,二十出头下海,成为中国第一代“弄潮儿”,不惑之年投资农业。

在做农业之前,郭浩在广州做电子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广州成立了一家经营电子元器件及家电产品的企业,公司每年的利润都达到上千万元。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的一条有关中国21世纪的农业发展远景引起了郭浩的注意:中国在下个世纪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在农业的优良品种选育上,有所突破。

郭浩音容爽朗,妙语连珠,让人倍感可亲可敬。在听到他一连串动人的创业故事的同时,我们体会到一位企业家的智慧、胆识与风范,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和经世济民的道理。

一个本是下个世纪的事情,郭浩却决定去做:发展生态农业,开发中国的生物有机肥和优良农业种子。

这一消息惊呆了所有熟悉他的人。

当时是1994年,有多少企业家会想到农业?中国农业始终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靠一亩三分地不可能打造出百万富翁来,何况当年中国农业看起来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在中国古代,毛毡材料是通过将羊毛或其他动物的毛发洗净,用水煮沸,揉搓,使它们粘在一起,并用棒加压。《说文》中将“毡”解释为“捻毛也,或曰捻熟也。”。在新华字典中,定义如下:由动物毛发或化学纤维制成,可用作防寒制品和工业衬垫材料。英文里一般用Felt来统称“毛毡”。

“从这个世纪走到下个世纪?”有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发疯。搞研发,烧的是钱,哪一个企业家有时间将钱烧在农业科研上呢?纵然你开发出再好的有机肥,也无用武之地。20世纪90年代的农民,别说生物有机肥,就连天然有机肥——粪肥,也几乎废弃不用而用无机肥,他们如何接受生物有机肥?

但郭浩觉得自己很清醒:这个行业潜能无限,这样的商机不是所有的人能看出并敢于介入的;搞这样的科研,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他们是这一产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谁将他们利用好了,谁掌握了农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最具有发展前景。

郭浩丢下广州的生意,回到福州,他从北京、广州、福州召来全国最为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和种子专家,立下科研项目——用自己创下的“第一桶金”投入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

敢为人先,超大成为中国模式的农业基地

去做农业,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电子产品销售大王的“劳动模范”,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

但是,郭浩不可能去重复中国普通农民的故事。他将眼光看向了整个世界。

在世界上,有荷兰的温室农业,有以色列的滴灌农业,有美国的现代化大田农业,这些农业都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技术以及规模化进行大农业生产,而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与世界农业不可同日而语。

郭浩求助于各级政府部门——毕竟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事实上,他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并获得了开展推广超大试验田的开发研究基金。

此外,在超大背后,有一大批专家参与了这项工作,在超大的智囊团中,有著名的农业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德国波恩大学、植病所所长CetinSengonca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借助这些农业精英头脑,一个要发展与国际直接接轨的现代农业的规划在超大成熟。

超大农业,一切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操作。

超大按照严格的标准精选具有不可替代气候与基因资源的超大生产基地。采用租赁的方式,将连片土地有偿流转到超大进行集约化经营,农民除了土地收入外,还可到超大基地上班当“农业工人”,获取稳定的工资收入。时至今日,超大共有40多个生产基地,遍及17个省市。在这17个省市中,超大的各个分公司几乎均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郭浩和他的团队终于构建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生物有机农资开发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再到社区连锁专卖、配送、批发网络、出口创汇网络的超大绿色生态产业链。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形成了“基地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大农业结构;推进到集团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超大以十几年的“超大模式”经营实践,证明了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是可靠的,中国农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竞争时代,人才与科技是超大制胜的法宝

超大发展至今,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连锁专卖、单位配送、批发市场、出口外销等“四位一体”营销网络,还有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通过各种要素的合理流转与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基本实现“基地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形成良性互动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

超大产品常年供应沃尔玛、家乐福、麦得龙、好又多、易初莲花等大型连锁超市。还与众多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宾馆、酒店等团体单位建立了常年农产品配送关系。在沿海各大城市一级、二级农贸批发市场设立的销售网点,既可大规模开展农产品批发业务,又可实时掌握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农产品价格变化,依托24小时响应的信息平台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产品快速合理调度。除国内市场外,超大还将产品销往欧美及日本、韩国及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超大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与“科技”。郭浩常说的一句话是“得一个人才得一壁江山”。

超大事业勃勃的生机感召了一大批热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们:从博士到农村的庄稼种植能手,不断有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聚集到超大的旗下。超大不仅是人才聚集的磁场,而且也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各类人才成长的“沃野”。长期以来,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才引进及内部培训教育,努力培养一支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人才团队。

超大组建的专家智囊团,集聚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100多位专家为企业建言献策。还引进包括外籍人士在内的数十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除引进精尖人才外,企业不断强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定期的中高层干部与业务骨干培训,每年从全国各高校新招优秀学生及选拔企业内部优秀员工组成储备干部班系统培养,着重培训和提拔农民工技术骨干及一线管理人员等等措施,使超大建立起立体式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企业责任,让越来越多的人把超大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最佳栖息地。聚才兴业,也因为这些人才聚集超大集团,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超大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围绕“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发展目标,超大努力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促使企业的产业化水平、产业化规模与市场不断提升,也探索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超大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体系。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的科技应用流程,现代农业技术被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超大基地的规模生产,土地的潜在产能被充分挖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成倍提高。

道德产业,这是超大不变的准则

无论超大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都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赤子情怀,致富思源,一直把发展农业当成自己和企业的光荣使命。

自集团成立以来,超大就坚持把农产品产业当作“道德行业”来经营,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

第一,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一直是超大所坚持的农业发展理念。通过不遗余力的宣传及成功的示范效应,超大积极将这一发展理念向广大同行、农民等参与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团体推广。

第二,除了在全国各地发展生产基地外,超大开创性的运营模式还促使超大不断延伸、论证、完善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超大集团的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物流业等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第三,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超大现代农业,始终从行业道义出发,正确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主动履行一个农产品供应商的道德准则,取得公众信赖。通过政府提案、业内倡导等方式,超大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及不遗余力的呼吁,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超大也时刻关注社会与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需要,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几年来,超大结合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积极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的各种培训,累计培育了上万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超大分布全国的基地示范带动下,许多在基地务工及周边的农民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商人、种植大户和农民企业家。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在福建省登陆,给闽东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发生后,超大快速组织集体捐款2100多万元人民币,捐助受灾特别严重的宁德市。此外,超大还通过“超大爱心基金助困”、“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农民和农村儿童建立学校、图书室、书屋,资助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灾病、子女就学等问题。

人才是事业兴旺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希望。超大的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此,超大积极通过捐资助学、设立高额的奖学金和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奖学助教,激励和引导莘莘学子树立生活的勇气和投身现代农业的信心。在助学活动中,超大共在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福建农林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设立奖学助学基金近700万元。

超大的主营业务是种植业,所采用的生态化种植模式使其每扩张一处基地,就意味着其的耕地面积得到提升。一旦对种植基地立项,超大就首先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微灌设施,完善农业基础各配套设施,使之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沟渠桥涵闸站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格局。超大在完成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村重新恢复自然生态景象,并连带保障了附近城市的生态安全。

2005年以来,超大立足企业优势,在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先后10多次组织我国台湾地区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展销,先后5次启动我国台湾地区滞销农产品紧急采购机制,成功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史上多个“第一”。这些成功实践,不仅巩固和加强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成果,更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回顾超大的发展历史,它奏出的不仅是一首首激昂奋进的进行曲,更是绵绵情意回报社会的真情调。这样具有世界性眼光、宽广胸怀和博大爱心的企业,没有理由不成功。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人才云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