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域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中国与加拿大对比研究

2010-09-08 00:53宋嘉林阚军常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奥林匹克竞技

宋嘉林,阚军常,刘 石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全球视域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中国与加拿大对比研究

宋嘉林,阚军常,刘 石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从2008年和2010年夏冬奥会主场作战的中国与加拿大体育运动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多元文化状态下,不同政治与社会制度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特点,以期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奥林匹克文化资源,为国家崛起、体育发展、文化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进行积极探索。

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发展;利用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以51金,奖牌100枚成绩位列金牌榜第1。2010年第21届冬奥会在温哥华举行,加拿大以金牌14枚,奖牌总数26块成绩位列冬奥会金牌榜世界第1。同样是地域辽阔、民族多样,然而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迥异的两个大国,借助本土作战的优势,在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上,向世界展示了各自的实力。举办奥运会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不同层面获取收益。在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可谓殊途同归,为奥林匹克文化的繁荣、丰富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文化广泛交流,引起了各国学者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奥林匹克文化资源,为国家崛起、体育事业发展、文化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的思索与争论。各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制度条件、社会环境、基础、路径乃至目的性的选择各异,产生的效果与长期影响也存在较大差距。究竟以何种形式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更适合各国发展的现实条件,是本文积极探索的时代命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和2010年冬奥会主办国中国与加拿大为对象,通过对奥运期间比赛场地、社区体育、竞赛情况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实地研究,获得研究对象现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论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查等,通过对奥运期间比赛场地、社区体育、竞赛情况和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实地专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对两国的体育制度条件、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对比分析。

1.2.2 专家咨询法 本文通过访问国际大体联官员、国际冰球联合会官员等专家,尝试以全球化的视域全面审视和总结两国的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2 中、加两国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对比分析

20世纪80年代,国际奥委会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转变奥运会运转方式,开始积极寻求商业化发展途径。当美国人尤伯罗斯第一次通过商业化运作成功完成洛杉矶奥运会的承办工作之后,体育文化资源的多重性就开始全面展现,除政治功能外,奥林匹克运动更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教育、社会文化潜力。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稀缺资源,是由于“体育运动这种文化财富已明显地变成向有固定标识的娱乐群体提供热烈宣传商品包装的机会”[1]。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中蕴藏的巨大的全球经济市场,使其得到空前重视。

国际化条件下各国体育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制度体系,遵循相同的游戏规则,尽管每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不同,但在全球体育文化交往框架下,必须遵循已有国际惯例。各国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体育文化传统特色与体育文化功能实施路径的差异。

中国与加拿大在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上差异巨大,体育事业的现状也深刻的打着两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制度烙印。奥运会比赛期间呈现出的体育文化异同,反映出不同制度环境条件下体育文化的特征。具体体现于以下几点:

2.1 体育文化资源的历史传承与制度沿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体育事业作为实现国家安全、对外交流、民族团结和提高国民素质等政治目标的重要途径加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深受前苏联影响,实施严格的计划体制,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主要通过政府统一管理的途径加以引导、发展。由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使我国体育运行机制带有极强的行政管理特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统一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单位组织形式,实施保障条件。一方面,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发展初期体育事业的规模与效率,为我国竞技运动、学校体育的迅速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固有的体制开始暴露出多种弊端,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的发展变化。日显僵化的管理体制,在国际体育交往中,很难流畅接轨。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缺乏,成为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体育、职业体育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举步维艰。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效益,巩固成果日显迫切。

我国当今体育文化状态在历史传承与文化融合互动基础上,形成了以现代竞技运动内容为主,占据着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而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国家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扶持民族文化的途径,得以保存。

我国有着深远的体育文化历史,如宋代蹴鞠、汉代导引、明清滑冰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曾在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史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高度的民族融合、同化和改造,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同时,以现代奥林匹克竞赛内容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如足球、体操、篮球等,通过近现代殖民文化等传播途径,也在中国的体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而,我国的体育文化内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叉、外来与内生结合的多元形态。但政府主导和行政垄断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活力与生机日渐缺乏,一面是竞技体育成绩骄人,一面是社会体育投入不足,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以建立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拿大的英联邦成员国地位,决定了政治体制特点。加拿大毗邻美国,属英联邦国家,最早由欧洲殖民探险者打破印第安和爱斯基摩等原住民的发展历史。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使得加拿大的文化呈现多元形态。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原住民、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美洲的移民,共同为加拿大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英属联邦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其最初体育事业发展完全依据英联邦法律体系。1867年7月1日,英国议会通过《BRITISH NORTH AMERICA[BNA]ACT OF 1867》(北美法案),正式承认加拿大自治权。1931年正式脱离英国从属关系,实现完全自治,也因而为加国体育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国家历史只有200多年,各民族、种族间认同感差,缺乏高度统一的文化基础,多元文化并未得到有效消化、融合。英属联邦国家的地位,使加拿大各项体育事业沿袭了欧洲国家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在加拿大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美国文化侵袭的困扰,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样不能避免。政府在体育文化营建过程中也始终将摆脱美国文化影响,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做为重要内容,不遗余力的加以推行。加拿大有着独特冬季运动传统,在北美地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冬季运动项目,如冰球、冰壶等,拥有巨大爱好群体。而橄榄球、足球等夏季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十分广泛。加拿大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以社区为主要载体,为社会体育开展提供了全面保障条件和发展基础。广泛普通的社会体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虽然加拿大国家人口并不多,但国民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参与和强烈爱好,使其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都处于较高水平,发展态势良好。

2.2 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环境与条件

体育的发展从来就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2],中国与加拿大的对比反映了这一特征。中国的社会体育活动,主要承袭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管理、引导为主的运行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在社会体育运行中占据主体地位,通过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形式设立体育部门,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管理的工作逐渐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均缺乏与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制度、方法与手段,发展空间日见萎缩。尤其是社会体育,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能,在市场化过程中因为失去了依托主体,出现管理的空白,成为缺乏引导与扶持的真空地带。我国现有的社区体育建设,更多属于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经费来源非常有限,主要由参加者自筹解决。虽然社区建设中也有一些政府投入,但缺乏有效制约调控手段。原有社区建设少有体育场地器材规划,新增社区建设中的体育活动区域又经常被侵占、挪用。而大型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多为封闭管理,并未对居民开放。相对巨大的人口基数,有限的社区体育设施远未能满足人们体育活动需求。

加拿大国家实施完善的福利与保障制度,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并在政策与财政投入中给予支持。谈到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保障条件,甚至连近邻美国也相形见拙。一般而言,政府在社区开发建设初期,就将配套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纳入建设规划,明确规定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规模,并由管理部门监督实行。同时政府为社区体育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运用市场化机制,加强社区体育开展力度。

在对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区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发现加拿大国家的社区体育主要依托以下几种形式展开:一是社区范围内的大学体育活动设施,通过俱乐部等形式向市民开放。二是社区内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通过免费向居民开放以及有偿辅导等方式开展民众体育文化休闲活动。三是充分开发社区拥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户外体育活动。加拿大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建设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社区建设紧密依托山林、湖泊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自然便捷的活动区域。多数城市拥有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以温哥华为例,夏季可以在社区附近的公园、林区骑马、狩猎、垂钓,冬季则有开放的露天冰场、收费滑雪场、室内足球场等体育活动中心。国民在自发、积极、主动的运动中,充分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社会体育欣欣向荣,富有生机。

2.3 中加两国竞技体育资源发展现状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以51金,奖牌100枚成绩位列金牌榜第1。2010年第21届冬奥会在温哥华举行,加拿大以金牌14枚,奖牌总数26块成绩位列冬奥会金牌榜世界第1(见表1和2)。

表1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奖牌榜

表2 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奖牌榜

从以上成绩可以看出(见表1和2),中国与加拿大作为地域辽阔、民族多样,然而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迥异的两个大国,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竞技体育发展路径,但都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借助本土作战的优势,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上向世界展示了各自的实力。至于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哪种更有利于体育事业持续发展,还要深入分析,进一步观察。

中国与加拿大虽然都占据了国际竞技体育舞台的重要地位,但两国在体育事业的运行体制、发展路径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将发展竞技运动作为国家政治交流、对外交往、树立国际形象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加以规划。依托举国体制,通过动员全国力量,我国在冬、夏奥运会上取得了惊人成绩。但不容讳言的是,由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在冬、夏奥运会上的投入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夏季奥运会成绩一直远远超越冬季项目,形成了夏冬项目之间的差距。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参加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活动人数相对很少,使得竞技体育基础显得非常薄弱。

加拿大在竞技运动发展上主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国家发展竞技运动主要方式是通过企业赞助为主,政府拔款作为补充的形式开展。通过这些方式,运动员在从事竞技体育过程中有较充足的经费保障。Time Canada杂志有篇文章曾对为2008奥运做准备的各国开支情况做过比较,结果运动员人均花费名列第一的是加拿大,中国排第三,美国排第五[3]。虽然加国人口较少,但国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众多。如温哥华冬奥会期间,加拿大的全国性报纸National star分析报道:全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参加者,加拿大居世界第一,甚至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无法相比。完善的体育活动保障条件,尤其是冬季运动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为加拿大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审视中、加两国在竞技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异,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2.3.1 资源建设、开发的科学化程度 科学训练已成为现代竞技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竞技体育的训练、竞赛科学化是提高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两国都对科学训练投入较大力量。中国的竞技运动科学研究,主要依托政府管理下的少数专门体育部门,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经费来源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以保障。而加拿大的体育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处于世界前沿,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相关科研工作,主要由大学科研机构、体育器材开发企业承担。借助社会力量,为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提供科技保障。由于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科研整体实力较强,在运动训练,尤其是冬季运动的科学训练中处于世界前列。

同加拿大相比,我国在训练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竞技运动训练手段、方法上以借鉴、学习国外的方法体系为主,缺乏创新意识。

2.3.2 训练、竞赛技术装备 我国的奥林匹克训练、竞赛器材的研制,主要依赖西方进口。缺乏技术装备保障条件,也缺乏创新能力,只能通过引进方式满足训练竞赛需要。而相比之下,加拿大国家的训练技术装备,注重本国开发与生产,也借助地域优势,引进邻国美国的装备、技术,处于世界先进前列。加拿大与美国的毗邻关系,使两国在训练、竞赛技术装备上可以互通有无,两国的技术装备开发、研制水平非常接近,都属相关领域研究的佼佼者,如两国的单板滑雪队在夏训中,使用相同的器材、装备进行训练。

2.3.3 场馆资源开发与利用 全球化环境下奥林匹克文化国际交流,为各国积累了一定的场馆设施资源。如何继续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一个热点。中加两国在竞技训练的场馆资源建设上都能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国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修建的主体场馆鸟巢和水立方,不仅代表了中国体育建筑场馆的水平,同时也是世界体育场馆的标志性建筑。加拿大的场馆在建设、设计中也同样采用先进的建设理念,如课题组在多伦多大学考察体育运动中心的冰球馆,建于1926年,现在球馆还在有效使用。访问中,场馆经理介绍,就在冬奥会前两个月,我国的女子冰球队在多大场地进行训练。

两国在竞赛场地设施建设中都设法最大限度实现场馆资源多元利用。但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场馆建设,更多的应用于竞赛、训练和商业化开发,普通百姓使用较少,很难实现资源的普遍共享。而加拿大的场馆建设,在满足训练、竞赛要求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应用于民,注重使国民共享资源建设的成果,最大限度惠及普通市民。

2.3.4 后备人才资源建设 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较多问题。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更多依靠政府管理下的制度体系。社会体育并未与竞技体育实现有效衔接。后备人才队伍的选拔,实行体育系统内的分级培养、重点选拔的制度,国家投入全部力量培养少数尖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退出体育行业的个体较难融入社会。如部分已经进入体育系统的运动员,如果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失去发展空间,面临就业、生活多重困难。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制度,缺乏对专业体育人才有效保障机制,也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的冰球队后备人才为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冰球运动,由于政府投入的减少,已经严重萎缩。女子冰球队尤其面临后备人才严重缺乏,队伍建设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加拿大注重通过市场运作,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加拿大国家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市场化运行机制,使得国民参与体育运动普及程度得到最大化。课题组考察的温哥华和多伦多地区的滑雪场,基本都是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如滑雪场门票价格是普通爱好者完全可以承担的,临时滑雪者每人只要39加元,相当于人民币二、三百元,吸引了大量的滑雪爱好者。再如多伦多大学内的体育中心,设立了各种项目的俱乐部,收取一定的会费,为市民提供专业的指导,大大提高了人们锻炼的科学性、组织性。加拿大社区建设时有严格的规定,保证了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课题组考察了三个居民社区,每个社区都配有体育设施完备的活动中心,人们在这里可以参加包括冰球、田径、球类的各种运动项目。至于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园,更具有从事户外运动的良好条件。北美地区有着悠久的冬季运动传统,在滑雪场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子滑雪,广泛的群众基础,悠久的冰雪文化传统,为加国培养了大批冰球、冰壶、滑雪运动的世界冠军(见图1)。

图1 加拿大滑雪场里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滑雪

2.3.5 对奥运会承办工作国民支持态度 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民众对奥运会支持度和参与度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从刚开始申办奥运起,就呈现积极的支持态度。群众将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看成国家繁荣与民族兴旺的标志,并为之自豪。市民普遍认可政府借助奥运进行基础建设,改善城市发展水平的举措,并对奥运经济效益给予较高心理预期。

与之相对应,2010年在温哥华举办的冬奥会,从最初申办到最后举办,一直受到当地居民的激烈反对。甚至在奥运会举办初期,游行、示威活动不断,对政府动用地方财税进行道路改造与场馆建设。加拿大国家历史上巨亏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使当地居民承受了30年债务,也使温哥华市民对冬奥会的经济预期持悲观的态度。

2.4 我国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评析

全球发展环境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影响一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国家政治交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以多元眼光开发奥林匹克资源,科学路径实施资源持续利用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开展水平与普及程度,除了与其文化传统相关之外,更受到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国初期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体育事业做为公共事业,一直由政府制定相关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由业余体校、体校、各级体工队组成的训练、竞赛体系和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的群众性体育组织、部门。竞技体育的开展,几乎全额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举国体制办竞技体育的模式。这种体制使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在有限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力量,有效保证了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体育的发展,依托行政组织,得到了有效开展,为提高民族素质,保障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竞技体育仍旧沿袭原有训练、竞赛体制,实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为树立国家形象,扩大对外交往,实现体育文化交流奠定基础。做为国家强盛或制度胜利的象征,竞技体育还承载着体育运动之外的功能。胡锦涛总书记在回顾北京奥运会举办历程时讲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持续快速增强的综合国力,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靠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存在有着历史和环境的因素,但并不能回避的是,高度统一的发展模式,存在与市场经济大环境发展间的不协调因素。如何有效化解新形式下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寻求合理有效发展路径,需要体育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体育文化理念的提升,也需要国外发展模式的参考与借鉴。

发达国家对基层竞技组织的投入,采取市场化发展模式,政府对其经营给予优惠政策,在管理制度等层面不加干涉。这与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经济水平,长期市场化运作积累的成果相适应。对比两种发展模式,举国体制表现出资源局限、效率低下等缺陷,在体育事业的管理和经营层面,都缺乏透明度。中国30多年来政治体制渐进式的改革,促进了民主的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体育事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日益彰显巨大发展潜力。全球化环境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满足国家发展、文化建设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要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的多元功能,成为时代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全球视域下对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备国际特色与多元文化特点。中国与加拿大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反映不同政治、文化环境条件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样性,其各自的优缺点需要以全球化眼光加以审视与总结。各国体育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与本国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也不能脱离已有的文化基础与环境氛围。对其优劣的评价,必须结合各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2)我国的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全球眼光,更需要充分借鉴各国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蓄势开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政治、经济发展新阶段,人民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多元体育文化需求,对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如何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政府体育事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真正满足人民多元需求,除了继续发扬举国制度的优势外,也要借鉴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促进竞技运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分配进行合理规划。

3.2 建 议

(1)我国体育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培育全面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服务社会文明建设需要。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既要增强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也要重视体育基础的建设。注重体育人才资源的培养建设,强化体育文化的社会传播渠道,有效培育体育发展基础。发挥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探索当代体育发展规律、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在坚持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同时,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4]。

(2)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创新思维、服务意识和科学发展规划,以全球视野制定未来发展具体措施。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该努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的共赢发展,创立本国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的全新发展路径。

中、加两国奥运会期间体育文化发展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出两国对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同特点。我们一方面要发扬本国体育体制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思考如何走持续发展的体育强国之路,加拿大国家的制度、模式,对我国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有着启示意义。中国的传统于奥林匹克的渗透变得更有生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有奥林匹克的介入将充满活力[5]。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总结会议上的发言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大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参考文献:

[1](德)汉斯-彼德·马丁,等.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24.

[2]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25.

[3]竞技体育、国家形象及其它[EB/OL]. http://www. haiguinet. com/article/2008/1027/article_37287. html.

[4]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发言.

[5]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34.

A Study about Development and Using of the Olympics Culture Sources under the Globalism View

SONG Jia-lin, KAN Jun-chang, LIU Shi
(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The writer studied the 2008 and 2010 Olympic games held in China and Canada, to learn how the politic and social system influence the sports under multi-culture in the two countries. And made the conclusions on how to make a great progress on the country building and sport and nationality development.

Olympics; Culture source; Development; Using

G811.21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3-0001-06

book=2010,ebook=163

G811.21

A

1008-2808(2010)03-0001-06

2010-06-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BAK57B05)。

宋嘉林(1954-),男,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奥林匹克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头脑奥林匹克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