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2例疗效观察

2010-09-10 06:02潘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5期
关键词:腹痛菌群肠道

潘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 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没有组织结构的异常。目前研究认为 IBS患者有黏膜通透性、肠道菌群和肠道动力的改变,持续存在的肠黏膜免疫激活反应及生活应激可以影响患者临床症状。利福昔明为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主要特点是口服给药后几乎不被肠道吸收,仅在胃肠道局部达到极高的浓度,普通剂量的利福昔明口服后即可在粪便中达到较高浓度,故认为利福昔明治疗感染性腹泻是有效安全的[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008年 3月至 2009年 8月本院消化科门诊患者,以腹痛、腹泻为主诉就诊,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年龄 18~65岁,男女不限。近 1年内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次),大便培养(>3次),肝功能与两对半,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肠镜或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排除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孕妇、对药物过敏者。

共有 46例腹泻型IBS,将其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23例,其中男 12例,女 11例,年龄为 18~65岁,平均年龄(35±8.8)岁。 23例对照组中,男 10例,女 13例,年龄为 18~63岁,平均年龄(36±10.0)岁。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和患病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试验药物和用法 利福昔明 200mg,3次/d,共服药 2周。肠球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 500mg,3次/d,服药 2周。研究组服用利福昔明,对照组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美常安)。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抗生素、止泻药、调节菌群的药物及其他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的药物。

1.2.2 观察指标 嘱咐患者每日记录腹痛发生时间、次数,每日排便次数以及大便性状,排便时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症状分级评分标准采用钟英强等[2]的评分方法,疗效评价标准:腹痛或腹泻疗效判定:(1)缓解:用药后症状消失;(2)有效:症状明显减轻;(3)进步:症状有所减轻;(4)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总疗效判定标准:①缓解:症状基本消失,各症状总积分较用药前下降≥95%;②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各症状总积分较用药前下降≥60%但<95%;③进步:症状有所改善,各症状总积分较用药前下降≥30%但 <60%;④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各症状总积分较用药前下降<30%。总有效率 =缓解率 +有效率[3]。

1.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腹痛评分均在 9分以上,腹泻评分均在 11分以上,症状总评分在 20分以上,经过治疗后腹痛、腹泻及症状总评分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腹痛程度、腹泻积分和症状总积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应的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数 ±标准差)

2.2 疗效分析 ①腹痛的疗效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0.90%vs57.14%;②腹泻的疗效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5.45%vs66.67%;③各症状的总疗效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0.90%vs61.90%。见表 2。经 Ridit分析,上述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恶心 1例,停药后自动消失。无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损害。

表2 两组疗效分析

3 讨论

IBS的发病与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肠道免疫异常激活、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感染及感染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IBS-D的发病机制之一。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衍生物,与其他胃肠道抗生素相比,口服不易被肠道吸收,在肠道内有较高浓度,对多种革兰阳性、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多聚酶,阻止合成,进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在临床上适用于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需氧及厌氧菌所致急、慢性肠道感染、腹泻综合征,肠道菌群改变所致腹泻[4]。本研究表明口服利福昔明后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明显缓解,总体疗效也强于给予肠道益生菌治疗。可能原因为利福昔明作为抗生素直接将肠道过度增生的细菌杀死而起到快速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而肠球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中的屎肠球菌是人肠道正常菌群成员,参与维持宿主正常的生理功能;枯草杆菌属于肠道过路菌,作用机制是利用生物夺氧作用,降低了局部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造成适合厌氧菌群生长的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故调节作用慢,疗效不如利福昔明。故利福昔明可作为治疗IBS-D患者的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但由于 IBS的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大,病程长,本研究在反映该病症反复发作与缓解的临床特征方面尚存在局限性。

[1]翁亚丽,严友德,张永祥,等.利福昔明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疗效观察.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63-65.

[2]钟英强,许哲,张世能,等.联用文拉法辛与匹维溴胺治疗伴抑郁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7):435-437.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见郑筱萸主编,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培训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8:61-82.

[4]潘国宗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胃肠病学和肝病杂志,2004,13(4):333-334.

猜你喜欢
腹痛菌群肠道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