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与铅山农民孔繁冬的一段革命友情

2010-09-17 10:07陈立强
党史文苑 2010年11期
关键词:孔家汪东兴工作队

■ 陈立强

汪东兴与铅山农民孔繁冬的一段革命友情

■ 陈立强

1965年下半年,江西省铅山县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来自中央、省、地、县以及部队等单位的干部组成了工作组,分赴到各个公社、大队参加这次运动。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汪东兴就在铅山县石溪公社孔家大队蹲点。

9月20日,汪东兴带着“社教”工作队约五六十人来到孔家大队,同行的还有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她后来被分在吴家生产队。刚进村时,汪东兴自称“劳汪”同志,住在大队(现在的孔家祠堂)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每天在贫下中农家里吃“派饭”。白天,他同社员们一起参加劳动,割禾、采摘茶籽样样都行。晚上,他有时走贫访苦,有时组织社员上夜课,主要是学习“二十三条”,学完以后还要求大家进行讨论。那时,工作队里有许多文艺骨干,经常教群众唱些革命歌曲,气氛相当活跃,其中有一首工作队自编自唱的歌曲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传唱。

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麻山孔家一个名叫孔繁冬的社员立即引起了汪东兴的注意。他家境贫寒,从小在河口长大,读过一些书,每次学习时都积极参与讨论,有些独到的见解。在参加集体劳动如砍柴时,他也表现得非常积极,总是砍得最多、挑得最多。在汪东兴的关心与培养下,1965年12月孔繁冬很快接任了孔家大队的支部书记。

一晃眼,工作队就要结束了。1966年2月16日,汪东兴在大队前的空地上与孔繁冬等几个大队干部合影留念,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他工作了几个月的石溪公社孔家大队。那天,孔繁冬和当地的许多干部群众自发地陪着“劳汪”同志步行了10余里,一直把他送到石溪和上饶茶亭交界的石马庙。临上车时,汪东兴握住孔繁冬的手,告诉几个大队干部,他的真实姓名叫汪东兴,“劳汪”是他的化名,在吴家生产队蹲点的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同志,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们。他再三叮嘱孔繁冬等几个大队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当前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汪东兴的支持与关心下,孔繁冬带领大队其他干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当年就建起了石溪官亭坝和两个小型水电站,修建了东方红水库,搞了1500多亩的基本农田建设。

离开孔家大队后,汪东兴心里还一直牵挂着孔繁冬和孔家大队的广大群众。1988年,汪东兴专程来到孔家大队看望早已从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孔繁冬,问他:现在身体怎么样,群众生活都好吗?随后,汪东兴还兴致勃勃地来到孔家祠堂,看了看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并在祠堂里同孔繁冬以及乡亲们合影留念。在村里坐了近两个小时后,汪东兴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孔繁冬和乡亲们,驱车前往武夷山共大。

孔繁冬和乡亲们也时刻想念着汪东兴。孔繁冬与汪东兴曾经还有电话、书信往来。在孔繁冬的家里,至今仍珍藏着汪东兴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信的全文是这样的:

孔繁冬同志:

来信收到了,信写得很好,内容也清楚。我看后十分高兴。

二十多年来,我们双方都还想念着、关心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这证明我们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心意,都是一致的。现在和将来也是为这个事业奋斗终生。

你保重身体健康,待我回去看你们。

祝你全家好!

汪东兴(劳汪)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据孔繁冬的妻子王火姩回忆,孔繁冬曾经三次到北京看望汪东兴,每一次汪东兴都非常高兴。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汪东兴用大碗给孔繁冬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孔繁冬吃了一碗就吃不下了。汪东兴笑着说:“你以前最少要吃三四碗饭,最多时能吃七碗,现在怎么吃不下了?”孔繁冬回答:“现在有地了,粮食都吃不完了。”

2008年,82岁高龄的孔繁冬最后一次去北京看望汪东兴。汪东兴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对他说:“经济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孔繁冬告诉他:“就是想来看看你,没看到你心里就牵挂。”从北京回来后,孔繁冬告诉妻子,他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不久,孔繁冬便离开了人世。○

题图汪东兴在孔家搞四清运动(1965.9.20——1966.2.16)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孔家汪东兴工作队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功臣”汪东兴1978年为何被点名批评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孔家坡漢簡日書釋文補正*①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新文化运动就意味着割掉“孔家”命脉吗?
汪东兴:带着争议离职,不带争议离世
毛泽东生前留话:汪东兴能对付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