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的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9-17 09:32沈素芳曹家驹欧阳林玲万朝雷宋广焰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3期
关键词:注射剂抗菌药品

沈素芳 曹家驹 欧阳林玲 万朝雷 宋广焰

1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332000)

2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332000)

3 江西省南昌大学药学系(330006)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反应有轻有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在将某院2007年10月13日至2009年11月19日上报的院内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涉及药物、临床表现、归转情况和原因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性,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某院临床药学室从2007年10月13日至2009年11月19日收到上报的来自某院87例不良反应报告表。

1.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对87份病例采用Excel表格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药物过敏史、药品名称、药品剂型、用法用量、合并用药情况及所致的不良反应表现和结果,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87例不良反应报表,由医师、护士发现处理后上报给药师。药师经过分析后通过网上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既往不良反应史者3例,其中有1名患者发生2例不良反应。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

87例不良反应中,男性62例,占71.26%,女性25例,占28.74%。男性患者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显著大于女性,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81岁,平均年龄49.95岁,这与某院以成年患者为主有关,<14岁的均转入妇幼保健院。具体情况见表1。

2.3 不良反应与药品剂型的关系

由统计结果可知,化学注射剂引起ADR为43例,占总数的49.43%,给药剂型不同,ADR发生的比例也不同,详见表2。

2.4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根据ADR报告分析,引起ADR的药品共52种,涉及抗菌药物品种共19种,发生例数为46例,占总数的52.87%,其中单一用药86例,联合用药1例。引起ADR药品的种类、种数及发生率情况见表3。

2.5 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共61例占总数的70.11%,见表4。

2.6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

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的损害,见表5。

2.7 涉及ADR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生率最高,有19例,占总数的41.3%,见表6。

表1 年龄分别及性别构成比表

表2 不同剂型引起ADR的情况统计

表3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表4 ADR涉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表5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

表6 涉及ADR抗菌药物的分类

3 讨 论

3.1 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类药物,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和临床的广泛应用,产生的ADR也居首位[1]。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最多,共报告19例,占抗菌药物报告中的41.30%,医师对抗菌药物的选用多根据临床经验,细菌送检率极低。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位于首位的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多发因素,可能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要做皮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有关。由于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下降。要减少ADR的发生,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贯彻实施,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和疗程过长等问题的出现。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给药途径的不同,ADR的发生率也不一样,注射给药发生的不良反应程度要比口服给药强,5例严重的不良反应均由注射给药引起。这是因为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输入到血液,由于浓度、滴速、pH值、渗透压、内毒素、杂质等原因,又不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所以引起ADR的概率更高、更严重。建议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药物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要使用注射剂。

3.3 ADR与中药注射剂的关系

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里面的成分较为复杂,往往含有蛋白质、酶、皂苷等大分子物质难以完全除尽,质量可控性不高,原材料质量标准均一性不强,许多品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静脉给药后,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直接进入血液,易引起不良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配制时厂家为增加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而添加一些附加剂如增溶剂、稳定剂,药物的本身氧化还原、分解聚合反应,以及与输液配伍后pH值的改变、有效成分的分解、不溶性微粒增多等,均会形成过敏原物质[2]。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制剂安全,但随着近年来中药制剂的广泛使用,由其引起的ADR也逐渐被人们注意,因此有必要对中药制剂的ADR加强宣传,高度重视和预防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3.4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段的增长,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也随着增加,6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的ADR有23例,占总数的26.4%。该年龄段的患者由于各脏器生理功能活动的衰退或伴随其他疾病进而导致药物在机体内代谢速率减慢,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高,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3.5 ADR的临床表现

由表4可知,ADR所致的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可能与这些症状最容易显示出来有关。有些ADR同时累及到2~3个器官,因此统计病例超过了87例。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以皮疹、斑丘疹、局部红肿、肿胀、瘙痒为主;消化系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可消失。

3.6 ADR的严重临床表现

由表5可知,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数的5.75%。主要临床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大汗、低血压、视物模糊、乱语等。这5例严重不良反应均由注射剂引起,经过紧急救治均恢复正常。87例中青霉素发生3例,严重ADR 2例,均属于同一批号,可能还有未上报的,经分析考虑药物原因,经负责人批准,现已下柜。

3.7 ADR 与联合用药的关系

从联合用药的情况看,单独用药患者产生的ADR的比例高,与文献报道[3]和临床实际不一致,分析认为是填写不完整所致。报告人往往将最可疑的药品填写,而将其合并使用的其他药品忽略,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3.8 ADR与静脉滴注的关系

病例中有几例因为发生不良反应后减慢滴数,情况得到缓解。分析认为临床中有时没有控制静脉点滴的速度,造成液体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进入人体,由于药物的浓度、刺激性等原因,机体局部的生理状态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调整,进而易发生不良反应。同时输液也要注意序贯用药,比如补液要注意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等顺序,改变先后顺序有可能造成ADR的增加。另外如需连输几种药物,应在几种药液之间换输其他液体(10%或5%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冲管过渡,避免两种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

4 结 论

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4]住院期间5%~30%的患者会出现ADR,从医院上报的ADR数量来看,存在一定的漏报现象。临床科室上报的主动性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宣传ADR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同时让社会都了解ADR的危害以及ADR无法完全避免的特点,给医院营造一个宽松的ADR报告和监测环境,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由于引起ADR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品自身因素,有的则与患者机体有关,有的是用药不当,因此,临床医师一定要谨慎用药,制定合理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临床药师充分做好ADR监测,加大药品知识的宣传力度,协助临床医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另外,不良反应的上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尽管一些ADR不可完全避免,但是ADR是可以预防的,要求临床医师在用药之前问清患者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1]姚丽玲,夏薇.药品不良反应136例报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5):620-621.

[2]王辉.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48例文献分析[J].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45-46.

[3]王海燕,王爱武.我院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47-50.

[4]陈峰,杨世民.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医药导报,2006,25(5):486-488.

猜你喜欢
注射剂抗菌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