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山岩画中的壮族武舞

2010-09-26 11:49秦炜棋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花山岩画先民

秦炜棋

(百色学院体育系,广西 百色 533000)

浅析花山岩画中的壮族武舞

秦炜棋

(百色学院体育系,广西 百色 533000)

花山贮存着壮族先民上千年前的文化艺术品——岩画。花山岩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原始的思维方式,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形态,其中多处岩画中的人体造型涉及武舞方面的内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的视角,对花山岩画中壮族武舞的内容进行探析。

花山岩画 壮族 武舞

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凭祥等县市的沿江地区都分布有岩画,这些岩画多集中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岩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其中花山岩画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花山,壮语音为岜莱,意即绘有画纹的山,意译为花山。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中的代表,岩画整幅画面长达172米,高约50米,面积8800多平方米,也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创作始于春秋时期,延至于后汉,迄今已有2500-2800多年历史。

自古以来,左江流域就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而生活在此地区的壮族先民,为生存繁衍,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抗击外族侵略中逐渐形成了勇敢无畏的崇武风俗。因此,花山岩画中描绘的不但有当时壮族先民的生活情景,更有表现壮族先民武舞的情景。

1 武舞

1.1 武舞的界定

据《武术》介绍,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统治阶级用武舞来训练军队,而且武舞的军事训练作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与此同时,武舞不断进行分化整合,在宗教祭祀和文化娱乐中也有不同的演变形式,其分类更加精细、范围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强。可以说,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仅在军事上,更主要在人们各种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武舞的产生

1.2.1 军事战争

武舞产生于军事战争,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另外,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古代战争频繁,军队需要经常操练,特别是集体性的攻防动作,呼以口令,合以乐节。这就是一种武舞操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可以说是武舞记载中较早的一次军事活动。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戚舞”不光是一种军事上的演练,更成为一种军事威慑。

1.2.2 文化娱乐

原始社会中武舞主要来源于生产劳动,但它又与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心理有关,其中的娱乐意义大于生产意义。例如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又如《路史·葛天氏》中记载:“八士捉足掺尾,叩角乱之,而歌八阕。”这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狩猎成功后的喜乐心情,可以说是武舞的雏形。

1.2.3 宗教祭祀

人类由于以前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恐惧,曾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人们最早的信仰是崇拜图腾。而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又常常用武舞来体现。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部落的始祖神灵。

1.3 武舞的特征

武舞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一种交融体,它最显著的特征为武、舞共存,既有表达思想感情及娱乐性,也有习武训练的实用性。例如,在夏商周时期,在战争制胜或出征之前,君王常采用大型阵势的武舞。又如武王伐纣,便“作大武之乐”,大武之乐是反映周武王灭殷纣的大型武舞,歌颂了武王的显赫战功,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军容威仪,而且有作战时的战阵的攻防动作再现,规模宏大,其中武者手持干、盾等武器。“夹振之而四伐”,“四伐”据《礼记·乐记》注:“一击、一刺为一伐”,这表明其中有许多武术击刺动作。当时的武舞中还有弓矢舞、技予舞、干戚舞、持钺舞,这些都是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既有表演的性质,又有武术器械练习的性质。

2 花山岩画中的壮族武舞

2.1 对岩画中人体造型“武”的分析

花山岩画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绘有大小各种图像111组约1900多个,画面以人物造型为主,也有铜鼓、箭簇、刀、剑、羊角钮钟和野兽之类。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高大(见图1、图2、图3),大多数腰佩兵器,有身佩大刀、环首刀及长剑的人像,双手向上弓张,双腿分开半蹲成马步,形似练武站桩;侧面人像(见图4)两臂成出拳状、两腿微屈成提膝式。正侧面人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佩戴武器的壮族武士正在集体操练一组动作,且动作一致,这说明花山岩画中反映出的是和军事战争有关的信息。

图1

图2

图3

图4

2.2 对岩画中人体造型“舞”的推测

第一种推测,祭奠舞蹈。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人像旁有铜鼓的存在,而且形式多样,或单个悬挂,或多个成组排列,或置人像旁侧,或置人像上或下方,或众人围鼓作欢舞状,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铜鼓舞或以鼓伴舞的祭奠先祖的场面。南宋人李石编著的《续博物志》卷八中云:“二广深豁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这是对花山岩画的最早记录。叙述当时的壮人认为岩画上描绘的是祖先的形象,非常敬畏,经常祭奠而不敢怠慢。因此,结合铜鼓分析,将花山岩画上的人像理解成正在祭奠先祖而起舞也是合乎逻辑的。

第二种推测,庆典舞蹈。有不少专家认为,岩画中人物造型是为庆祝丰收或战争胜利而跳的一种庆典舞蹈。人物姿态可归纳为正面和侧面两种,个个曲肘举手,曲膝跺步,是一种严格规范化了的舞蹈节律。有位居中心的正面舞者,身躯高大,腰佩环首刀,头插羽饰或戴兽形帽,手执铜铃或握小人,显得神气非凡。其下多画有类如犬形的巨兽图像。显然,这些人有其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庞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全都统一在威严庄重、热烈奔放的舞蹈节奏之中,构成一幅欢乐的图画。

第三种推测,图腾崇拜。花山岩画上的人像,基本为蛙形,1971年恭城县加会秧家出土的春秋蛙蛇纹铜尊,肩腹各饰一道雷纹和地蛇斗蛙纹,每道四组,每组二蛇斗一蛙。腹部之蛇昂头,将蛙体顶出器外。岩画上,每个正身人的形象都是叉开双腿,上举两臂,脚趾和手指也叉开,形同青蛙。蛙是壮族先民的崇拜对象,至今在桂西的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隆重的“蚂拐节”,因此,岩画中表达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图腾崇拜舞蹈。

3 岩画中武与舞的共现

3.1 武是生存的需要

武器用于军事战争,用于攻击敌人,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在花山附近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青铜兵器,花山岩画也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兵器,可见壮族先民对于兵器的重视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描述:“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段记载很清晰的描述了花山岩画上壮族先民身上所佩的为兵器而非其他器物。

壮族先民崇尚武事。历史记载,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中曾这样描述壮族:“其身材容貌与汉人已无显著区别,但此族以武力起自南方,强悍鸷烈,为各族之最。”北宋王安石曾云:“粤右俍兵,天下称最。”壮族先民自古好勇尚武,为抵御外族的侵略,壮族先民形成尚武的社会风俗。秦始皇在进军岭南时,遭到了壮族先民的顽强抵抗,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伏尸流血数十万,主将屠睢亦在阵前毙命。直到公元前214年才为秦军所败,壮族先民能够坚持数年,抗击数十万秦军的进攻,说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训练有素、战斗为生”是那个时期壮族先民能生存繁衍的核心思想,一切为生存服务,一切为了提高民族忧患意识,一切为了提高战斗力。

壮族先民在长期军事战争中催生出了原始武术形态。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战争胜利的庆典或祭奠祖先场合,聚到一起跳舞,模仿战争中的攻防动作,再现战斗中的动作,久而久之经过逐步的积累,最终形成了带有武术技击的特点,攻防的姿态与动作,这便是武术的萌芽阶段,是人们在军事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使用兵器自卫、克敌的方法,是日常非战斗状态下的一种升华。从花山岩画可以看到一些带有原始武术形态的画面,岩画中一个个英勇强悍的壮族武士傲然挺立,双臂弯曲,佩带腰刀(剑),双腿弯曲成马步下蹲式。这是现代所能看到的原始武术形态的一个例证。

3.2 舞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舞蹈是人通过外在的刺激,譬如语言、环境、活动等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的情感的外显。壮族先民早期的舞蹈活动,往往是交融着“武”而进行,他们徒手或手持武器通过舞的形式表达对先祖、万物、胜利等情感,也将各种战斗技击动作予以模拟,再现。尽管岩画上还没有反映出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只是单一的动作,但这种舞练的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

3.3 武与舞的融合形成武舞

花山岩画所体现的内容,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过多次考察和论证,有说是壮族先民不同内容的舞蹈;有说是为抵御侵略而打拳习武,众说纷纭。岩画中有要佩刀(剑)的壮族武士,人物形态像是习武又像是跳舞,笔者认为,根据武舞的特征,即体现武的实用性、舞的情感性以及群体性,并结合壮族先民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一可以解读成壮族先民的首领将其作为战斗的延伸,以集体演练武舞的方式来鼓舞士气或操练阵型;二可以解读成壮族先民将武舞与祭祀先祖、庆典或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进行武舞的演练。因此,花山岩画所反映的人物造型非独立的、单纯的舞蹈或武术,而是壮族原始武术形态与舞蹈的结合产生的武舞,是生存需要和情感表达的融合。显然,近几年发现的广西那坡黑衣壮的黑枪舞和战阵舞,亦是类似花山岩画所表现的一种武舞。

4 结语

花山岩画反映出武舞在当时壮族先民的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壮族先民在开发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达情感时,为抵抗外族侵略而战斗时,就已经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身体文化“武舞”了,即“武”与“舞”的融合贯通,舞中习武,武中现舞。

[1]游松辉,夏 强.试论岩画中人体运动形象的人文内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2]吕文杰.花山岩画及其传说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杨成志.广西壮族的古代崖壁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8(4).

[4]潘其旭.花山岩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J].民族艺术,1995(9).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7]覃彩銮,喻如玉,覃胜敏.左江崖画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8]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On Zhuang Nationality Wushu-dance Showed in Huashan Rock Paintings

Qin Weiqi
(Department of PhysicalEducational,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533000)

Huashan has rock paintings,a kind of cultural works of art which could go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bout the ancestors of Zhuang Nationality.Huashan rock paintings have a long history,and are rich and various in content,these paintngs represents the original thinking ways of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cestors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y can demonstrate the life style at that time very vividly,and of which there are numbers of body shapes in the rock paintings related to Wushu-dance.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the content of Wushu-dance In Huashan rock paintings of Zhuang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 work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from the view of sport.

Huashan rock paintings Zhuang nationality Wushu-dance

G85

A

1004—5643(2010)09—0022—03

秦炜棋(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花山岩画先民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花山欢来啰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恋
孜孜荣岩画
岩画系列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