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前与职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2010-09-28 06:19蔡旻君景君珺马小丹杨学良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问卷价值

蔡旻君,景君珺,马小丹,杨学良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教师职前与职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蔡旻君1,景君珺1,马小丹1,杨学良2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网络信息资源匮乏;自我发展意识薄弱导致师范生价值偏爱水平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价值信奉整体水平偏低。

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离不开现有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未来教师——在读大学生的努力。[2]一方面,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成果的同时,也在反思如何逐渐形成自身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各类师范毕业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在校师范生也提出了新要求,他们在学校几乎每天都接受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为此也必然会形成自身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

面对在教育教学中掀起的信息技术热,更多的人持积极、乐观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也有少数人持批判态度。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取向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首要关注的问题,这也势必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从相关实证数据入手,对教师职前与职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揭示教师在树立信息技术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二、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价值取向

信息技术价值观是指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3]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即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的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和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属性、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实现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性活动的准则和追求目标。

2.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层次的划分

克拉斯伍等人于1964年发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其分类依据是价值内化的程度。[4]在该领域的五级目标中,价值评价这一级别包括价值的接受、价值的偏爱、价值的信奉三个水平,其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价值取向属于情感学习领域,是个人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受一定价值标准的约束,例如,某一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课的倾向就反映了该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接受或偏爱。由此推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价值接受体现在个体对信息技术的初步学习阶段,是对外在评价信息的一种肯定;个体对信息技术操作应用的体验阶段所表现的信息技术价值偏爱,是对某种评价内容的主动性选择;信息技术价值信奉则是在实践后自我反思阶段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倾向。

三、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实证性数据,问卷设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和职前教师(在校师范生)信息技术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的编制从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结果出发,将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分为三个层次:价值接受、价值偏爱和价值信奉,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问卷中的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为1至5分。

表1 价值取向层次与内容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兰州市、陇南、天水、庆阳等地区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不同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以兰州市中小学教师为主,陇南和天水两地的教师选取比较分散,庆阳地区相对比较集中。师范生主要是选取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和甘肃联合大学三所大学的师范类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共涉及9个专业。其中,男生210人,女生361人;文史哲类139人,数理生化类226人,艺体类73人,教育学类133人。

3.分析方法

学生问卷现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599份,其中有效问卷571份;中小学教师问卷由学校负责老师发放,填写完成后再统一交回课题组处理,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20份。最后,统计分析问卷结果,结果表明题目的鉴别度较高,总体信度达到0.877,分析软件采用SPSS15.0.

四、研究结果

1.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维度的比较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找到了诸多指导教学活动的方法,而在校师范生大都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他们更多的是在学习信息技术公共课中被动接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观念。

表2 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在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从表2可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价值偏爱水平较高,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价值接受水平较高;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倾向于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而在校师范生则倾向于对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方式的主观接受,这为他们将来走向教师岗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各个层次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教师职前与职后在价值取向的三个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此从价值取向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表3 从价值接受的内容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表3可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价值接受的主要因素在于网络资源的提供。这说明当前提供给中小学教师的网络信息资源比较有限,教师不能够通过网络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这可能是导致中小学教师在“网络资源丰富”这一方面得分偏低的一个原因。

表4 从价值偏爱的内容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表4中看出,中小学教师价值偏爱各项内容的均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在校师范生,即教师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偏爱水平较高。影响在校师范生信息技术价值偏爱平均分低的主要因素在于自我发展,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明显高于学生。

信息社会的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社会的教学要求也促使教师能够增强自我发展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更新自身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修养,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价值偏爱水平高,他们倾向于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而在校师范生更多地是在学校学习中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念,他们只是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并没有将其和专业化发展建立起密切关系。

表5 从价值信奉的内容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表5中看出,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信息技术价值信奉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从价值信奉内容中“应用方式”所涉及的具体题项的数据资料分析表明,对“教师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项选择“比较同意”的人数达到了54.5%;而对于“我经常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讲课需要的资料”选择“不肯定”的比例为33.2%,居最高。由此推断,教师只是肯定信息技术的客观价值,而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反思其应用方式的局限性。从价值信奉内容中“应用效果”所涉及的具体题项的数据资料分析表明,对“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其成效显著”一项有46.2%的在校师范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可见他们对应用效果的认同程度较低。

从价值信奉内容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典型题项的数据分析表明,教师职前与职后价值信奉整体水平偏低,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和效果上还有待提升。

3.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比较分析

从表6看出,中小学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处在中等水平的百分比分别是62.7%和51.0%,并且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处在低水平的较多,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在中、高水平的占到总数的85%.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要高于师范生,师范生希望获得信息技能培训的愿望要胜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需求。

表6 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所占的百分比例

表7 个人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相关分析

从表7看出,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其信息技术价值取向没有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教师的信息技术价值取向,而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与他们的价值偏爱和价值信奉显著相关。

4.教师教龄、师范生年级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关系

表8 教师教龄、师范生年级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从表8中看出,教师在其教龄为15~20年时价值偏爱和价值信奉水平最高,而师范生在大三这一学习阶段价值偏爱和价值信奉水平最高。由此可知,教师职前与职后的价值偏爱和价值信奉水平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只是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峰值。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中小学教师网络信息资源匮乏。

网络信息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材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教育信息资源。[5]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应用广泛的有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能够很好地支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然而,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网络信息资源匮乏,网络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习需求。

(2)自我发展意识薄弱导致师范生价值偏爱水平低。

本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中,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他们倾向于自觉地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修养,而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相对薄弱,信息技术偏爱水平也较低。

(3)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价值信奉水平整体偏低。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价值信奉状态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和效果还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灌输式”教学的例子比较常见。在落后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论信息技术和设备多么先进,也无法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于教育教学。

2.建议

(1)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但真正能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服务的资源却甚少。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中符合教学目的、适用性强的优秀教学资源不足,即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资源缺乏。第二,教师教育的资源偏向于普通师范院校,而对在职教师的资源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信息资源数量偏少。为此,我们在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与将来使用信息资源的教师反复沟通、探讨,使得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以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第二,重视在职教师的资源建设,为在职教师提供优秀的网络信息资源。

(2)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目前,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非常有限,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大都处在认知阶段,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为此,我们在培养职前教师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在教学实践中内化新的教学观念。

现在我们大力倡导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因此,在职教师要把新的教学观念内化,并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借鉴教师讲课时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案例,并主动探索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最佳途径。唯有这样,教师才能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8):10-13.

[3]李娟,张景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05-109.

[4]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111.

[5]王继新,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

〔责任编辑 马旭光〕

G434

A

1671-1351(2010)06-0135-04

2010-09-19

蔡旻君(1974-),男,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计算机辅助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GSBG[2009]GXG1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生问卷价值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问卷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