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里的ICU

2010-10-20 01:01姚宝莹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5期
关键词:广安门中医医院病床

本刊记者◎姚宝莹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治疗急重症方面并没有大的作为,急重症领域几乎为西医院所垄断,可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医院却纷纷设立了ICU病房,且病床使用率还不低。那么,个中缘由到底是什么呢?中医医院ICU的真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和西医医院的ICU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为寻找答案,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京沪两地的三家中医医院的ICU。

中医医院ICU的由来及现状

相对于西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的ICU起步较晚,几乎全部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重症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越来越重视,于是相当于医疗保障单元的ICU病房就在中医医院应运而生了。此外,三甲医院评审中关于ICU病房的硬性要求也直接推动了它的出现和发展。

中医医院的ICU大都是由急诊病房演化而来,一般四五张病床起家,初期条件较差,科室设置也不是很规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ICU主任齐文升对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ICU还没有独立的区域,就设在急诊病房区;也没有专职的医生和护士,具体的工作都由急诊病房的医护人员承担;而且,当时的ICU还是开放式的,允许家属陪床。

中医医院ICU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得到了认可,于是从急诊病房区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室。发展至今,中医医院ICU一般是八张病床左右的规模,并且配备了专职的医生和护士。据齐主任介绍,广安门中医院ICU现有4名医生、20多名护士,收治的对象主要是各科住院患者中的危重患者和外科术后需密切监护的患者,其中2/3来自内科,1/3来自外科,病床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ICU主任杨志旭向记者介绍说,他们科室目前有6名医生,管着8张病床,病床的使用率高达85%~90%,所以医生的工作时间很长,虽然现在较刚成立时(每周80小时以上)有所缩短,但每周也在60小时以上。上海市中医医院ICU主任李越华告诉记者,他们医院的ICU病房也是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但直到去年才真正规范起来,现在病床数达到了11张,病床使用率为60%~70%。

中医医院ICU的特色

一位面部戴着氧气罩、手上打着点滴、腹部扎着银针、脐上敷着中药的患者躺在被一大堆精密仪器环绕的病床上——此情此景,正是记者在中医医院ICU所见。

由于目前对中医医院ICU的配置、质控等都是按照西医院ICU的标准来进行要求与检查的,所以二者在设备配置、西医诊疗救治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中医医院ICU最大的特色诚如上文描述的那样:在西医、西药诊治的基础上,融入了多途径、多制剂的中医中药的诊疗手段。简单来说,其特色就在于“中西医结合”。这样一来,很多在西医医院ICU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的难题在这里就能够迎刃而解。事实上,现在很多西医医院的ICU也乐于接受中医药的治疗理念,遇到疑难病症常常会请中医医院ICU的医生来会诊。

北京广安门医院ICU在使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给每一位患者制定中医药治疗方案:清醒、胃肠功能尚可的给予汤药口服,不能口服的给予中药鼻饲,连鼻饲条件都不具备的给予中药灌肠,此外,还有中药贴脐、中药雾化吸入等诸多方法。十多年来,广安门医院针对ICU患者的常见病症和临床表现,总结出了很多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研制出了非常便于应用的25种院内制剂。比如,针对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均不可逆转的消化道大出血,使用九生散可以很快达到止血效果;再如,对于急性肾损伤的无尿患者,应用中药可以使尿量明显增多。

北京西苑医院ICU在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比例占到了30%左右,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解决了很多在西医治疗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一名中央机关的离休干部,患多发性硬化重症肺部感染,由于多重耐药、对所有的抗生素都不敏感,在北医三院住了一个月,还做了气管切开术,可是体温基本上没有低过39℃,转到西苑医院加用中药对症治疗后,三天就退烧了。还有一名本院职工的父亲,80多岁,胃肠功能障碍伴多重感染,腹胀非常严重,但由于年龄较大不能通过手术减压,所以西医没有办法,后来经中药灌肠、中药敷脐治疗,几次之后腹胀就明显减轻。杨主任说,如果不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患者可能很快就会发展为胃功能衰竭。

▲老年患者在广安门医院ICU接受治疗

上海市中医医院ICU在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的同时,对70%以上的患者都会辅助中医中药治疗。这种“双管齐下”的治疗方式与单纯西医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对于上了呼吸机的患者,辅以中医药治疗后,患者比通常情况下脱机要早、恢复要好。其实西医医院ICU也在效仿中医医院的做法,在临床上合并中医药疗法,比如使用中药注射剂。但是,辨证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不仅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不良反应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中医医院由于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十分规范,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并没有出现一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

中医医院ICU的困惑

中医医院ICU在凭借自身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救治了大量西医医院ICU束手无策的患者的同时,也有着凭一人、一个科室之力难以克服的障碍。采访中,三位主任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医医院ICU的入科标准很宽松,不像协和、阜外等都有很严格的限制,所以一些西医医院拒绝收治的患者都“投奔”来了,就像齐主任提到的:“中医医院ICU的准入标准非常宽松,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八九十岁心衰的,或者其他情况,有气没气的,只要家属积极,都得照收不误。”可是,这样一来,一系列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医医院ICU收治的对象以慢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内科患者为主。这些患者的病情往往较外科患者更危重,更复杂。“外科患者既然能够做手术,那么身体条件自然也还可以,可转到ICU的内科患者的病情大都很重,不转可能患者就‘没’了。”杨主任如是说。可是这样一来,不仅对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医务人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同西医医院ICU相比,中医医院ICU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接收的高龄患者较多,八九十岁者并不罕见。对于这部分患者,有些医生往往认为不具备什么治疗价值,这也是这部分患者遭到西医医院ICU拒绝的原因之一。齐主任的话印证了这一点:“西医医院ICU收治的大多是年轻的、急性病或是其他有治疗价值的患者,通过治疗能够恢复,也不枉患者家属的期待及ICU宝贵医疗资源的投入。可中医医院ICU的医护人员花费很多的心血,但结局还是之前已经预知的死亡。中医医院ICU就是以这种没有什么成效的工作居多。”

此外,准入标准过低,也给了一些诊断不明的患者“栖身”之所,再加上过多高龄患者占用病床,直接导致中医医院ICU“压床”现象严重。对此,齐主任表示:“西医医院ICU的病床周转率很高,而中医医院ICU则‘压床’现象非常明显。曾经有一个患者,多家医院都对他的病情诊断不清,后来来到北京广安门医院,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病情也是没有丝毫起色,但家属还是坚持不放弃治疗,直到最后去世。患者共在ICU住了6个多月,花了80多万元。”

中医医院ICU的发展方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中医医院ICU之所以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是由于中医医院ICU有西医医院ICU无可比拟的特色与优势:中医院ICU并不是单凭中医这“一条腿”走路,而是把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对于中医医院ICU的发展规划,各位主任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中心均是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杨主任说,中医医院ICU起步较晚,前几年有些疲于应付临床工作,以后会更系统地做好临床观察。ICU的患者往往不能说话,再差一些的连舌苔都看不了,患者主诉及部分望诊的缺失会导致辨证有所偏差,这和传统中医药的诊断是有差别的,也会影响疗效,将来会在这方面系统地做些工作。齐主任提出,中医医院ICU的中医药诊疗方法不仅要体现优势,还要凸显特色。ICU成立后,他们一直在尝试应用各种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并通过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将有中医特色又确有疗效的方药做成便于急重症患者应用的院内制剂,搞的课题也紧密围绕临床实际开展,这仍将是他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李主任表示,在西医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不断摸索传统中医药中适用于现代危急重症诊治的方法,延续并发展中医医院ICU的特色与优势。

链接:什么是ICU

ICU,英文全称“Intensive Care Unit”,国内称“加强医疗病房”或“重症监护室”,其实质是通过多学科合作,调动一切软硬件资源对重症患者实施治疗和抢救。ICU往往需要强有力的仪器装备和人员配备,代表着医院的最高综合抢救能力和护理水平;临床上多脏器衰竭、多发性损伤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基本都在ICU内完成。

猜你喜欢
广安门中医医院病床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广安门医院开展“世界睡眠日”专题系列活动
唐县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病证结合
——关键技术试验室发展历程
广安门医院睡眠中心医务人员参观北京华佑医院并进行学术交流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2088年的病床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