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大平台构建中的问题

2010-11-04 01:48
浙江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开发区用地

工业发展大平台构建中的问题

浙江平台很多,但多的是小平台,少的是大平台。尤其缺少先进制造业密集、投入产出规模巨大、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工业发展大平台

从园区工作的实践看,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突出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从总体看,工业发展平台的规划布局不完善,平台过多过散,相当部分的投入产出规模和绩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目前缺少工业发展大平台。浙江地域面积在各省(自治区)中排在末3位,但工业发展平台的数量居于前3位,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加上地方工业功能区多达675个。平台很多,但多的是小平台,少的是大平台。尤其缺少先进制造业密集、投入产出规模巨大、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工业发展大平台。

多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平台的单体规模不大。据浙江省国土厅2008年对112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统计:核定的“四至范围”面积,超过2万亩(即13.33平方公里)的只有11个园区,其合计面积占到总量的26.3%;不到1万亩(即6.67平方公里)的有69个园区,不到5000亩(即3.33平方公里)和2000亩(即1.33平方公里)的各有29个和15个园区,最小的只有561.9亩(即0.37平方公里)。

据省经信委2009年统计:在117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经批准规划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有66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只有9个园区,不到100亿元的有50个园区,不到50亿元的有29个园区。在96个县(市、区)属工业功能区中,经批准规划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多达75个;其中不到5平方公里有58个。

当前全省正在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培育大平台。这些产业集聚区多数是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组合,部分是跨行政区的组合,不是连片开发建设。“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面积平均每个66.6平方公里,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个,不到40平方公里的也有3个。总的看,平台还不是很大。而且一些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偏重于拉城市框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并不突出。

——多数平台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反映在工业发展平台的投入产出指标上。据浙江省国土厅2008年对109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统计:(1)工业用地投入强度(指累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平均每平方公里29.9亿元(每亩199.5万元)。投入强度每亩不到200万元的有58个园区,不到100万元的有7个园区,最高的是每亩518万元,最少的仅49.4万元。(2)工业用地产出强度(指工业总产值与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平均每平方公里52.5亿元(每亩349.7万元)。产出强度每亩不到300万元的有56个园区,不到200万元的有20个,不到100万元的有3个,最少的仅21.9万元。

浙江工业发展平台的土地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如苏南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如日本,工业园区有4500多个,绝大多数园区在300亩左右,但土地产出率相当高,一般每亩产值100—150万美元左右,高的超过200万美元(参见骆建华2003年《日本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浙江所处长三角地区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日本制造的标杆在前,任重道远。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浙江多数工业发展平台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完备,加之不少平台地理位置不佳,难以吸引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难以承载大项目落地和大产业生成。大多数工业发展平台的主导产业仍是本土的传统产业,或是外来的一般加工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全国有影响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技术企业明显偏少,大项目大投资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偏弱,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育明显不足。相当部分工业发展平台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地方工业功能区,普遍存在引进项目小、产业档次低、技术含量低、投资回报低的“一小三低”问题。

——不少平台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发展平台在开发之初对中长期规划重视不够,或缺乏系统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以致空间布局不当,留下后遗症。一些平台设立之际功能定位不明确或不合理,没有将之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规划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随着城市扩张,一些原在近郊的工业发展平台已陷入城市中心区,需要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和企业外迁。有的平台成为远离城区的“孤岛”,难以获取必需的公共配套服务。不少工业发展平台尤其是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工厂与工厂之间混杂较多的农舍和民居,因噪音、污染等扰民问题不时引发矛盾,协调处理难度很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瓶颈制约较大

浙江土地资源偏紧,“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0.56亩,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87%。多年来,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受限于土地瓶颈。今后要进一步打造大平台,土地制约的矛盾将随之增大。

——土地开发现状问题。目前,工业发展平台的建设用地经过连年大规模开发,仍有不少存量,但集中在为数不多的较大平台,相当部分的平台用地存量较少,有的甚至到了可供量寸土不存的地步。据浙江省国土厅2008年对112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统计: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还有2000亩(即1.33平方公里)以上的园区仅14个,还有1000亩(即0.67平方公里)以上的仅47个;而不到500亩的有46个,占所统计园区的41%;其中不到200亩的有32个。最多的高达1万亩,最少的则已告罄。

另据浙江省经信委2009年对117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统计(包括温州、海宁2个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未包括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区):现已开发面积1038.8平方公里,占经批准规划面积的60.2%。经批准规划面积现已用完的园区多达49个,占所统计园区的42%,其中已开发面积超过经批准规划面积的有36个,即出现用地“赤字”;经批准的规划面积开发后仅存不到20%的园区有16个,占所统计园区的13.7%,其中存量不到10%的有7个。

目前,不少地方工业平台的立地空间明显不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不少园区由于经批准规划面积所剩无几,处于无地可征、无地可供的局面。如丽水市“十二五”时期初步考虑工业总产值新增3000亿元,但现可用于工业发展的规划用地只有128平方公里,其中10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82平方公里、各类工业功能区46平方公里。按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平均产出强度174万元/亩以及土地利用率40%测算,“十二五”时期即使将规划用地全部开发完,仅能承载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如此狭小空间难以确保“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实现。

——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建设用地指标短缺,是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的突出问题。受指标限制,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和供应量偏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土地指标限制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年度计划指标。近年来,年度用地指标一直偏紧。原先用地指标分三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其中土地整理折抵指标供应量占年度用地指标供应量的一半,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无计划管理限制。2010年起用地指标骤然变更,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被取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受全省计划额度的管理。今后年度用地指标将更加紧缺。

二是长期规划指标。《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国务院下达浙江省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7980平方公里(即119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2547平方公里(即382万亩)。现在全省规划建设的14个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的规划建设面积就高达1886平方公里(即282.9万亩),新增建设用地为1380平方公里(即207万亩)。此外还有更大量的其他用地需求。此次各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方案中,如果严格按照省政府下达各县(市、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至2020年仅能安排14个产业集聚区新增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即45万亩)。

——土地征用等其他问题。土地制约,不仅是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土地征用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土地征用中遇到出让地价、农房拆迁、农民补偿、劳动安置、非农产业留用地等诸多矛盾,难以处理,并往往出现群众抵制征地、力图高额补偿的现象。此外,建设用地审批需要经过项目立项、规划选址、规划准予、施工许可、土地预审、地价核定、环保评价、供地确定等多个环节和多头管理,审批手续繁、周期长、效率低,实际操作将近一年,影响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还有,土地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完善。

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工业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包括征地补偿费、土地前期开发费、基础设施建设费等,尤其是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营运成本较高。不少工业发展平台尚未有效形成市场化开发机制,缺乏自主开发和滚动开发的能力。多数平台融资困难,大量靠银行贷款,处于负债经营状态。由于用地指标短缺,一些业已开发的地块无法盘活,加重了建设资金压力。不少平台尚未开发的土地所剩无几,依靠出让土地筹措建设资金的滚动开发模式难以为继。大部分平台要靠入驻企业投产后的税收来实现收支平衡,但所需时间较长,加之不少企业产出效率低下,时滞则更大。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业发展平台包括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还包括地方工业功能区(县、区属和乡镇、街道),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多种类型。其中多数在形态和功能上相仿(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目前工业发展平台分属多个层次和多个部门管理。从省里来说,经济开发区由商务厅管、工业园区由经信委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科委管。正在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大平台,则由发改委负责。受机构职能限制,一些重要的管理(如工业布局、产业和企业引导)不到位。多头管理,影响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合力。至今,省里尚没有制订指导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系统性的政策措施。从地方上看,工业发展平台的管理体制也不够顺。工业发展平台分属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管理主体不一,开发和管理模式各样。省和各地把建设工业发展平台的重点放在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上,对地方工业功能区的管理和指导较为薄弱。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开发区用地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磐安工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