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

2010-11-04 01:48高鹰忠,周必健
浙江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功能区工业建设

推进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

工业发展大平台要突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先进制造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的成长区,成为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示范区,成为提升浙江的全国产业地位和全球分工地位的主导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把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作为推进“四大建设”的主要突破口,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抓出成效来。

深化战略谋划

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首先要对大平台范畴作出正确划定,协调好省和地方的动作。大平台之大,有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的大,即空间规模很大;二是相对的大,即从全省的视眼看,绝对规模不是很大,但从地方的角度看,空间规模比较大。工业发展大平台包含了这两种空间形态。前一形态是全省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重点对象,后一形态是地方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的主要着力点。针对浙江实际,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要从三个层面来展开:

一是突出建设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的14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重点,要省市联手,集中力量打造好。从中再选择若干地域达100多平方公里、区位和资源条件更优、产业集聚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的区块,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打造,使之成为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力争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

二是抓好一批重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目前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有一批区位条件优越、空间规模很大、可用土地较多、产业基础扎实的园区,虽没有规划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但综合条件不亚于彼,也要将此作为重点抓好。其中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争取升格为国家级。特别是今后部署实施海洋经济发展带的国家战略时,要在沿海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确定一批核心开发区,上升到省级层面来管理。

三是围绕构建大平台的目标,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重点是以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整合提升地方工业功能区。地方工业功能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整体规模很大,其开发建设事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事关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地方工业功能区的主要方向是整合提升,就是整合小平台、打造大平台、提高开发建设总体水平。通过整合提升,进一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工业发展大平台的战略取向。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已经作出战略定位,即建设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身处长三角核心地区的浙江,要将国家的战略定位作为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战略方向。工业发展大平台要突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先进制造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的成长区,成为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示范区,成为提升浙江的全国产业地位和全球分工地位的主导区。目前,现有工业平台产业层次偏低、高端要素缺乏、发展潜力受限,必须构筑起新的大平台,承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将工业发展大平台打造成全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要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从注重投资驱动向注重创新推动转变,从粗放开发土地向集约利用土地转变,构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工业集聚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导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建设好工业发展大平台,使之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力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推进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上,突出把握好三点:一是规划先导。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坚持高标准,增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空间布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海域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整治和生态化改造规划等相结合。要制定好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增设、扩区和升级方案,争取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将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作为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对象。二是稳步实施。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以期在较短时间出大形象、成大气候,从而在招商引资上饥不择食。工业发展大平台的开发建设一定要从长计议,留有余地,为今后引进大项目、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三是统筹协调。统筹外向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做到外资内资一齐引;统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一并上;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近期建设和远期开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发展大平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结合点,是未来大中型城市的重要新区,要统筹协调好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需要,统筹协调好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化。

着力保障用地

加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但还有回旋余地,主要是还有较充裕的滩涂和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从理论基准面来说,浙江共有滩涂资源面积2606.7平方公里(即391万亩,其中适宜开发利用262万亩),低丘缓坡资源面积24168平方公里(即3625.2万亩)。按照规划,全省2005—2020年滩涂围垦建设总规模为192万亩;“十二五”期间实施围垦建设100万亩,重点抓好温台宁沿海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20个万亩以上重点围垦项目和10大治江围涂工程项目。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保障、以拓展建设用地利用空间为突破口的低丘缓坡开发战略;主要抓好52个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规划面积31.3万亩(每块规模不小于1000亩)。

编制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视做好建设大平台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将工业发展大平台全部纳入其中,尽可能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各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要预留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远期规划空间;在市、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对大平台建设作出科学的空间布局,并逐级落实合理规模。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国务院共核减浙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11万亩,扣除省级预留70万亩,各地可以调减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共141万亩。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将“十二五”期间大平台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尽可能调整出来。

重点保障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的用地需要。规划建设省级14个产业集聚区,是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重中之重,也是保障建设用地需要的重中之重。要按照需求和可能,合理确定14个产业集聚区的远期、近期建设用地规模。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用地供应实行“四个倾斜”: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规划控制指标向其倾斜;核减基本农田规模向其倾斜;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向其倾斜;滩涂、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向其倾斜。并探索通过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拓展规划空间;通过异地置换消化“转而未供”土地。据省国土厅测算:目前14个产业集聚区上报的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量与土地规划空间供应量仍有较大差距。但经过统筹安排,总体上可以保障其“十二五”时期的用地空间需求。但各地可以调整出的基本农田的难度很大,缺口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地。

优化工业用地方式。把土地供给政策与生产力布局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把好工业平台准入关,优先向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率高的重点项目配置土地。对事关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全局的重大优质项目,地方安排用地确有困难的,省应给予支持。支持发展节地型产业,对投入产出率低、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不予供地。规范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完善工业供地竞争机制。严格执行省规定的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等控制指标,鼓励企业构筑多层厂房和改造利用旧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存量流转机制,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行“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研究采取调整回购、动迁回购、协议回购、违约回购、合资到期回购等方式,逐步淘汰劣势企业,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在城镇中心区实行“退二进三”,完善搬迁企业原有土地的置换机制。

推进整合提升

在不改变“四至范围”的前提下,对各类工业平台进行重新组合,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整合提升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围绕规划建设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进行相关平台的整合提升;二是实施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三年整合提升行动方案;三是大量地方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

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按照三年行动方案,在已实施两批整合提升试点的基础上,抓紧组织第三批整合提升试点工作。整合提升要突出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战略任务。作为试点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整合一批地理相连或相近的地方工业功能区,先行扩大发展空间。从中长期发展需要出发,切实做好总体规划,在授权托管范围内合理布局空间、重新组合要素、优化配置资源、集聚发展产业,扩大辐射能量。对托管的地方工业功能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发展。推进产业重组,加强产业联系,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地方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总的要求减少区块数量、完善空间布局、培育优势产业、提升整体水平。首先是要参与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形成一批托管区,发展一批组合区。其次是推进地方工业功能区自身的整合提升。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功能区。将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具有较大规模、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的工业功能区作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条件成熟的,争取升格为省级园区。二是重组一批工业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配套的工业功能区进行整合,扩大开发建设规模;一些较小的区块,可采取一区多园的方式,并入其他工业功能区。三是下决心撤销严重缺乏建设条件的工业功能区。凡是未建而不适合建工业功能区的地方,就不建。

目前,各地正围绕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战略任务,积极推动园区整合提升,不少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湖州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乡镇工业功能区17个,规划在“十二五”时期实施整合提升,重点构建吴兴工业园、青山工业园、临杭工业区、临沪工业园、临港产业区等10个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区。再如嘉善县,对现有10个工业平台实行构筑“三个三”(三个核心区、三个配套区和三个集聚区)的整合提升。

强化产业引导

突出发展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是浙江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也是较多工业平台的主要产业基础。引导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是当前工业领域的重要战略行动,也是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关键举措。把打造大平台与培育大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要着力构建专业化分工体系,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工业发展大平台集聚;着力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推行精品制造,培育区域品牌,形成差异型竞争优势,抑制低水平过度竞争;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重点地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中小企业群,必须扩大建设标准厂房,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增强工业发展大平台的企业孵化功能和创业服务功能。

块状经济是浙江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也是较多工业平台的主要产业基础

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大平台在招商引资中的“主战场”作用,着力抓好产业招商,为大平台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明确工业发展大平台的产业定位。把产业招商的主要对象划定为有助于优化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注重引进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形成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局面。从发展产业集群出发,有针对性的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按照生态工业原理,引进产业链前后向的企业入驻,形成循环式组合和结构型治污的新格局。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一方面,积极顺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举动,在工业发展大平台中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扩大对外合作,努力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加强对台合作,构建台商投资产业园;配合实施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在浙南地区建立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合作园,施行国家扶持海西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另一方面,积极顺应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打造产业承接基地。利用欠发达地区较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构筑产业承接园。在浙东北地区建设临沪产业区,打造接轨上海的前进基地。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综合管理。强化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组织领导,建议省政府建立综合协调机构,省政府领导总负责,发改、经信、商务、科技、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参加,加强对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和重要管理不到位的状况。政府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尽心尽责地为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将14个大型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纳入省级层面统一管理,构建省市联动推进机制。各地也要加强对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组织领导,建议地方政府健全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各有关方面,协调解决大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要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建立新的管理体制,采取领导高配、权限扩大等加强措施。赋予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使其更有效地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此前,浙江在建设工业平台方面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力度还不够大。如广东省,该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在欠发达地区大规模建设产业转移园。2008—2012年,省财政直接用于推进产业转移的专项资金高达175亿元。其中,每年安排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每年安排重点产业转移园专项资金15亿元;每年评选3个省级示范产业转移园,每个安排奖励资金5亿元。许多省份对工业平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现在,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在较大程度反映在政策措施的比选上。当前,浙江要重点制订好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的配套政策,政策作用面和政策力度要较前有明显突破。进一步整合省级财政的工业发展扶持资金、科技发展扶持资金和开放型经济扶持资金等,集中力量支持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扩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专项资金,完善使用办法,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在园区整合提升中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用地保障政策,在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减基本农田、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消化“转而未供”土地等各方面,都适当向工业发展大平台倾斜。

创新开发机制。增强工业发展大平台的自主开发能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更有效地吸引大企业、落实大项目、承载大产业。充分发挥浙江资金充裕和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多主体构成、多渠道融资、多方式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缓解资金瓶颈制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组建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投融资实体,采用BT、BOT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服务,有效筹措开发建设资金。引导省级政策性投资公司和国资大企业加入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采用上市融资方式,募集建设资金。推动民资与外资融合,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财团参与开发建设。建立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区外园,借助开发区的融资能力,落实建设资金。创新工业发展大平台管理,努力构建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一般行政区相区别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灵活便捷的运行机制和高效务实的服务体系。营造国际仿真环境,优化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效能。

(调查负责:高鹰忠;报告执笔:周必健)

猜你喜欢
功能区工业建设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声环境功能区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