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辩证思考

2010-11-04 01:48吴可人
浙江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新干线公共交通长三角

文/吴可人

高铁的辩证思考

文/吴可人

高铁以全球最快著称,然而较高的通勤成本,换乘带来的时间延长,将成为其普及的障碍

高铁运营将优化长三角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对于促进长三角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高铁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近期运行应作冷静全面分析。

高铁在中短期内,应该难以成为多数人的通勤选择。有报道称,高铁开通让“居住在杭州、工作在上海”成为可能。随着收入的提高,这应该有可能实现,但目前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价格制约。

不妨来算一笔账,搭乘高铁往返沪杭一次,至少需要164元,则一年251个工作日要花去至少4.1万元,即使按七折计算,也需要2.9万元;而2009年沪杭两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信两项支出合计占比,上海为16.7%、杭州为15.5%,即便这笔费用全部用来支付高铁车票,意味着只有年收入超过18万元的人,才能承担这一通勤成本,如若将其他交通和通信支出考虑在内,估计只有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人,才有能力以高铁为通勤工具,实现所谓的跨地区职住分离。

还有就是“最后一公里”影响了高铁效率。最后“一公里”原本是指使用公共交通的通勤者,从下车地点到目的地的通行距离。在现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这一距离一般在1公里之内,通常可以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等工具完成,耗费时间往往在出行中的比重很小。而沪杭高铁下车后的“一公里”,若按各站点到其市中心的距离计算,则大大突破这一尺度。例如,上海虹桥站到上海人民广场约15公里,需耗时30至40分钟;杭州东站到武林广场约6公里,需耗时20至30分钟;而其他几个站点也都位于市郊,形成了短途交通时间长于远途交通的失衡。

上述分析已是基于各项外界条件处于理想状况的假设,而事实上,沪杭高铁在实际运营中,还面临要不要停靠中间站、停靠多少中间站的“两难”。如果沿途停靠站点较多,将导致速度下降;而沿途停靠站点少,则将导致客源下降。两者都会影响旅客对于高铁的利用。

比较日本新干线的运营经验,沪杭高铁的盈利状况在中短期确实面临若干压力和挑战。日本新干线以其快速、安全、稳定的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通勤份额。然而,自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至1987年的头20多年内,日本国铁累计负债37万亿日元,而目前,日本新干线中也只有东海道新干线,即东京至大阪这条线路不赔钱。

十分明显,在高铁难以成为通勤工具状况下,由于高铁对于高端要素集聚的强化作用,就有可能出现高端服务业加速向大城市集中,制造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状况,使得大城市极化作用大大增强。日本在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通车以后,原本已经趋缓的东京人口集中化趋势又重新开始强化。而在沪杭之间,高端服务业将有可能加速向上海和杭州集聚,上海国际金融、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而杭州将会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在这一格局下,沿线其他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可能会比较困难,制造业发展则有可能加快。因此,高铁时代沪杭沿线要尽量避免“人口蓝领化”状况的发生。

当然,高铁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沪宁、沪杭、宁杭等高铁相继形成,在三地间形成了更加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了区域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有利于更好地推进长三角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事实上,要真正实现高铁时代的速度效应,仅有一条高铁远远不够。未来一段时期,做好高铁与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网络衔接,深入研究综合交通站点布局,优化城市骨干路网和快速公共交通线路布局,提供一站式点对点的服务,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新干线公共交通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日本新干线高铁网持续发展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奥运新干线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新干线的四维童话(外二首)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长三角瞭望